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8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竹之思(散文)

胡钰林(25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8月15日   07 版)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这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偁在被贬为黄州刺史时所写的《黄冈竹楼记》中的描述。作为一个从小就在黄冈长大的孩子,我对竹子总是怀有一种别样的情思。

    小时候,竹子常常被我们当作玩具来嬉耍。李白有诗云:“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竹马就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玩具,在竹竿的一头套上马头模型,放于胯下,作骑马状地跳起来,口里一边喊着“驾驾”,感觉就像真的骑着骏马奔驰一样。

    男孩子对兵器总有一种偏爱,于是随处可见的竹子也就成了我们制作兵器的好材料。我们把竹子劈成竹条,在其两端绑上绳子,这就做成了一张弓。再取一根细而直的竹棍,在其一端开一个凹槽,这就做成了一支箭。当然,这种简易的弓箭是没有杀伤力的,只能当作玩具来玩玩。

    上小学的时候电视正在热播《虹猫蓝兔七侠传》,其中七剑合璧的故事让我们都渴望拥有一把长虹剑或者其他的七剑。这时候,竹子又为我们实现小小心愿而提供了帮助。我们找来了一些竹板,把它们削成七剑的形状,并用砂纸细细打磨,再粘上竹片做的剑格,最后用胶带缠上剑柄就大功告成了。放学后,我们几个小伙伴常常拿着竹子做的七剑在楼下挥舞着,一边念着剑法口诀,一边变换着招式,最后把剑聚在一起,大喊一声“七剑合璧!”那种侠义扣人心弦之感为我的童年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中学时的我求学于黄州,正如苏东坡在《初到黄州》中所写“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行走在大别山麓、扬子江畔的黄冈中学校园里,我常常能觉察到竹子与苏东坡的气息。语文课上,当老师讲到《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时,特别提到了“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这一句中的“沙湖”就在我们学校后面的那一片地方。据说苏东坡在被贬黄州后已经做好了终老黄州的准备,于是就在沙湖买了一片田地养老。

    我们学校操场的后面有一片小小的人工湖,那里也生长着很多竹子。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常常来到湖边散步,欣赏着栖息在此的水鸟,抚摸着新冒出来的竹笋,紧张的学习压力顿时就会释放一空,心灵也得到了治愈。每当天空下起小雨时,放下雨伞在雨中行走,感受雨点拍打脸颊的滋味。这时我会拾起一根竹杖,潇潇洒洒地大踏步向前走去。“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可能竹子与我总有一种不解之缘吧,我的大学宿舍名字也叫竹园。遗憾的是,这里的竹子都种在花坛里,密密麻麻的竹子挤作一团,只可远观而不可步入其中,不能体验到被竹林所环绕的沉浸感。

    我曾在秦岭的金龙峡游玩时去过万亩竹林,站在竹林深处,仿佛就像来到了世外桃源,那种与世隔绝的清幽之感顿上心头,沁人心脾。“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我想到了王维隐居的竹里馆就在这终南山下的蓝田辋川啊!

    竹子内空外直,刚正有节,寓意着高节正直的品质和虚怀若谷的品格。这也难怪苏东坡会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关羽也说道:“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

    责任编辑:龚蓉梅

志愿文化 | 翻越群山 只为相遇
竹之思(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