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8月0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余生,有爱同行(随笔)

王阿丽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8月09日   15 版)

    最近,网络上一则题为《既然治愈不了,那就站到山上、踩着海水!》的短视频刷爆全网。视频记录了河南商丘90后小伙辞掉工作后,用31天时间推着患有渐冻症的妈妈走完北疆1.5万公里的旅程。小伙子的妈妈得了渐冻症,病也渐渐加重,他回想起妈妈健康时常与闺蜜们一起出游赏景,所以,他决定换一种妈妈喜欢的生活方式来帮助妈妈实现自己的愿望。留言区里很多网友都给小伙的妈妈送上祝福,对小伙的孝顺也是赞不绝口。

    这使我联想到几年前我公公因脑外伤卧床六个月的情景。那一年,我公公因脑外伤昏迷14天,经抢救后脱离危险,住院4个月,医生建议出院回家进行康复治疗。出院时的公公身体大不如前,加之气管切开,胃管鼻饲等原因对其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向来性格平和的公公变得特别烦躁不安,有时连服药治疗都不肯接受,我们一家人无论如何劝说都无济于事。偶尔,公公也会出现没脾气的情况,此时,他就静静地半躺在被窝里,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一看就是一个多钟头。

    我对先生说:“爸爸总是望向窗外,过去,一到夏天,我们就带爸爸妈妈去游山玩水。现在爸爸觉得这种状况玩不起来,可他那双总望向窗外的眼睛却让我看得揪心,这恐怕是爸爸性情变暴躁的一个原因吧?”

    “对啊,爸爸气管切开了,出门容易感染呢!”先生叹了口气。

    “要是气管能关闭的话,带他出去玩还是有可能的,但也不能走远。只是爸爸这个状态,没人能够劝得住。”当医生的小姑插话道。

    “或许我们以出门旅行为激将法,爸爸也许会配合治疗!”于是,我当起了说客。“爸爸,夏天快到了,等你身体康复的时候,咱们带你去外面玩吧!”公公刚张开嘴,喉咙里便发出了“咕噜、咕噜”的声音。我轻轻拍着公公的背部:“别激动呀!小姑说了,你这个气管的管子拔掉就能出去玩儿,我们好好吃药,少发脾气,不要老是刺激气管,很快就会好起来的。”

    接下来几天,公公变得特别听话,准时吃药,心情也安定了许多。我们跟他聊着窗外的景色,向他展示着公园内拍摄的录像、照片,公公的手指在“动物园”三字上来来回回地摸索着,婆婆说:“等你气管关上了,带你去看猴子!”公公把目光投向我,“是的,我们都陪你一起去!”公公满脸憧憬地点点头。

    一个多月后,公公进行了气管拔管治疗,几天后,气管剖开部位闭合,气息恢复正常。就这样,一个阳光时隐时现的星期日,我们举家出动,带着公公、轮椅和公公的护理用品,驱车踏歌入园。熟悉的风景映入眼帘,绿树掩映,湖水荡漾,荷花亭亭,红鱼嬉戏,蝉声响亮,白云轻飘。先生缓慢地推着轮椅,婆婆和我守护左右,小姑撑着太阳伞帮公公遮阴,不时关注着公公的神态。这时,坐在轮椅里的公公俨然变成了“指挥官”,他往哪里指,我们便往哪里推。在“猴山”,数月未站立的公公居然手扶栏杆站起来,足足看了十几分钟!

    一次家门口之旅,旺盛了公公的生命之光,他在全家人的期待中,走过与病魔抗争的岁月。余生,有爱同行,一路陪伴,一路温暖。我相信,视频中的渐冻症妈妈,在她儿子“站到山上、踩着海水”的诗意生活方式下,也将会生活得更加坚定、自信、快乐。

    责任编辑:谢宛霏

暑假里的童年(随笔)
余生,有爱同行(随笔)
父亲收藏的“教师节”(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