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7月0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文学评论

自我之旅:孤独淌过生命河流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学生 蒲雅杰(24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7月05日   03 版)

    和《悉达多》的邂逅不是出于我本意,甚至对于它的作者赫尔曼·黑塞,此前我也仅仅停留在其是德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认知上。相比于阅读某些晦涩大部头的一部分,我更乐意于从世界经典电影片目中挑选出一部来度过周末的夜晚。而手中这本《悉达多》仅仅只一百多页的体量,却受到了各路名家的推荐,因此不免激起了我守灯一读的兴趣,谁知这一读竟使我“误入”了一位印度僧侣寻找自己的修行之旅,穿越了他真实而充满神性的一生。

    小说主人公悉达多是印度一位出身高贵、聪慧且面貌英俊的婆罗门青年,却因为一直无法找到关于“自我”的答案而困惑不已,于是放弃了身份和财富开启了自我找寻的旅途,他先是成为沙门(即苦行僧),再到经过点拨,一头扎进红尘俗世。在经历了身心的欢愉、痛苦和自我厌恶之后,他成了河水上一个观察河流、观察世界的摆渡人,最终幡然醒悟,收获了他所认为的真正的“圆满”。

    对每一个青年的启示:听习得来的知识和人生经验,若不去实践,始终无法将其融于自我之中

    少年时的悉达多有着极其优秀的年轻的灵魂,“他为所有的人所爱,给所有的人以欢乐。”然而他却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于是开始寻求更高的目标——遁入空无:无渴慕、无愿望、无梦想,开始将真实的生活与自己割裂,离开父母,离开故乡,踏上了苦行僧的道路。

    “当他遇见女人的时候,他的目光变得冷冰冰的;当他穿过一个市区,看见那些衣着华丽的人时,他的嘴角轻蔑地一撇……僧侣们为播种选定良辰吉日,情人们相亲相爱,母亲们抚拍自己的宝贝——所有的这一切在他眼里都毫无价值,一切都是欺骗,它们臭气熏天,散发出欺骗的恶臭,一切都是假象。世界的味道很苦涩。生活是痛苦的。”

    这个时期的悉达多是叛逆的,正如同大部分初出茅庐的青年一般,将自己的信念视作正义,心怀大志却目中无人,对世界充满着不理解和不顺从,将期待中的世界与真正的世界混为一谈,心高气傲地宣布自己“看山非山”。

    悉达多当了三年沙门后,始终“依然故我”,于是他去聆听了“活佛、完美的圣人”乔达摩关于拯救世界的布道。

    “不管人们是好是坏,生活是痛苦还是欢乐,一切都是悬而未决的,却为何会被你卓越的学说照得通明?”

    面对悉达多狂妄的争论,乔达摩还是安静地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一学说的宗旨并非为好学的求知者阐释世界。它的宗旨是解脱痛苦……你是否认为如果放弃学习(宗旨)而走向世界,或者回归到欲望中去,其后果会好些?”

    在经历乔达摩的点拔之后,悉达多意识到逃避自己、割裂欲望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迷失自己,要达到生命最终的圆融统一,他需要做的是认识自己,他更应该研读自我之书,世界之书,而非终日冥想一个臆想中的意义。

    文中乔达摩在布道和谈论世界时,不得不把智慧具象化,因为他的布道是为了拔济苦难,而非阐释世界,而“真正的智慧无法被言传,只能被经历”。这其实也是对每一个青年的启示,听习得来的知识和人生经验,若不去实践,始终无法将其融于自我之中。有时我们甚至会接触到矛盾的理论和看法,其实这世上本就没有完美的老师,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有不断自我思考和经历,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内在智慧。

    关于乔达摩与悉达多这两个名字其实暗含了作者巧思。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他的本名即为乔达摩·悉达多,作者将其一分为二写成两个人物,一个是已经有所成就的活佛乔达摩,一个则代表着还未成就的主人公悉达多,而作者要带我们探索的就是还在自我找寻之路上的悉达多灵魂的成长。

    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应该用心去对待:学会热爱这个世界,属于这个世界

    悉达多自此与真实的世界开始了亲密的接触。他回到世俗中去,体验生命,探寻自己的意义。他向名妓迦摩罗学习“爱的艺术”,他沉迷于一切令世人沉迷的事物,声色犬马的日子让他逐渐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和信念,一些富人常见的面貌开始渐次显现在他的脸上,他变成了一个涣散、无情、贪而不足且饱食无度的男人,一个空虚且时常憎恶自己的庸人。

