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10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里运河的雨(散文)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学生 吴永鑫(25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10月25日   07 版)

    站在若飞桥畔,侧耳静听雨声。雨声缕缕不绝,如丝如绵,轻轻地落在花瓣上,湿润了花草。

    里运河陪伴着清江浦流淌了千年,里运河的雨也下了千年,千百年后,人们不记得石板路上走过了多少双脚,也不记得大闸口停泊了多少艘船,只记得里运河的雨,依旧温润如玉。看着细雨,眼前会出现迷蒙的脸庞,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夹杂着风和雨。

    时间画卷打开到1415年,清江浦的州官陈瑄,身着官袍,手握宝剑,主持清江浦开埠,一时间里,万人齐聚两岸,观看这声势浩大的典礼,据说那天也是一个雨天,雨滴扑面而来,人们在雨地里燃放爆竹,跳起了狮子舞,吹响了号角。陈瑄深受朱棣的赏识,所以才到了淮安府,治理水利,监督漕运。那时候的清江浦,物产丰饶,是个鱼米之乡,黎民百姓安居乐业。有明一代,江浙地区一跃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居家有余粮,岁岁植蚕桑,人民的富足带来的是文化繁荣,进而这里私学兴盛,学风良正。无数文人墨客来淮,驻足吟唱,留下诗篇。

    时间过去二百年,里运河的雨仍然在下,陈瑄去世以后,另一位治水能臣潘季驯来到清江浦,因为此时此刻,水灾严重,危及淮安的民生,治水已经刻不容缓。风雨飘摇中,潘季驯深入基层,体察民情,四处走访,调查水情,针对黄河、淮河、运河以及洪泽湖四水交错的复杂局面,进行“束水攻沙”,全面克制黄河水泥沙含量大带来的危险,导河入海,引水东流,终于还洪泽湖大地一个太平,给清江浦一个安宁。冒着风雨,潘季驯的身影穿梭于寻常巷陌,走动于万家灯火,给里运河带来平安。在雨中,那个为官清正的人,他的身影逐渐模糊,消失在视线里。

    春去秋来,花开花落,转瞬就到了清朝,历经了一百五十年的康乾盛世,到嘉庆年间,清江浦已经俨然成为一座常住30万人口的运河重镇,淮安和扬州、苏州、杭州并列为“运河四大都会”。那时候,清江浦和里运河经常氤氲着节日的气氛,清江浦的吃、行、衣、戏折射着太平盛世的辉煌。每逢下雨,雨水打湿了青石瓦,浸湿了红灯笼,淋湿了书卷和衣衫,里运河的雨此时显得喜庆,闻着雨水似乎能闻到历史的香火。

    然而到了近代,面对外族入侵和国内的军阀混战,清江浦饱受摧残,无数仁人志士毁家纾难,走出家园,去奔走呼号,投身救国的潮流。里运河的雨凄凉,苦涩,就像在哭诉沦陷者的苦闷与伤痛,每当天空乌云密布时,里运河的人们更加期待美好的日出。

    现在里运河依然到了细雨缥缈的时令,而雨伞底下来来往往的却是年轻人,他们没有经历战乱和灾难,生活在欢声笑语里。昨天的苦与悲离他们而去,战争的动乱已经远离,美好的生活就在脚下。

    下雨天里,看里运河,站在时间的拐角去听听雨水的声音,能听得见里运河在对我说话。

    责任编辑:龚蓉梅

翠果(散文)
里运河的雨(散文)
门前月华如霜(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