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觅得一场秋色

辽宁大学硕士生 汤渠惠(23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09月24日   08 版)

    “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刘勰如是说道。从烂漫的春到热烈的夏,我亦如是此言。时间的针脚不紧不慢织近秋天,我便如是期待。

    家乡正值酷暑,东北却已入秋。出发前和朋友戏谑地说,“避暑去了”,而当迎面的风横冲直撞,我又怀念起滚滚热浪。辗转回到学校,熟悉的秩序冲淡乡愁,恰值新生报到,秋雨淅淅沥沥,图书馆前的喷泉再度蓬勃,思绪随迎新的红气球在渐凉的微风中飘摇。也不过是去年,犹记得那时阳光下我们脚步匆匆,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如树叶斑驳下的光影,每当回忆便更显悠长。但时间总是匆忙,年岁在彳亍间飞驰;时间却又太慢,四时蹉跎着煎熬。

    关于去年秋天的想象,是一整树的秋色,就那么遥不可及地触向蓝天,而蓝天又那么无限近地与我相拥,初来东北的我从中读懂了豁朗。然而,北纬40度与北风注定早早相遇,秋意便在指尖相触的一瞬落叶归根。去年的我想着,一定要在来年的初秋,为着弥补这刹那的哑然,细细存一份关于秋的碎片。

    可当我再次踏上这片黑土地,我嗅到从土地中漫出的陈年久酿的金属味,眼前霎时隔出一道纱,夕阳透过纱溢出尘封的光,我在夜间与瑟瑟的秋风纠缠,等到日光再次光临,我却无措地丧失了记录的勇气。大抵是年岁增长,淡去了新鲜感,又或是陷于理论的桎梏,越发对这凉意免疫,我对这熟稔的自然提不起兴趣。我想从去年的遗憾中获得些许振奋,但相册在周转的无聊中不觉删减大半,我盯着仅剩的几片斑驳的树叶,又陷入一阵荒芜的杂思中去。何至于此?我向内拷问,从中拎出个“无意义”,它重复着现象,根源像是被随意丢弃的线,疏不开,理不通,于是我又只得回到现象中去。

    我读着黑格尔,读着尼采,读着马克思,时而欢欣,时而困惑,我好像从中获得了什么,是一份扎根于内心的认识,是一种关于自我的哲学,于是自信满满地合上书本,走出门去。走出门后,我却张皇,我看到了一幢幢海市蜃楼,一层层空中楼阁,它们由我脑中的体系所建构,我脚踏坚实的土地,灵魂却悬荡空中,无所依附。眼前掠过一张张充满希望的面庞,身处其中的我显得格格不入,我低下头快步走过,却又慢下来,渴望从中获取希望。我大抵明白这割裂感从何而来,却始终无法摆脱它。它像一个幽灵,我读得越多,学得越细,它就越是强大,越是苦苦纠缠。而无比珍惜的昙花一般的秋色,对我来说,成了还有现的一刻。

    如此这般,似乎又陷入了叔本华的意志漩涡中去,想起课上老师提问,你们是否认同这种说法,世界难道真是一团无意义的黑洞吗?“不是的”,当时内心的一股冲动兀自喊道。还是黑格尔,他说生命是向否定以及否定的痛苦前进的,而只有消除对立和矛盾,生命才变成对它本身是肯定的。肯定会带来一瞬的极致的满足,而否定则是漫长的毒发,否定之否定是及时的解药,在无止境的寒冬中凛冽燃烧着血色的炭火,坚定地补给着融化的希望。所以,这只是一个否定的阶段,仅此而已。我仍坚信,雪地上一串串接续向东方行进的脚印,会迎面碰上春花,这埋葬在冰雪中的花朵,会在一次次否定的风雪下生出坚韧的核,经过又一次炙烤的盛夏,终于能在诗意的秋天凝结出金黄的叶。

    我是这愿景的形而上的静观者,同时也是这条路唯一的开辟者。再明白不过的是,这理想与未来的时间鸿沟容易被抽象打磨得光滑,从而失去能让人清醒冷静的棱角。因此,之所以作为静观者,是要整体地去认识庐山,就得立在山外,笼轮廓于胸中;同时要有不畏沟壑的勇气与践行力,如此方能自由地入其内而又出其外,耕耘出这酝酿了一整个四季的果实。然而,哪怕是理论的巨人在细琐的时间洪流里也不过是一地散沙,当面临失意的静、悬滞的空、不休的乱时,难免缴械。我所唯一能做的只有重复,有意义的重复会抚平枯燥,将心灵筑得更为坚硬。然后就去尽情体验吧!

    作家的一天从午后开始,静观者的一天也可以如此。午后的白桦林总是宁静,穿梭其间,一步仿佛就能跨过一个世纪,下一步我走进了上个世纪,金属味的后调是素朴的诗,回眸间白衣黑辫闪过,擦身而过流淌着青春的颂歌。傍晚常常能看见火烧云,金色和粉色成团地点缀于渐趋灰暗的蓝,无意地抬头会捕捉住幸福的光景,驻足凝视,途中不乏同样由衷赞叹的行人,在鬼斧神工面前,人类由审美的共通感再次联结为一个共同体,这统一感足够多年后的一次低头玩味许久。夜间散步,会在拐角处遇见斜塔,象征或是古典,让体系于天际漫游,此时我的唯一在意,只是拐角那一刻的惊奇。

    东北的黎明来得比家乡早,当太阳再次升起,喷泉吐出一口锦绣的彩虹,我拾起一片早熟的叶,夹入书中,终于觅得第一抹秋色。

    责任编辑:周伟

千年一梦(小说)
觅得一场秋色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