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10月29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朱鹮保护:奇迹,现在进行时(散文)

陈剑萍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10月29日   02 版)

    1986年,我离开出生地陕西省洋县金家河来到北京动物园,斗转星移间物换景迁,我今年已年满38岁,相当于人类的百岁老人了。当我打盹在30厘米高的低矮栖杆上,回想我走过的岁月,犹如一首长长的歌。

    你问我是谁?我是朱鹮,又名朱鹭,在民间被称为吉祥鸟,最早被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为鹮目,“鹮者,绕飞也。”唐代张籍诗“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羽毛如翦色如染,远飞欲下双翅敛”写的就是我。

    

    说起朱鹮再次被发现的故事,那就从头说起吧。

    朱鹮是亚洲东部特有鸟类种类,也是全世界重点保护的鸟类之一,稀有而美丽,被誉为“东方宝石”,曾经自由地生活在西伯利亚、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中国的大部分地区。20世纪中叶,朱鹮曾一度濒临消失,1960年第12届世界鸟类保护会议将朱鹮列为“国际保护鸟”。

    1978年,国务院指示原林业部、中国科学院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开展朱鹮调查,当时国际上有些国家已经宣布朱鹮灭绝。为了确认朱鹮在中国生存的实际状况,由我国现代鸟类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郑作新牵头,组建了“鹮鹤拯救性研究课题组”,主要任务是踏查朱鹮历史栖息地。

    从1978年到1981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刘荫增等历经3年、行程5万公里艰难跋涉,出人意料地在秦岭南坡的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了世界上仅存的7只朱鹮。1981年5月23日,中国向全世界宣告,朱鹮在陕西省洋县金家河和姚家沟重新被发现,轰动了世界。

    

    在我国,朱鹮是与大熊猫齐名的国宝级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1981年在陕西洋县被重新发现的朱鹮,其中一对哺育着3只幼鸟,而最小的1只幼鸟常被挤下巢,经人工救助后该如何保护呢?这个最早人工饲养朱鹮的艰巨任务落到了北京动物园,因为北京动物园不仅在国内整体技术力量强,而且有从兰州大学生物系毕业、生态学底子深厚、对工作满腔热忱,更对鸟类饲养、繁殖、救治等有深入研究的动物专家李福来。

    1981年,刘荫增把这只被救护回来的小朱鹮从洋县八里关的姚家沟先带到山下的洋县林业局,在等待北京动物园专家来迎接的这段时间小朱鹮和他生活在一间屋子里。他用一只倒扣的大筐来保护小朱鹮,每天为其捉虫配食。有一天,局里的工作人员出于好奇,过来提起了大筐,小朱鹮竟然一下子跑到了院子里,这可把刘荫增吓坏了,“它太珍贵了!如果跑了怎么办?”这只野生朱鹮被取名“华华”,据原林业部保护司司长卿建华介绍,“华华”一名源自中华的华,自此先后有华华、平平、青青、瑶瑶等共6只朱鹮来到北京动物园,其中平平和青青是1986年来到北京动物园的。

    自从1981年华华来到北京动物园后,1986年原林业部在北京动物园建立了“北京朱鹮养殖中心”,并下达了“朱鹮人工饲养和繁殖基础研究”的科研任务,由李福来、刘斌、王振荣和史森明组成了朱鹮攻关科研小组。

    朱鹮是“神经质”鸟,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攻关组在李福来的带领下,不分白天、夜晚大家轮流值班,对温度、湿度、饲养条件及安全因素多方考虑,可以说待朱鹮比对自己的孩子更为上心。

    于细微处见精神,从小事做起。初来乍到的朱鹮,人生地不熟,胆子更小了,有时乱飞撞网,很容易受伤。他们考虑到成年朱鹮长有15厘米左右的喙,而之前饲养员遇到过其他的鸟类把长长的喙别在长把的横向门把手上,喙被掰折而严重影响进食的情况,及时为朱鹮住的房间更换了门把手,也将朱鹮室外的大鸟笼上的方格网孔改为长方格网孔以利于朱鹮长长的喙自由活动。

    为使朱鹮合理进食,他们摸索着逐渐增加喂食次数,建立条件反射,使得朱鹮慢慢地和人既不过多地接近又能克服其“神经质”,可喜的是时间一天天地过去,朱鹮在保持其野外天性的基础上和饲养员慢慢地接近了。

