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博弈、比较、传承

——网络文学焕活传统文化

迟静 只恒文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2年11月15日   16 版)

    作为齐文化发祥地的山东淄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脉绵长,孕育过多位文学大家。11月5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网络文学研究分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暨“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的历史反思与未来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主会场设在山东理工大学,来自全国各地的13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淄博,稷下论学,对中国网络文学三十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讨网络文学主流化、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在历史文化悠远的淄博,碰撞出了新的创见和火花。

    “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这是老舍先生对《聊斋志异》的评价。青年学者、贵州民族大学的鲍远福教授从神话与想象力入手网络科幻文学研究,展现了一种审美现代性的走向。

    在当代中国网络科幻小说创作的语境中,神话思维与科学幻想两种叙述主题共享当代中国的想象力资源,借以对现实生存模式和文化实践进行审美超越。鲍远福认为,“中国网络科幻小说积极地调动了中外神话故事中的修辞范式、叙事手段、主题类型和文体框架,将神话叙事的想象力资源、符号表征系统、思想内涵属性与世界观架构方法融入自身的文本系统中,并大胆使用现代科技思维与理性精神对其加以文本改造、艺术升华与价值重塑。借助于超凡脱俗的科学幻想生成的‘异世’‘异境’‘异族’与‘异识’,网络科幻小说对已有的人类认知模式和价值观念发起挑战与文学意义的‘逆向性建构’,从中寄托超越现实生存模式与思想意涵的‘新神话’之思,以凸显其迥异于传统科幻文学的审美价值与思想韵味。”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袁枚的《子不语》,合称为清代三大文言志怪小说集,时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经由不同价值取向和艺术选择的巫鬼叙事,清晰地展现出来。安徽大学博士生江秀廷从六朝志怪文学谈到网络恐怖小说,重新思考神秘的巫鬼传统以及现代的创造性转化。“在巫鬼传统的文学叙事进程中,人们的文化心理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型、积淀和衍化。巫鬼叙事正是以丰富多彩的鬼形象、鬼形态呈现给历代读者大众的同时,完成了巫鬼传统的文学塑形,以及对巫史传统的文化精神同构。”江秀廷借蒲松龄的例子来论证该观点,他认为蒲松龄正是借助鬼狐,批判科举制度,讽刺人性的卑劣,更是通过写女鬼表达对美好婚恋的向往。《聊斋志异》里的巫鬼叙事有时虽然是含蓄的,但蒲松龄总是借助“异史氏”发泄自己的愤懑,如在《叶生》的结尾处写道:“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叹面目之酸涩,来鬼物之揶揄。”在这里,蒲松龄所写的就不仅是叶生的鬼魂,所感叹的不但是叶生曲折的命运,而是蒲松龄对自己的哀叹了。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不仅仅是展示“过去的文化”,更是要呈现出时代精神和当代价值。山东大学周根红教授强调,“网络文艺作品不应是简单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统审美元素的堆砌。当前的网络文艺作品既有对历史文化的崇尚,又融入了新的时代精神;既有传统审美元素,又融合吸纳了新的艺术形式。《延禧攻略》引发了国外观众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与热议,《雪中悍刀行》立足魏晋文化,注重刻画人物的魏晋风度,但又不是对魏晋文化简单的文学表达,而是在魏晋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话与再造,为网络文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时代参照。”

    网络文艺在弘扬主流审美、引导社会风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周根红希望“网络文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积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积极传递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仁爱、和谐等重要价值理念”。他认为,当前引发受众追捧的网络文艺作品注重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内在精神的塑造,试图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完成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价值的中国形象的塑造,体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如《九州·海上牧云记》让国外观众对“礼仪之邦”的中国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琅琊榜》传递的“义利观”,《长歌行》讲述的“英雄出少年”,都较好地传播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网络文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和传播,归根到底要扎根现实生活,把握时代脉搏,观照时代精神,彰显现实关怀。网络文艺在传播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过程中,要通过创新表达,勾连历史和现实、传统和现代,着力与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相结合,引发受众对当前社会文化热点的关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塑造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相结合、彰显文化自信的国际形象。”周根红说。

    澳门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朱丛迁则从古典主义美学角度探讨如何进行传统价值秩序的重构与回归。他认为,中国网络文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或多或少呈现出对纲常秩序的尊重、拟古主义倾向、对圣人的推崇、父权意识的回归、对传统文学奇观的继承等古典主义美学特点,这也将直接影响中国网络文学在“出海”过程中传递中华价值观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进而为探索以中国网络文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可靠路径。尽管网络文学根植现代科技土壤,已成为一种全民写作与阅读的狂欢现象,但中国网络文学的故事内核或多或少都带有中国叙事话语范式与文学想象色彩。由此,在世界网络文学背景下,探讨中国网络文学中的古典主义美学倾向,尤其是其叙事主题选择对传统价值秩序进行重构与回归这一特点,理应给予更多关注与研究,以便厘清中国网络文学宣传中华价值观的可能性与现实可行性,为探索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寻找可靠路径。

    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需要久久为功,更需要花大力气,创新性地运用新理念、新表达,将中华美学精神熔铸其中。网络文学作为最直观、最贴近大众的文学,更应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周根红教授所言“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网络文艺作品,不是简单复制挪移传统文化元素,而是在新的网络时代探索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学双方不断博弈,传统文化为网络文学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而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博弈、比较、传承
殷玥:没有事不能改变,没有梦不能实现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