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假,我就回老家与久违的奶奶团聚。奶奶也拿出自己拿手的美味佳肴——扣肉。
奶奶做的扣肉不用梅菜,而是用红薯,红薯特殊的甜香本身就很诱人,但它却没有独自抢占风头,而与肉相得益彰,大老远闻闻就欲罢不能了。
赶集的时候,奶奶比来比去,才从好几家肉摊选中了一块肉。她告诉我,扣肉用的五花肉很有讲究,瘦肉太多会使香味欠缺、咸味过重,肥肉太多会变得极为油腻,不能有大面积的肥或瘦,肥瘦必须交错、相间,这样做出来的扣肉才会不肥不腻,恰到好处。
五花肉洗净,凉水下锅,当五花肉卸去“浓妆”,奶奶迅速捞出并一分为二,将其中一块切成了薄如蝉翼的肉片,然后把菜刀给我。我的刀功不如奶奶,只能慢慢地找到点位下刀,尽管很慢,肉片薄厚不一,但我秉承奶奶的做法,用心、专注。
在奶奶的指导下,我拿来大口瓷碗,将肉片斜着码在碗底,一列放完,旁边再插空放好,葱姜蒜等调味料摆在上一层,最后,秘制酱汁浇上,顶上放一层红薯块。摆好的扣肉放入热气腾腾的蒸锅中开蒸。
等待的时间,奶奶对我的做法逐一点评。当浓浓的甜香味弥漫了整个屋子,扣肉就可以出锅了。我已馋得不行了,第一碗刚拿出来,我就迫不及待地拿筷子要吃。奶奶说,不能直接开吃,它还没有完成最重要的步骤,所谓“扣肉”,不扣在另一个盘子里,刚才精心分层摆放意义何在?于是奶奶拿来瓷盘,将扣肉的碗底托住,手腕一翻,只见秘制酱汁顺着碗边覆盖了剩余的盘底,此时,向上抬起碗,一片片红润润的扣肉井然有序斜靠着,展示出自己统一而又整齐的边缘和边缘上挂着的、泛起油光的酱汁。
扣肉上桌,我夹了几片盖在米饭上,底部的红薯也来上两块,放在肉片旁,小勺舀起一勺酱汁淋在肉片和米饭上,这样,一碗红薯扣肉盖浇饭就完成了。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肉片,吸取肥肉油汁、肉香饱满的红薯,使米饭粒粒分明、油光锃亮的酱汁。轻轻咬一口肉片,细细咀嚼,甜中带咸的味道立刻充斥在舌尖,精肉细嫩,一丝一丝飘在口中,一点也不塞牙,肥肉的味道相间其中,软软滑滑,和精肉一块儿吃,便有了一种相得益彰的感觉!可真是太幸福、太满足了!
其实扣肉是家乡的一道传统菜肴,出门在外的人再忙也要赶回家吃的菜,是年夜饭餐桌上的主角,代表着家乡年味,基本上也是在过年的时候才做,因为它配料较多,工艺复杂,又特别费工夫。虽然在许多餐厅平时也有这道菜,点过很多次却总是感觉味道不对。小时候我不明白,总是抱怨厨师厨艺不好,现在我懂了,不是厨艺的问题,是他们做的扣肉里少了一道很重要的材料——爱与期待。
(指导教师:冯燮)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陕西西安第八十九中学学生 冯楗涵(1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