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3年08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忽而立秋(随笔)

袁秋茜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3年08月15日   15 版)

    “未觉三夏尽,时序已新秋”,当清晨的风吹过梧桐树,几片泛黄的梧桐叶翩然落下,我知道秋天的脚步已至门庭,蝉鸣声声,秋意渐浓。

    我披了一件薄衫立在窗前,昨夜一场秋雨,今日气温便降了些,让人自然添衣。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即立秋之后,风不再像盛夏时那般滚烫,而是携带着阵阵凉意。由于昼夜温差大,水汽凝结在草叶上形成露珠,晶莹剔透,让大地多了一份诗意。而那寒蝉啊,鼓足了劲儿唱着最后的歌,响亮又壮烈。

    忽而立秋,我脑海中不禁想起母亲煮的南瓜馓子汤。童年记忆里,每逢立秋,母亲总会在临近中午时,弯腰在河岸边找寻南瓜。那一地南瓜藤千缠百绕,南瓜叶阔大有着绒毛,母亲需用手拨开它们才能发现躺卧着的南瓜。“丫头,找到一只老南瓜了,快抱回家!”当母亲从藤蔓中找寻到黄澄澄的南瓜时,轻轻拍了拍,判断出它已成熟,便会喊我将其抱回家。

    我曾仰着头问过母亲,为何要我抱南瓜。母亲温柔地笑着,她告诉我,小小的人儿抱着沉沉的南瓜,那模样非常可爱。她常常会望着我的身影,想着我何时长大,能够轻易地把南瓜拿回家呢?又何时可以为她煮一锅南瓜馓子汤呢?

    幼时的我不知道母亲的期盼,每天乐呵呵地围着母亲转。看着她将南瓜去了硬硬的皮后,切成小块小块,倒入油锅炒软后加水煮至沸腾,再加入一把黄脆的馓子,一两分钟馓子变软融入南瓜汤中,母亲便会笑盈盈地撒上几粒葱花,吩咐我端来大碗盛汤。热气腾腾的南瓜馓子汤端上桌,我垂涎三尺,嚷嚷着要吃。母亲嗔怪道:“奶奶还没到呢,快跑去喊她来一起吃饭。”于是,我屁颠屁颠地跑到屋后,喊来奶奶一起吃。

    直至今日,我仍记得当时我们三人坐在老槐树下吃饭的情景。奶奶口中的牙齿所剩不多,吃不了坚硬的食物,母亲煮的南瓜馓子汤软香可口,她能喝好几小碗。我见状,扬言要比奶奶喝得更多,可一碗下肚,饱嗝就上来了。母亲和奶奶听到后哈哈大笑,我则舔着嘴唇跟着她们笑。树上的蝉不懂我们的笑声,只顾吟唱自己的歌。

    饭饱之后,母亲会抱出一颗滚圆的西瓜。“咔擦”一刀下去,西瓜被切成了月牙状,我们坐在泥地上惬意地啃着西瓜。在我们那儿,立秋要啃西瓜,是谓“啃秋”。能啃去什么?母亲说,能啃去余夏暑气,能啃掉“秋老虎”,让自己健康地度过秋天。年幼的我并不信,觉得母亲只是为立秋吃西瓜找了个理由。后来,我读到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才知母亲所言非虚。

    此刻的我,身处于城市之中,无人为我烧煮温暖的南瓜馓子汤,也回不到席地而坐,不顾形象大啃西瓜的旧时光。可那些被宠爱的过往,那些有温度的记忆,随着立秋的到来,又一次涌上心头,让我觉得秋日可期,生活明朗。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忽而立秋,生命开始走向另一个阶段,愿你我怀抱热爱,奔赴山海,过好每一个当下,不负每一个秋天。

    责任编辑:谢宛霏

荷塘童趣(随笔)
父亲的茶海(随笔)
忽而立秋(随笔)
小城故事(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