    直到一个晚上,他终于明白这场游戏已经到达终点,自己的灵魂已经被毁坏,于是来到森林的一条大河边奋力一跳,紧闭双眼迎接死亡。在临近死亡的过程中,悉达多突发了觉悟,他领悟到堕落和痛苦是必须的,堕落杀死了骄傲自大的他,成就了现在的他,他又是一个像孩子般天真的悉达多。后来他成了河上摆渡人的助手,每日为行人摆渡,虔诚地倾听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并学习它宁静的心境。

    这样的日子过去了很多年,悉达多已经变成了垂垂老朽。当众人以为悉达多终于要得道时,他却经历了失而复得的爱人伽摩罗的离世和儿子的不辞而别,这使得悉达多重新跌入痛苦的深渊。经过几夜未眠和日日的思考,他终于大彻大悟,悟透生命的真谛。

    “悉达多不再与命运搏斗,不再与意志作对,他的痛苦已然止息,他的脸上盛放喜悦。”

    “他不再询问本质,瞄准彼岸,他在世间寻找故乡。如若人能毫无希求,质朴而天真无邪地看待世界,世界何其隽美。”

    悉达多用一生的苦行之旅所换得的,是他对真实世界的欣然接受,这便是最大的智慧。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只有千帆过尽处,才知道世界不是苦涩的。不必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圆满,因为每一刻皆为圆满,我们听遍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以学会放弃挣扎,去用心感受世界,每一段人生经历都应该用心去对待。正如本文开篇引文说的那样,要学会热爱这个世界,属于这个世界。

    孤水行舟:只求投入此刻,尽量不要潦草地活着

    “当我向河水学习这些的时候,我看见了自己的一生,它也是条长河,孩童的悉达多成了男子汉的悉达多,又成了老头儿的悉达多,分成各个阶段的只是阴影,而非真实生活。因而悉达多早年的出生也不是过去,而他的返回婆罗门也并非将来。万物无过去,也无将来;世间万物只存在于本质和当下。”

    作为德国浪漫派哲理小说家,歌德、尼采、老子都是黑塞崇拜的思想家,《悉达多》就是这样一部传递出浓厚的东方哲学思想的作品。茨威格曾在《黑塞的道路》中评道:“生命的根本不在于静,而在于动。想要贴近生活的人,必须固执于恒长的精神漫游,坚持内心的不安,漫游的每一步同时也是接近自己。”这里他指出真正的自我探寻绝不是一种天生的能力,而是一种逐步穿过深刻的不安而接近自我的本质。生命绝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我们都在一条无形的河中漂流着,经历着,用不同的经历和体验扮演着动态的观察者。

    《阿甘正传》里面有一幕困惑了我好久,电影里阿甘满脸憋闷地问了全世界观众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还是这一切都只是偶然?”这个问题我从《悉达多》中开始有了新的感悟。在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但对于其中的艰难,我们却无法预料,过去和未来都是那么虚幻而不可即,生命是一条一往无前的河流,当下发生的每一件事,才真正串联起了我们的每一段人生。

    近段时间关于离别的话题的讨论一直很热烈,无论是战乱、疫情还是空难事故都牵动着大家的心,因为面对未来我们不知道哪一天的挥手再见就会变成永远。这一路走来,我们和太多美好的任何事物建立起了爱的联系,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任何用心经营的感情,都是我们用数不尽欢笑和泪水换来的宝贵财富。

    但本质上,即使相遇于偶然,但每一段陪伴都基于我们人为的动作,即使谁也无法抵过时间的大手,任其将身边的人与我们拆散,或有重逢之日,或只能顾盼茫茫。独自的行走才是人生的底色,其他都只作锦上添花的色彩。

    “所以悉达多,我的路时常艰难,时常昏暗。”

    “对于我:唯一可做的事情是:能够爱这个世界,不去蔑视它,不去憎恨他和我自己,能够怀着爱、惊叹和敬畏的情感去观察它、我以及其他一切生物。”

    所以,去爱吧,去经历吧,不要惧怕喜怒哀乐、困顿怀疑、爱与不爱、幡然醒悟的每一个时刻,它们都化作岸边的青山,化作天边的云朵,化作年轮,化作指纹,即使无法再相见,也始终在记忆里闪亮。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我们是自己的出发地,也是自己的目的地,所以只求投入此刻,尽量不要潦草地活着。

    责任编辑:只恒文

《100位妈妈谈在线教育》:线上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自我之旅:孤独淌过生命河流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