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6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走走:贴着生活去书写

吴晨曦 本报记者 谢宛霏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6月25日   02 版)

    “仿佛一名在小说字里行间探寻关键细节的侦探,又像一位带领读者进行文本游历的专业导游。”《无声的细节:小说的“读到”之处》的导读中这么形容作家走走。在这本新作中,她从中外小说的细节出发,带领读者品读小说细节背后的精妙之处,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小说写作。

    走走做过《收获》杂志的编辑,作家毕飞宇称她为“一个拥有写作视角的编辑,一个拥有编辑视角的作家”。在双重身份的不断切换下,她对小说写作有了自己的理解。但这份新出版的“课堂讲稿”,却要从她的教师身份开始说起。

    一份实打实的“课堂讲稿”

    2021年9月,走走应邀来到华东师范大学,为中文系2021级全日制创意写作专业的研一学生讲授“创意写作概论”,每周讲授3个课时。对于“细节控”走走来说,自己设计教材来教授无疑是最佳选择。

    那么,年轻人都对哪方面的小说感兴趣呢?此前,她在《收获》杂志从事了14年的编辑岗位,想就此来调查年轻人的来稿有哪些题材与关键词,于是慢慢地聚焦到了:疯子、癫狂;童年创伤、少年罪行的深远影响;傻子、愚人。再由这几个关键词出发,分别定下中国和西方的部分文学作品。由于学生还有可能从事编剧、文学策划、版权评估人等行业,走走在其中增加了一个环节,即这些文学作品电影化后,怎样用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表达。于是她又根据年轻人的关键词选择了一些电影作品,加强学生的影像化思维。这就是《无声的细节:小说的“读到”之处》的雏形,是一份实打实的“课堂讲稿”,由课堂讲述的录音整理而成。

    讲稿为课程构建框架,好的教学方法才能将书面文字转化成心灵之声。走走认为她的教学方法十分简单——划线式阅读和减法式阅读。上课的时候她经常会这么提问学生:“如果这句话、这一细节不写,会怎样?”而作者的深意,往往就体现在这些细节之中。极尽细致,处处深入,走走就这么带着学生们慢慢分析完一部部作品,并且表示学生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不敢写了”。“他们会对此有敬畏之心,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自知之明这个特质,决定了一个写作者是否能够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是非常难得的品质。”

    毕飞宇在书序中提到他求学时的经历:“小说的宏观世界,不能推动我们手上的那支笔,去问老师,老师回答:‘中文系不是培养作家的’。”中文系的学生大概率从少年起就有一个文学梦,心中想着框架、结构、人设、场景,如果想象力再丰富一些的话,甚至一些细节都可以在脑海里准确浮现,但是提起笔来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到最后写的只是一场镜花水月。走走对此表示:“要想写,先去读。”她也萌生了要将这份“课堂讲稿”出版的想法,即使它原本只是针对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

    课往小里说,书往厚里读

    阅读是写作的积淀,写作某种程度上也是阅读的展现。如果说写作视角偏个人、情感与节奏的顺畅性,那么编辑视角就是偏他者、叙事与行为的逻辑性。其中主客观的转换,也正是作者与读者身份的转换。走走过往的编辑身份,相当于是一个有着很强的“细节控”读者:“编辑都是在意细节的,这样才叫把书往厚里读嘛。”以小见大,不懂细节的人又怎么能懂得宏大的布局呢?

    在这份“课堂讲稿”的书名当中,走走其实已经展现出了她对于阅读细节的要求。她把自己给学生们上的课称为“细读课”,拟的最开始的书名是“课往小里说”,以此体现细读之妙。但是毕飞宇在为其写序时给出了一个提议,建议叫“无声的细节”,走走反复琢磨后很是认同。“此时无声胜有声”,书中的细节也是如此。那些伟大的优秀的细节早已在书籍出版之时就存在于书中了,它们隐藏于其中,等待着读者有意或无意之中发现其精妙之处。而书名的后半段,则是作家路内帮走走想的,“读到”通“独到”,细心的读者读到的细节正是作者用心独到之处,很是巧妙。

    “把书读厚”,不仅能够通过读者用心阅读来达成,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还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来助力文本研究。2018年,她辞去《收获》杂志编辑一职,转身成为了数字人文领域创业者,开发出了软件“一叶故事荟”。它能够在对海量文献进行直观观察的基础上,把握其特点,提取不同类型的关键词以及人物组合关系,最后生成可量化的曲线表,让人们能够明确地观察到故事情节的转折和叙事情感的变化。走走解释道:“它的原理是分析型的,可以用来比较同一部作品的前后几个版本,或者同一个作者写的不同时期的作品。”这种研究方式更加能够凸显出从细节处分析、思考的重要性。

    阅读与数字化相结合,这是一种别样的“把书读厚”的方式,在文学研究领域有着极大的前景。谈到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走走打了个比方:“美食家未必要去种地,但可能需要了解气候、生态、地理环境。”而阅读,作为最基础的文本研究,也将成为文学创作的辅助之翼。

    贴着细节,贴着生活,贴着时代

    走走此前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与此次作品有些接近的是2019年出版的《非写不可:20小说家访谈录》,但总体还是围绕着小说家们的写作信念、技巧、创作源泉等展开,并不是以读者为主体。“我认为我的创新之处可能就是贴着文本入手,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和他们一起分享实用的写作和阅读技巧。”

    而在此之前,可能很少有写作者能够将读者与细节如此紧密地联系起来。走走认为许多当代青年作者缺少一种综合能力——无法与自然和时代相结合,这是一种跟随着变化而变化的能力。走走多次提到一个动词“贴着”——贴着细节,贴着生活,贴着时代。写作者只有将自己本身贴到生活中,才能在作品中有真实的反映。“看着一片叶子落下,视线便真的从上而下;而不是坐在电脑前想象一片叶子落下的姿态有哪些。”走走表示,贴着生活去书写,还是脑海中构想提笔去写,其中有很大的区别,细心的读者能够从细节处体会到、感受到。

    “贴着生活写作”可以算是走走所说的“技术流”,但是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日复一日,很多作者都把思考重心落脚于“怎么去写”而不是“为什么写”。走走认为:“先把自己写好,试着去解决困扰自己的那个问题。没有问题的人是不会想写作的。”写作其实也是写作者本身,作者想传达的人生经验、社会问题、感悟心得,都是通过写作来向读者传递的。而那些想被传递的精神类产物,如果作者对此理解得足够准确,那么它们还会回到现实层面中去,回归人总体本身。

    “我不算感性的人,写作时也特别警惕煽情,比较喜欢找出结构意义上的规律模式。”走走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这些规律模式,并运用贴近生活的语言向写作初学者传达锦囊妙计:“我概括为三点:叙事视角不乱、标点符号用心、意象的独特与统一。”她也正在一步步地成为自己心中的目标读者。

    如今的文学课有不少仍是从文学史的大局角度来入手,很少会贴着文本一句句细读,走走希望《无声的细节:小说的“读到”之处》能够给热爱阅读与写作的人们带来启发。“一个能读懂文学细节的人,情感必然是细腻深沉的,他也能够读懂人生中很多人的心思细节。这不能说必然指向幸福,但同理心能增加不少,会活得更加清醒明白一些。”

走走:贴着生活去书写
焦典:写作是我自己选择的道路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