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房县,有一部诗、一壶酒、一个谜!
小满节前,我来到湖北房县尹吉甫镇,车在蜿蜒的公路上平稳前行,绿树掩映下的通村路像是新时代献给大山的银色丝带;耕牛,羊群,扛农具的村民,风景如画。尹吉甫镇素有房县“东大门”之称。尹吉甫镇有一个七星沟村,村庄有座万峰山,万峰山下有一座寺庙——宝堂寺,是中华诗祖、西周太师尹吉甫的后人和当地政府为纪念尹吉甫而修建的家庙。
“清清河边鸳鸯鸟,窈窕淑女我来求……”行走在千里房县的山乡村寨,纯朴的诗风扑面而来。“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一位古人立于鄂西北的高岗,以久远的天籁之音深沉吟诵。一部诗为《诗经》,一位古人是尹吉甫。
尹吉甫,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音乐家,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编纂者、采风者和被歌颂者,早孔子301年,比屈原早512年,比李白早1553年,是中国诗歌的创始人,史称中华诗祖。尹吉甫生于房县,食邑于房县,死后葬于房县,其神秘而又平民化的生活风采,超凡脱俗的人格魅力,震惊世人的文化思想,名垂青史,千古流芳,是房县文明历史和诗经文化的开创者。
沿着蜿蜒的公路而上,同行的当地朋友介绍说:“宝堂寺石窟与佛教石窟有本质的区别。宝堂寺石窟没有一尊佛像,也没有一幅壁画,所以宝堂寺最初的用途与佛教无关,属尹氏宗祠活动场所。”我们抵达了宝堂寺,灰白的墙体,散发出诗意的韵味。沿着石阶而上,穿过第一道门,走进庭院,可见左右各有一间厢房,门前各有一个石碑亭,亭下各有一块不同年代的石碑。左边碑文经岁月的洗礼已模糊不清,右边的碑文还清晰可见。据碑文信息可知,《万山峰宝堂寺立碑记》立于大明正德十一年丙子孟春二月,《庙产碑》立于大清国同治十年桂月;《万山峰宝堂寺建造碑记》碑文未见时间,而落款有“吉旦房县”,“房县”县名源自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由房州改为房县,这块碑也应该是明朝立的;碑的顶端雕着二龙戏珠图案,底端是赑屃(俗称龟驮碑)。走进左右两侧的厢房,一侧是诗经民歌堂,是诗经民歌爱好者创作演奏以及欣赏诗经民歌表演的地方;另一侧是尹吉甫文物陈列馆,里面陈列了部分尹吉甫珍贵文物如兮甲盘(仿制品)和遗迹遗物,木制的窗户都很有特色,每一扇窗户形状都呈圆形,形似古代存放书卷的架子。
带着满满的好奇,我继续拾级而上。穿过第二道门,门内依然是一座庭院,院内仍有两间厢房,厢房窗户的造型与第一个庭院内的一模一样。一边的厢房是文圣孔子读书塑像,一边是屈原问天场景。庭院与厢房均比第一道门内的小,抬头仰望,上面还有一道门。我继续沿着陡峭的石阶攀登而上,踏上第三道门前最高的一级台阶时,看到石窟的窗户忽有茅塞顿开之感,这石窟是宝堂寺最初开凿的圣殿,石窟的窗户与第一二门内厢房的窗户一模一样,但其材质是石头,工艺比第一二庭院内的更为精致,更让人惊叹。踏过石头打造的门槛,与我们迎面的正是诗祖——尹吉甫。诗祖盘腿而坐,左手握着厚重的书卷,贴近下颚,面容慈祥,左边的童子行着拱手礼,做着诵诗的动作,右边的童子则抱着琴,做出拨弦的动作。诗祖正微闭着双眼似沉浸在琴声伴随着的诗诵里,或是在思考着什么。与其他石窟不同的是,宝堂寺还是“复式结构”,在陡峭的石窟上还有二层石窟,供奉着尹吉甫正像和历代地方部门修缮碑记。
古刹宝堂寺,日月伴圣贤,历代君民敬,美名共远传。尹吉甫因“中华诗祖”的特殊地位,学术界称宝堂寺为是“天下读书人的圣殿”。当我们来到宝堂寺,沿着他第一节石阶而上一直到第三道门的石窟前,整体的空间也越来越紧促,地势越来越陡峭。这样的设计是在告诉我们,求取学问之路,并不是一挥而就的,由简到难,由浅入深;我们必须怀着一颗不断探索,勇往直前的恒心,才能走向理想的高峰,取得成功。西周以后的封建王朝一直把尹吉甫推崇为“忠义”至尊的化身,据《诗经·小雅·六月》,周朝时北方少数民族玁狁经常入侵周地。周宣王五年玁狁侵犯到了周都城附近,周宣王命令尹吉甫挂帅出征。大败玁狁,直到太原,并在山西平遥筑城设防,北方得到暂时安宁。他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一生辅佐了三代王室,忠心卫国为民,不惜个人生死,是忠心护国护民名臣,“文武吉甫”成了“万邦为宪”的人物。周宣王大加赏赐,将房陵封为吉甫食邑地,后来一直成为王公大臣们做人为官的典范。特别是房陵历朝历代官员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尹吉甫在故地建墓、修祠、造庙,不仅是为了纪念尹吉甫房陵出生,食邑房陵,采诗房陵的历史事实,更是为了启迪后人做“忠孝”的榜样。
古时宝堂寺每年有两次活动,正月十二至十四三天庙会,其活动由尹氏家族、地方绅士、地方官员组织,庙会期间彩旗飞扬,锣鼓喧天,念经唱戏,热闹非凡。阴历十月初一,尹氏家族“吃祭”(祭祀祖宗,商议本族重要事宜)。今天为弘扬与传承尹吉甫文化,房县启动了宝堂寺抢救性修复项目,邀请诗经学会专家讲诗经文化、研究尹吉甫修建了诗经文化广场,并积极筹办每两年一届的以《诗经》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把《诗经》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增强房县文化的内涵,房县被中国诗经学会命名为“诗经之乡”、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我立于石窟前,默默地敬望着三尊石塑,唯恐惊扰了他们的诗歌音乐会。窟外的山林间不知名的鸟儿发出了此起彼伏的欢叫,不远处的田垄间传来韵律整齐的诗经歌谣……山清水秀之地必出灵心慧性之人。
责任编辑:谢宛霏
杜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