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干净整洁的花香小径、宽敞整洁的柏油路、清澈明亮的沟间小溪……这是被称为“上风上水、生态宝地”“全国文明村”“中国幸福村”“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的战旗村带给我们的第一感受。我们从战旗村的大门出发,经过战旗村的居民住宅区、壹里老街、生活广场、乡村十八坊,沿途采访了战旗村的清洁工、店铺商家、本地居民等。
远处春山如笑,空山新雨绕坡塘;眼前小桥流水,轻烟散入寻常人家。两层小楼,一座院子,朱楼飞檐,黛瓦粉墙。我们来到了手艺人的牌坊里,从最初的棉布经过复杂的工序到成型的唐昌布鞋;从非遗传承人手中的一针一线到一幅幅精美的蜀绣;从结实的竹条变为花样各异的竹编……战旗村体现着各色的文化。其中,唐昌布鞋是千层底布鞋的一个分支流派,起源于川西毛边布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还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传承人赖淑芳告诉我,手工制作布鞋有30多道大工序,100多道小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来不得半点马虎。从手艺人的一针一线里,我们深刻感受到战旗村蕴涵着的深厚文化、内在底蕴以及文化修养。
冬日的午后难得温暖,细碎的阳光好似洒满一片天。战旗村来了一位招呼我们的小女孩叫夏野,我与她坐在一棵老树下,在枝丫间描摹天空的留白处,她轻声地告诉了我她的理想:她也想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回到乡村助力振兴,像那些来到村子里建设的叔叔阿姨一样。
落日余晖将云霞染成鎏金色,绯红的色彩在天际滑落。烟波千里,暮霭楚天,霞影灼灼间。
我们在战旗村的牌坊那里,和乡亲们唠起了家常,“空气都清新了很多,以前和现在根本比不了。”一位老婆婆感叹道,对于现在的战旗村,她竖起双手的大拇指,说:“就一个字‘好’!”战旗村的生态环境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村里面的新修楼房、街边的怡人花草,更让当地的村民深感赞叹。其中一位清洁工说道,在他工作的二十几年时间中,战旗村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他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河道的垃圾日益减少。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政府将之前周围的工厂搬迁离开战旗村,空气愈加清新,生活环境上升到了一个新阶段,文明与自然的和谐便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最浓厚的一抹色彩。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我向天际那一抹火红望去,仿佛和霞光融为了一体。战旗村,它可以是静静流淌的河流,是那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夜晚抬头仰望的星空,是人们和蔼可亲的笑容,是那片人们挥洒汗水的土地。战旗村的纯净美好画卷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责任编辑:谢宛霏
四川农业大学学生 王睿(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