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8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杨凯生:记录扶贫路上的生命之光

实习生 郑欣宜 本报记者 谢宛霏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8月08日   01 版)

    扫一扫,看视频

    杨凯生,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中央国家机关摄影协会原主席,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摄影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展出。著有摄影文学作品集《浮生24小时》《镜头中的人情物理》《山风路:大凉山大巴山变迁纪实摄影》等。

——————————

    再一次走进大山深处的熟悉的乡村院落,杨凯生的心情仍难以平静:“我总能感受到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对故土的那份眷恋和热爱,体悟到他们对命运的不屈和奋争。”

    如今,已年过古稀的杨凯生,依然心系大山,心系那片给予他无限精神涵养的土地。在今年出版的纪实摄影作品集《山风路:大凉山大巴山变迁纪实摄影》(以下简称《山风路》)中,他将自己多年来行走在大凉山、大巴山过程中所收获的情感与思考浓缩于照片,辅之以文字,娓娓讲述扶贫之路上的人与情。

    找到扶贫与摄影的融合之路

    “选辑这本书的照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对大凉山、大巴山长达十年的拍摄下,杨凯生手中积攒了数量难以估计的照片、资料,如何能在一本摄影集中最大程度展现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是他需要关注的问题。

    反复考虑、思量后,杨凯生将照片分为“山”“风”“路”三个主题,从不同侧面传达出自己多年行走于大山间所留下的印象与记忆。简单的三个字,凝缩了他的全部美好期许:

    “当地的父老乡亲扎根于坚韧高耸的大山,从未向命运屈服,‘山’是他们精神的象征;这些年,山区里迎面吹来了一股新‘风’,为这片翠绿的大山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了全新的面貌;‘路’,则是父老乡亲辛勤奔走的乡村振兴之路、复兴之路。”

    《山风路》作为杨凯生扶贫工作的阶段性小结,其中收录的照片主要集中在近七八年,但他的扶贫之路实际上从很早便已开始。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第一次去大巴山算来,到现在已经十一进大巴山,六进大凉山。”每一次走入大山,杨凯生都能感受到新的变化:高速公路逐年完善,原来需要孩子们涉水而过的上学路搭起了大桥,居民和外界的沟通越来越密切……亲眼见证了大山深处历史性的变迁和进步,杨凯生说,“这些画面值得被记录下来”。

    杨凯生自幼接触摄影,离开工作岗位后的十余年更时刻将相机对准生活。热爱与使命感的双重影响下,他找到了一条扶贫与摄影的融合之路。“通过亲身参与到脱贫工作中,我切实感受到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进程。把它记录下来,留给后人、留给历史,会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希望自己的拍摄能成为扶贫攻坚这幅多彩画卷上的一块拼图。”

    杨凯生对一个孩子进行过长达11年的跟拍。当时,他到当地一个卫生院查看母婴平安工程的运行效果,正好遇到了一名受益妇女抱着孩子前来体检。杨凯生抱着只有4个月大的小女孩拍下了第一张照片。

    之后的11年里,他先后6次走进女孩家里,“从4岁,6岁,8岁,直到现在孩子小学都快毕业了,我可以说是看着她一年年成长起来,这对我是一种非常大的触动”。杨凯生感受到,这就是他扶贫摄影工作的使命所在。

    将镜头对准普通人,挖掘触动人心的力量

    看过这本摄影集的人曾问杨凯生,你的照片里虽然反映的是相对贫穷、困难的地方,为什么照片中的人们往往都面带笑容?

    杨凯生回答说,这正是他“亲眼所见,并最想反映出的变化。这种变化中蕴含着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

    摄影集中,有两组形成鲜明对比的照片令他印象深刻。一张时间标注为2016年的照片中,彝族妇女勒尔伍西正抱着孩子,从破旧的房子里走出。一年后,杨凯生再次去探望她,发现她们一家已搬入新居。在前往新房子的路上,杨凯生抓拍下了另一张照片:勒尔伍西牵着孩子回头望过来,脸上满是掩盖不住的欣喜。

    另一组照片的主人公是90岁高龄的文高才老人。画面上,他和老伴、重孙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画面洋溢着幸福感。2016年,杨凯生第一次拍摄到文高才老人,当时他和老伴身体都不好,加上生活困难,脸上满是愁苦。这几年杨凯生多次去看他,也见证了他的变化,“医疗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老人的生活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他甚至显得比那时还年轻了”。

    除了当地生活条件的巨大改变,杨凯生认为,摄影者本身的立足点很重要,在和当地居民的日常相处中,他便会将那些情感充沛的瞬间抓拍下来。一次,他碰到一群彝族妇女在山坡上收苞米,他举起相机,喊了一声,在妇女们抬头的瞬间抓拍到了她们脸上的笑容。

    “越熟识,拍摄起来越自然。”杨凯生回忆,最初走访的几年,当地居民与他的交流很少,“一是语言不通,再来他们对陌生人总会有一些隔阂感”。但随着去的次数多了,他渐渐感受到一种情感上的相通。“拍摄过程中,我和乡亲、孩子们聊天、开玩笑,我发现他们在我面前展露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在他看来,这种因为亲近和信任而自然流露的情感格外动人。

    对杨凯生来说,在走访中拍摄不同人物的过程,就是他通过与人加深交往,逐渐走入他人内心、同时敞开自己心扉的过程。这也是他相比于拍摄山水风光、花鸟虫鱼,更钟情于人文纪实摄影的原因之一。从10年前出版的第一本摄影集《浮生二十四小时》,再到如今,他一直将镜头持续对准普通人。

    “在拍摄中,我比较注意对人物的一种记载,对历史事件的一种表现。摄影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记录历史,反映当下,还能通过构思布局展现未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把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作为拍摄对象,从他们身上的故事,乃至他们的表情,就能够透视出真实的情感和思考。”杨凯生认为,这是摄影的独特魅力,也是不同于文字表达的另外一种贴切细腻。

    在“风”这一章节的序言中,杨凯生深情描绘了他在大山深处观察到的画面一角:“孩童在暖风中读书,七彩光洒在他们的身上,忧虑皆在脑后。老人满脸沟壑中绽开了笑容,陶陶然,忘却了老之将至。凝视他们的脸,你会发现这些怡悦不是来自奢华的物质,更非来自舒闲和享乐。它来自坦然真诚的心,来自艰难却笃定的前行,来自每一天睁开眼,日子都会比之前更好一点的希望。”这正是他在扶贫路上见证的点点生命之光。

    谈到未来的打算,杨凯生说:“我已经70多岁了,身体也不如以前,但只要还能上山,我每年都会坚持回去看看,继续用我的相机,把那里的发展记录下来。”

    责任编辑:周伟 谢宛霏

杨凯生:记录扶贫路上的生命之光
周柏(散文)
从静坐的愉悦开始,到生命的智慧结尾
一蓑烟雨(散文)
刘震云《一日三秋》:桃花依旧笑春风
你们是我永不落幕的“阿勒泰之星”
澎湖湾(小说)
姥姥的远方(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