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凤翔的普门寺和开元寺,有王维和吴道子留下的壁画。苏轼作为诗书画全才,得知此事后,当然不会放过观摩名迹的机会,他兴致勃勃地前往欣赏,在画前流连不已,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凤翔八观之三·王维吴道子画》一诗: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
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
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
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
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
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
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
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
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
祇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
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
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
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这是一番非常有意味的比较。苏轼把画圣吴道子和“文人画祖”王维的画技直接放在一起品评,做了褒贬,意思很明确:吴道子很厉害,是神乎其技的画工。但我更佩服王维,他得之于象外,是天外飞仙。
苏轼的弟弟苏辙却不同意哥哥的看法,说,“优柔自好勇自强,各自胜绝无彼此。谁言王摩诘,乃过吴道子?”
这就相当于院体画和文人画华山论剑,谁胜谁负,从来不会有结论的。苏辙说:他们俩我都服气,不能硬要颁发给这个人金牌,那个人银牌。
很有意味的是,苏轼在鉴赏王维画作的时候,把画的内容生动描绘出来了。画面里,类似于《袁安卧雪图》上的雪中芭蕉一样的,这一幅《祇园说法图》,画上有两丛雪竹。
佛祖在给弟子们说法,这些弟子鹤骨清相,心如死灰。门前的两丛雪竹,枝叶交错,翠叶披拂,但是一枝一叶都能理清源脉。
这种描绘手法,类似于《诗经》的比兴。“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用竹子起兴,和君子品格相互比拟,相互映照,相互生发,意味深长。
黄庭坚有《题竹尊者轩》诗:“平生脊骨硬如铁,听风听雨随宜说。百尺竿头放步行,更向脚跟参一节。”诗句把竹子人格化,完全成了修行者的化身。这和王维此画上的雪中之竹正可以相互参详。而画中的竹子又被霜雪覆盖,愈显得坚贞清劲,超尘脱俗。
从“雪中芭蕉”到“祇园雪竹”,这两幅并不显眼的配景,甚至说是小道具,都映射着王维作画时的匠心、诗情和禅意。这不是寻常画师能体会得到的,这是超越笔墨技巧之外的神理和意趣。当然,这种深蕴的人文精神,只能在超卓的文人画家笔下,才能自然流露出来。
特邀编辑:董学仁
王秉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