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09月1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黑板的变迁(随笔)

广东中山市小榄镇华晖学校教师 甘武进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09月13日   14 版)

    自上学起,黑板就与我同呼吸,见证了我求学之路的艰辛,也饱览了我从教生涯的劳碌。

    我在村小上学,土坯房建成的教室,黑板由木板拼接而成,刷上墨汁后挂在教室正前方的墙。老师手握粉笔用力写下“上、中、下”等字,用小木棍点着字领大家认读。有时,老师的力气大了点,小木棍在黑板上发出“梆梆”声,粉笔灰跟着滑落。课后,老师用抹布擦拭,粉笔灰飘起来,老师的头上、脸上、衣服上都是白茫茫一片。

    那个画面至今还印在我脑海里。那块黑板,看起来十分简陋,但与土台子做成的讲台、长木板做成的课桌凳很般配,也与穿得破旧的我们很协调。在简朴的教室里,那黑板磁石一般吸引着我渴求的目光,我感受到黑板上那些方块字的魅力,在老师的讲解里发现了黑板之外的天地,发现了乡村之外的世界。那个时候,我隐隐约约萌生了一个愿望:我要热爱黑板,热爱黑板上的一切——文字、公式、字母、图画……长大后做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小学五年级时,村小的教室变为砖瓦房,木黑板变成了水泥黑板。长约三米,宽一米多,用水泥砂浆粉刷出来的一块薄薄的长方形方框,涂上黑漆而成。水泥黑板光滑平整,书写流畅,但它两侧会出现反光情况,坐在两边的同学会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关键是它容易掉漆。老师经常写字的地方,也是黑板擦擦得最多的地方。时间长了,那里的黑色慢慢变成深浅不一的灰色,且反着光,坐在教室两边与后面的学生为了看清老师的板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座位,很不方便。

    初三那年,学校的水泥黑板换成了毛玻璃黑板。这个黑板不会反光了,同学们不会离开座位抄板书了。但它很容易产生细小的灰尘,坐在前排的同学不仅会变成“白头翁”,还会因粉尘飞入嗓子常常咳嗽。在镇里上高中时,教室墙上的黑板是防潮绿板。用久了,黑板的表面受力不均,变得不平整。有些老师用教鞭在黑板上敲敲打打,变得凹凸不平,影响板书的效果。由于大家常常用湿抹布擦拭,黑板也不防潮了,有些地方还锈迹斑斑。

    后来,我考上了师专,儿时的梦想逐渐接近现实。师专的黑板是磁吸黑板,老师常常把教学挂图用磁石吸在黑板上。有时候,我们也会在阶梯教室上课。那里的黑板很大,占满了一大面墙,分成了很多块,可以上下左右移动,这一块黑板写满,往上一推,另一块黑板就下来了。上完一节课,四块黑板写得满满的。少了擦拭黑板环节,整个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流畅。

    那年,我南下从教。教室里的黑板已配备多媒体投影仪了。我把制作好的课件,用电脑投射到大屏幕上。课件的内容图文并茂,有声有影。后来又换成了可触摸手写电子白板,再后来,安装了希沃白板。我们的指尖从屏幕上滑过,便可完成各种操作: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滑之即来,挥之即去。

    黑板的更迭与变迁的过程,记录了时代发展的轨迹,折射出祖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它的每一次变迁,都澎湃着改革创新的激情;它的每一次变迁,都是在向着更高更强更伟大的中国梦前进。

    责任编辑:谢宛霏

爷爷的铁盒(随笔)
千年烟雨中的上堡梯田(散文)
黑板的变迁(随笔)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