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问山录——群山匍匐》是云南小说家窦红宇的最新著作,本书入选云南省文艺精品创作专项扶持项目,分为《肥猪拱门》《文水与黑豆》《一地辣椒》《美凤》《开往平地的高铁》5篇小说。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乡土文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入乡问山录》正是这样一部作品,通过对云南滇东北地区人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乡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互作用下的复杂景观,不仅是对云南这片美丽神秘的土地深情的回望,更是对时代变迁中普通小人物命运的深度探索。
书中,作者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和精湛的写作技艺,精心构建了一个色彩斑斓、情感丰富的新乡村。他的笔触细腻而深情,巧妙地将乡村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壮丽多姿的自然景观以及深厚独特的文化习俗等元素,如同织锦般精心编织在一起。在他笔下,乡村超越了单纯地理范畴,化身为洋溢着勃勃生机与丰富情感的文化象征。凭借对乡土文化的深切体悟与挚爱,作者将乡村的淳朴自然与现代变迁中的种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既承袭传统又融入现代,既宁静致远又暗流涌动的乡村图景。这部小说不仅是对乡村的美丽与哀愁的刻画,更是对乡村农民在社会转型期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作者对乡土情感的捕捉,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会到浓郁的乡土风情。
乡村不仅仅是一片土地、几座房屋,更是一个充满生命力、情感和故事的地方。《入乡问山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原汁原味。然而,本书并没有停留在对乡村田园牧歌式的描绘上,而是深入探讨了现代化进程对乡村的影响,以及乡村人民在时代变迁中的坚韧不屈。在这5篇小说中,乡村既有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面貌,也有在现代化浪潮中逐渐消失的古老习俗和记忆;乡村人民既有着对土地的深情厚谊,又面临着现代生活的冲击和挑战,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奋力前行,展现出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这些皆激发着读者思考现代与传统的关系,以及乡土人民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与选择。
窦红宇曾说:“作家应该走进乡村,感受乡村,看看如今乡村的变化再来写乡村,写脚下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时代同步共振,一个新时代的作家,才能写出新时代的伟大作品。”这体现了他在创作中扎根新农村人民生活,对文学创作的高度责任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入乡问山录》中,作家以其独特的文学视角与深厚的创作底蕴,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乡土画卷。通过《入乡问山录》,作者成功地构建了一个既有历史深度又有现实广度的乡土世界,其中不仅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还蕴含着对现代社会变迁的敏锐洞察。在创作过程中,他巧妙运用陌生化手法,通过对社会生活环境变化的描写,以及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使作品意味深长。这种文学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也赋予了读者更多的解读空间。此外,作者灵活运用云南滇东北地区方言土语,为作品增添了真实感与亲切感。这些地域性语言元素如同一个个鲜活的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地方的历史记忆,还传递出作家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入乡问山录》中的语言扎根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但并未因此而局限。相反,作者通过对乡村社会生活变化的洞悉,农民进城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以小见大的时代镜像,提炼出了人性关怀与生活智慧,增强了作品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同时也赋予了其更加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即便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共鸣,这是窦红宇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进而促使乡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入乡问山录》采用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将宏大的时代叙事与细腻的个人情感紧密结合,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新乡土画卷。书中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说书技法,这种技法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通过隐匿的故事线和巧妙的悬念设置,作品在叙述上既具有传统韵味,又不失现代感。这种说书技法,首先体现在对故事线的精心构建上。作者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乡村生活中提炼出主线,通过内隐的故事脉络,将人物、事件与情感紧密串联,使得作品在结构上紧凑有序,情节发展跌宕起伏。同时,还在作品中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故事在推进中充满了未知与期待。作品通过对底层人物生活的不易与命运的坎坷,对事件发展的意外曲折,以及对情感表达的细腻刻画,营造出引人入胜的叙事氛围。这种悬念的营造,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更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与心理波动,从而更加投入到作品中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这种叙事风格具有深远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学表现力,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乡土社会的多元面貌。
《入乡问山录——群山匍匐》以生动的笔触挖掘了乡土叙事的深度与广度,展现了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与多彩面貌,以创新的表达方式实现了传统与现代文学的融合。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构建了乡土世界的美丽图景,以深邃的洞察力揭示了人性的光辉与复杂,以宏大的视野展现了新时代乡村的变迁与发展。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云南乡土文化的深情回望和生动再现,更是对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的深情礼赞。读完整部作品,仿佛在群山匍匐之间,听到了山川的回响和时代的呼唤,感受到文学的温度与力量。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杨海波(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