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3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翅碱蓬,撑起红海滩的美丽(散文)

山东东营市第一中学高三年级 李东蔚(17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3月08日   08 版)

 

  在我的家乡东营黄河入海口,“六月飞雪”的盐碱滩上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翅碱蓬。很多人也许叫不出它的名字,但当你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红海滩”时,一定会被它的辽阔、壮美而惊叹!翅碱蓬有着“荒原之魂”的称誉,也是我心中当之无愧的英雄。每当置身于它们生长的滩涂中,我便会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它们在充斥着大片盐碱荒滩的黄河三角洲扎根生长,在食不果腹的年代奉献了一株野菜的担当,长成后又铺陈为湿地上一幅壮美的“红地毯”,成为人类休闲和鸟类诗意栖居的天堂。如果生长是一株植物的使命,那么选择了在贫瘠的盐碱荒原上扎根,就不能不让我们对一株株平凡的翅碱蓬草充满敬意了。

  读过“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亲述的《我心归处是敦煌》,该书以时代的沧桑为经,以跌宕的人生为纬,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以及半个世纪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的故事,展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史,反映了一代代文物工作者对敦煌莫高窟的执着与奉献。作为北京大学的高才生,她守得住清贫和寂寞,无怨无悔的擎起了历史的接力棒,在敦煌坚守了一辈子。樊锦诗的故事,与我家乡黄河入海口的翅碱蓬精神何其相像,同样是不惧恶劣环境,排除万难,“择一事终老,择一人白首”的初心坚守,在当今社会更是值得学习。

  我想到报考北大考古系的湖南女孩钟芳蓉,被媒体报道之后,一跃成为“考古界团宠”,但也在社会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考古专业太冷门,没有前途;有人觉得寒门学子选择考古,便失去了获得高收入的机会。而她坦言“喜欢每一次挖掘都是发现、都是惊喜”。隔着屏幕,我都忍不住给小姐姐点赞,忠于自己的梦想的样子真的很美。

  我是一名正处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阶段的高三文科女生,每天黎明即起午夜方眠。每当疲倦袭来,通常用静坐发呆神游天外放松片刻,缓解心神。这种独特的小憩,也可称之为片段式“思想充电”,采取了把我的梦想,悬挂在脑海中,懈怠时、疲倦时、阶段性考试失利时都可以重温描摹,屡试不爽。爸爸告诉我,在我还是一个胎儿的时候,就伴随执着的妈妈走进考场,她通过“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古代汉语”等自学考试,改变了命运,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今天的我,犹如家乡的翅碱蓬一样,也有自己的使命。上下五千年,有太多沧海桑田和文物典籍需要人探寻、挖掘,有太多祖先的足迹、梦想期待着有人去挖掘、传承、弘扬,这就是我的梦想。

  记得初中的一个暑假,我曾经到过四川广汉市,参观了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博物馆,听着娓娓道来的解说,尤其是在三星堆遗址时,穿梭在漫天竹林中,感受着扑面而来的古文化气息,令我由衷地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我把自己积攒的“压岁钱”都买了历史书籍,延伸阅读,我知道不仅莫高窟宝贵又脆弱,在我们国家,还有很多这样的所在、这样的文物值得我们迷恋的同时,能够予以保护,才能够传承得更久更远。爸爸刚开始并不同意我的选择,他也认为历史专业太冷门,太寂寞,而且不好就业,但他看到我的痴迷与坚持,还是选择了尊重和支持我的选择。

  家乡的翅碱蓬草啊,你们最懂我的心:那就是把根深扎在历史的长河中,穿越诗意盎然的水面,用自己的执着和艰辛,细细打捞起那一颗颗散落在文化皱褶中的珠玉。

  【点评】

  我的家乡在东营市广饶县,那年返乡曾写下一首诗《写在黄河入海口》,发表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今读到家乡晚辈的“翅碱蓬”,有些欣喜。应该说,这篇学生习作可以称作一篇散文作品了。作者从家乡盐碱滩上的翅碱蓬草着笔,直抒胸臆:向不惧困难坚韧生长的小草致敬;然后展开联想,写到了“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报考考古专业的钟芳蓉,还不经意地写到了坚持自学高考的妈妈。然而,形散而神不散,文尾很自然地写道:“家乡的翅碱蓬草啊,你们最懂我的心:那就是把根深扎在历史的长河中,穿越诗意盎然的水面,用自己的执着和艰辛,细细打捞起那一颗颗散落在文化皱褶中的珠玉。”

  文章描写精致却不华丽,朴实却有美感,做到这点不是易事。

  (中国作协会员 李培禹)

  责任编辑:龚蓉梅

翅碱蓬,撑起红海滩的美丽(散文)
荒原的尽头是春天(散文)
老屋(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