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访山记(散文)

淮北师范大学学生 陈秋旋(22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10月15日   08 版)

    6月,我们为农学专业的野外实习来到黄山桃花峰。

    早上8点出发,巴士转高铁,晚上6点才抵达山脚。前面的队伍随着山道拆分为一个个人头,依次没入黧绿树丛。我抬头望去,瞬间屏住呼吸:大半座山都化在白稠稠的雾气里,像是神仙变的。

    初到便是大雨,无法进山,倒头续眠。雨声如注,好似枕着一条汩汩的河流。骨头里渗出绵绵的酸麻,像干木耳在水里泡成一朵海蜇花。

    醒来屋里阴阴的,踩着一阶阶雨声下楼吃午饭。民宿是依山而建的小楼。吃的是大锅饭,院子里堆着柴垛,屋里浮动着未经彻底燃烧的草木灰在水汽里发酵的酸味。小楼在雨声中同外界隔绝,挂起一道溶溶的水晶宫。

    一桌黑黢黢的梅干豆角、生腐、笋干,我一连盛了好几碗白米饭,很香,很咸。

    一夜还是雨。实习任务是采满一定种类、数量的昆虫及植物标本,只得冒雨进山。

    山中无路,泥泞难行,踩到石块滑上加滑。过茶农、蜂农搭的简易木桥,浓翠窸窣,人皆失声,一枚枚伞面衔得极紧,仿佛如此便可以生死相连。老师不断重申:千万不要戏水,水里有蚂蟥。

    安全问题已在进山的桥头统讲过一遍,又在各栋的堂屋里强调过一遍,我们不敢不严格遵循:穿长袖长裤,袖口和裤脚用胶带缠紧;去年有学长不过被马蜂蜇了一下,手臂就全肿,为取蜂针,不得已割穿肌肉。遇到草丛先用木棍拨一拨,不要踩;蛇发起狂来,贴地嗖嗖钻行,弹起能一口咬住人的颈动脉。就算未中要害,最近的血清也在车程一小时起的祁门。

    好在见闻颇丰。很多野生植物,如葛、蕨、蓬等,在《诗经》之后,再未被赋予新的名字。捕到一种当季的叶蝉若虫,白莹莹的,近乎透明,泛出早春嫩叶似的淡绿,这颜色我看也看不够。

    渐渐便不美好起来。一是捕虫总数不够。好在有同学帮忙,取过捕虫网伸进灌木丛里猛挥几下——捕虫网由一根两三米长的实心木棍制成,一端是粗糙而无孔的尼龙布兜。起竿时,布兜上挂满小小的绿蚱蜢,被她一一抹进高浓度的酒精瓶里。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意识到,肉眼不能触及的阴影中,生命的体系仍在如此丰富地运作。

    二是同学在朋友圈说窥见了短尾猴等野生动物,我却没有。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总会将这惊鸿一瞥视为千金不换的礼物。半夜翻来覆去念念不忘,随即又安慰自己,这段时间进山的人太多,山里的生物都在向后撤退。

    也许自然并不欢迎人的靠近,所谓的人与自然相亲,仅仅是人的一厢情愿。

    捕捉蛾类需在夜间架起集虫布。前往半山的设置点时,我们连自己的手指也看不见。听觉也跟着紊乱闭合,只感觉到皮肤上熏熏的风。

    想起老师曾叮嘱的,太阳落山后出门,一定要结伴。有学姐买水果回来,马尾辫快被扯掉,村民夜里大门未闩紧天亮后满室狼藉,都是猴子干的。遇上了,把食物往远处丢。曾有学长反抗,险些被勒死。

    打开手机照明,不过点起脚下一小块孤岛,下意识越凑越近。终于有人带了特大功率手电筒来,孤岛才扩大为诺亚方舟,赖以航行。倘若有蛇或猴子在黑暗里伏击,我们完全招架不得。黄山年年都有茶农被竹叶青、五步蛇等咬伤乃至殒命,我总以为这一类江上渔者的故事远在农业时代,孰料近在眉睫,迄今无解。

    黑暗是自然的威严所在,震慑我们不得不奉行它的时令。

    最后一日,任务提前完成。队长提议下山吃火锅,早晨7点出发,盘山公路加城区一气走了5公里。

    进了城区,我忽然就失掉等候上菜的全部耐心,又加一公里赶进汽车站的肯德基。偏僻处的餐品种类极少,但那是我吃过的最动人的新奥尔良鸡腿堡,每一丝甜腻腻的鸡肉都在用工业香料迎合我荒废已久的味觉细胞。于是悲哀而可耻地承认,我的肠胃早已习惯精加工的快餐。

    食毕打车而返,睡醒已是下午。门外,同组男生飞快地跑下楼。我好奇他在着急什么,他挪开一点右手的拇指示意,手里圈着一只暗黄色的蝴蝶。他的手本就比常人大,蝴蝶铺平的翅膀盖过他大半手掌,极为惊人。

    他要交给老师制成标本,我站在楼梯上,目送这只绝艳的“基督”走向钉刑。初夏的风穿窗而入,水似的凉。我知道我再难被那样浸透第二次。

    翌日,我们又拆分为一个个人头沿山路离开。回望那白稠稠的雾气,宛如一道锁,警示我无法真正隐入山中。我能做的,唯有珍惜离人世近一点、离山远一点的幸福。

    返城后每一次听到雨声,我都深感它不如在山里粗壮有力——生命里永远多了一场雨。

    责任编辑:周伟

我记得(随笔)
访山记(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