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8月0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皑皑万山应如故(散文)

毛兴华(彝族,22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8月01日   08 版)

    那年冬天,灰蒙蒙的天落了很久的雪,远处的群山蒙上薄雾,窗外已然一片模糊。不由得想起故乡那没过膝盖的雪,想必故乡也是大雪纷飞,那皑皑的群山还是像以前一样吧。

    父亲为谋生计,许多年前便住到县城。故乡交通不便,路途遥远。除了几小时漫长的车程,还要走几小时崎岖的山路。所以没有什么要回去的理由,只逢年过节回去。

    在故乡的日子总是值得回忆的。

    去往村庄的必经之路上,横着一条透明而湍急的小河。不管你是谁,都得挽着裤脚,提着鞋袜,缓缓蹚过去。上次回去这条河上开始修桥,公路也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通电通网,村民的生活慢慢便利。

    故乡的变化是可见的。以前打个电话,要到山头上找信号,通话的声音断断续续。家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覆盖了一层烟灰的白炽灯,微弱的灯光反映着电流的变化。几个村的用电是一种微型水力发电设备提供的。把木头凿成槽型,这样不计其数的“管道”绵延不尽,首尾相接,将山脉间的流水汇集,穿过一个四四方方的木匣,才有了这微弱的电流。

    在没有自来水之前,村里的用水来自山腰的一眼清泉,人们用木板、石块和瓦堆起“屋顶”,水中不免有些落叶,但不影响水的清澈。村民掷下系着长绳的木桶,听见“咚”的一声后缓缓拉起,泉水清冽甘甜,用这泉水制作的石磨豆腐,是物产不丰的家乡的一道美味,做豆腐也自然而然地成为邻里的一件大事,像北方人过节做饺子一样。

    走过许多地方,才对故乡人文景观的独特后知后觉。故乡喀斯特地貌广布,石头裸露在地表,在山岭丘陵处处可见,村民就地取材,在山脚的小径两旁,垒起比肩的石墙,以便村民放牧。在绵绵山雨的洗礼下,石墙覆盖几层斑驳的苔藓,墙缝悉数长出了青翠的蕨叶。祖父是个养蜂人,这个身份在这里并不稀奇。村里辛勤的村民都会在房前屋后放置着几个蜂箱。把松树的树干截成几段,中间凿空做成柱状,另做一块木片打个洞作盖子,再用泥土糊住空隙,一个蜂箱就做好了。夏秋之交,祖父会在蜂箱前燃起艾草,将片片金黄饱满的蜂蜜取出,让人垂涎。

    当阳光透过木屋的缝隙,火塘里火舌舔着茶壶。暖暖身,带上干粮,祖父拿开牛羊圈舍门檐上别着的木板。不一会儿,牛羊颈上铜铃晃动的声音开始在山间游荡。祖父吆喝着牛羊的名字,牧民对牛羊是有感情的,牛羊也通人性,听得懂牧民的吆喝。

    秋收后的旷野,是野性而自由的。没有了牧羊人的吆喝,牛羊沉默地咀嚼甘草,傍晚时分,会自觉回到圈舍。平日里沉闷的牛羊,不时在旷野上展开较量。健硕的牛羊低头后撤几步,全神贯注,铆足了劲,前蹄一坠地,便向前狂奔,扭撞在一起。这样壮观的场景,总是有观众的。几个孩子坐着石墙上观望,不时听见几位“评委”高声评论着旷野上的赛况。

    这些是童年记忆里寻常的往事,那些往事成为我如数家珍的美好回忆。

    祖父的木屋往下走几步,有一座遗弃多年的木屋,主人家十几年前就搬走了。我时常路过木屋,熄灭的火塘边还挂着“查尔瓦”(彝族服饰,羊毛织的披毡),似乎还留有余温,门檐上摆放着木犁,木门虚掩,让人觉得主人刚出去不久。但之后的几年里,再没有人回来过。

    起伏的山脉之间,原本坐落着几十户人家,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顺应时令耕作收获。山花烂漫,群鸟争鸣,恍如一个世外桃源。因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慢慢许多人家住到城镇去了,曾经充满烟火气息的村庄,慢慢只剩下了几户人家。群山之间没有了洁白的羊群,木屋上没有了袅袅炊烟。祖母离世后,祖父跟着幺叔在县城生活,前些日子,幺叔买了些羊,祖父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照看羊群。上山放牧时,他会路过那一个个废弃的木屋,回忆与老朋友的往事。在放羊闲暇的时间,他会坐着山头上,点起旱烟,孤独地思索起什么。也会不习惯地对着远山发出寒暄,只是对面的山头,没有了往日的回答。

    这十几年的时间,生活把我与故乡拉开,渐行渐远。窗外的雪停了,地面的雪开始融化,但有的雪落在了记忆里。皑皑万山应如故,袅袅炊烟长相孤。

    责任编辑:龚蓉梅

皑皑万山应如故(散文)
槐树情(散文)
铜盆盈满月(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