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来大概有六七年没有见过那位婆婆,不知道该从何寻起,没有音讯,原来住的那条街道早已改修,记忆也有些许陈旧。只是偶然经过,还是会停留,记得她的小孙子叫许久久,记得那个中秋,她给我在自家院里摘下的两个大石榴。
小时候大多时候我是被放养状态,父母关系不和,我常常被笼罩在无止境的争执下,家庭条件更是一言难尽,更不用说会有谁来关心。性格上的自卑也导致我没有太多朋友,常常是一个人自娱自乐。
一个平常的夏夜,还能看得见星星。我跟着邻居伙伴在周围玩耍。
“看看哥哥姐姐们都在做什么?”忽然听到一位婆婆在讲话,转头望去,她穿着运动鞋,留着中长的头发,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气质,抱着一个小孩儿朝我们这边走来,笑着问我:“上几年级了呀?”
“一年级。”我怯生生地回答。
“哦,你们是在这附近住吗?”她把抱着的小孩放下,笑着问。
“是的,我妈妈在那边开的裁缝店。”我指向那个还亮着灯的小店铺。
“走,去看看。”她抱着小孩跟着我来到了母亲的店铺。
“这手艺真好啊!”她边看边称赞。
母亲愣了一下,一时竟不好意思地笑了:“没有没有,这小孩儿真可爱,叫啥名呀。”
“他叫久久,许久久。”那位婆婆笑着说,“他外公是退休干部,那边坐着的就是,我家就在那边。”
她与母亲聊了一会儿,见时间不早就抱着小孙子回去了:“没事常来玩哦。”
后来那位外婆果真邀请我和弟弟去到她家吃饭或者玩耍,热情招待。院子里的风很凉爽,我们在院里一起吃饭。
“别客气。”她边说边把一个紫薯递给我。又总会在每次离开的时候塞给我们许多零食:“放家里也吃不了,拿着回去吃。”
那位婆婆是端庄的,走起路来步伐矫健,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待人亲切。
她还有个孙女,比我大两岁,当时大概是她对我是有些抵触的,毕竟我这样的性格确实不太讨喜。婆婆发现之后,总是会耐心地跟孙女讲朋友之间要融洽相处,同时也安抚着我的情绪。
“我的一项暑假作业刚在放学路上边走边写给写完了。”我兴奋地告诉她。
“真棒,真优秀,以后肯定能考个好大学。”她笑着说。
临近中秋,也临近我的生日,其实并没有人在乎。前两年在幼儿园上学,老师要求每个学生买一些月饼和水果带到学校共同分享,看到同班小朋友带的五花八门的零食,我没有什么可带的,有些抬不起头。每次中秋节都会想起这个事情。
“来,把这两个石榴带走。”再三推搡,她硬是塞给了我,之前我注意到过,那两个是院里最大的。回到家,剥开石榴,满膛的石榴籽,红得透亮,那大概是我吃过最甜的石榴。
之后的每一年,我总是会向母亲提起想吃石榴,每次提起,我们都会想到那位婆婆。也曾想过去拜访一下,却早已没了联系方式。
搬离那个街道之后,在放学路上,有时还能遇见,她的孙子已经上幼儿园了,她拎着书包,步履依旧矫健。性格上的胆怯,让小学阶段的我有许多话想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总是要先等她开口:“放学了啊,吃点东西不?”
我总是连连摆手,却又在她走过之后露出一番喜悦,那颗跳动着的小小的心脏,像那颗石榴一样红得热烈又坚韧,而那位婆婆,在我心中依旧如那石榴籽般透亮。
责任编辑:龚蓉梅
河南经济技术学校学生 张若一(1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