    通过观察,他们发现在繁殖期的朱鹮常常会因为受干扰而踩碎卵,甚至把出壳的雏鸟啄死,扔出巢外,这在当年育雏环节可是一大难关。怎么办?李福来等人多次与朱鹮发现地的洋县朱鹮保护中心交流合作,现场考察朱鹮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对朱鹮的生活环境进行了改造,既防止朱鹮身体生虫也利于朱鹮喙、爪的“磨合”,还能避免“脚垫”、关节炎的发生。

    为了给小朱鹮准备食物,李福来捡拾巢下成鸟吐出的食物和粪便化验来研究,还曾经到德国了解、学习鸟类营养学知识。通过对朱鹮孵壳成分的进一步分析,琢磨、钻研朱鹮的饲料,采取天然的小鱼、小虾、小鳝鱼以及人工饲料相结合的饲养方法,自制出营养配比丰富满足朱鹮营养需求又顺应其自然取食方式的饲料。经过精心饲养和不断的对朱鹮行为学方面的深入研究,所有朱鹮幼鸟都健康成长起来。

    人工孵化朱鹮的工作更是熬人。我在李福来工作过的小屋里见过当年的日记,字里行间,点点滴滴无不渗透着攻关组大家的心血。当年使用的朱鹮孵化器已经满目斑驳,那时把朱鹮卵放在孵化器中温度可以恒定,但如果机器稍微停一会儿,蛋就变凉了,湿度也得人为掌握,在最关键的那几天,大家轮流看护,工作通宵达旦是常事。

    出雏更是紧要时刻。看,小朱鹮快要出壳了,它会积攒力气先顶破壳里的薄膜,在蛋壳内和薄膜之前的气室中缓缓呼吸,这个过程大概持续12-24小时,饲养员需要找准时机,用细针及时在壳和薄膜上戳一个1毫米的小洞。太早了,朱鹮没发育成熟,蛋壳内都是血水,戳的时候一定要避开薄膜上的血管,戳孔后还要用透明胶带将蛋壳封住,否则薄膜会干掉收缩……真是比绣花还难!正因为有经验丰富的饲养员适时加以辅助,新生朱鹮的成活率才得以提高,饲养员们的精准操作为新生的小朱鹮赢得了勃勃生机。

    朱鹮是晚成鸟,出壳后发育还不充分,脑袋只有蚕豆那么大,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要放进保育箱悉心呵护。在野外朱鹮亲鸟(在繁殖期间参与照顾幼鸟的成年鸟)喂小鸟时,是把鱼等食物消化成汁水状,再从胃里吐出来给小朱鹮吃。而人工繁殖的小朱鹮雏鸟的喂养难度更大,它们是饲养员一口、一口用小滴管喂养大的。小朱鹮不断成长,食物量和食物种类也不尽相同。长江后浪推前浪,最新一代朱鹮饲养班的班长毛宇不仅继承师父李福来的人工哺育方法,而且与时俱进带领团队摸索新的经验,如配制婴儿奶粉一般将幼鸟的饮食从0到两个月细分为8段,将肉蛋奶按一定比例混合,调配出从液态到固态共8种形态的饲料,满足不同阶段的幼鸟对于能量和营养的需求。

    当年,朱鹮科研攻关小组为了争取时间及早配对成功,他们采用以朱鹮羽髓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技术,鉴定幼鸟性别;利用仿制自然巢的人工巢筐和巢林刺激朱鹮产卵,做好朱鹮产卵的前期准备;为了获得健壮的雏鸟,采用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孵化的方法;模拟朱鹮自然育雏情景建立了人工育雏法,研制出人工饲料等等。大家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他们从看着小朱鹮蹒跚学步到慢慢起飞,直至飞上园中大树,终于在1992年攻克了朱鹮“迁地保护”中的饲养、存活和繁殖三大难关,建立了从饲养、配对到人工孵化和育雏等一整套技术,其中名为平平和青青的朱鹮于1988年喜结良缘。1989年产卵孵化出的一只小朱鹮举世瞩目,1992年首次成功育活了3只小朱鹮,1993年重复实验,并且又成活3只。

    1993年12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给“朱鹮人工繁育新技术”第一发明人李福来国家发明二等奖。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于1992年7月1日颁发给北京动物园朱鹮繁育中心的奖牌上赫然写明“你们在世界上首次繁育朱鹮成功,成果突出,为拯救濒危物种作出了重要贡献,特授此状,以资鼓励。”

    外国同行专家给予朱鹮保护以很高的评价,其中国际鹤类基金会主席阿基保博士在贺信中写道:“这封信是代表基金会全体职员写的,我真诚地向你们表示衷心的祝贺,这确实是一项巨大的成绩,为我们鸟类学界增添了光辉,你们使这一濒危物种得以恢复。”日本分会主席山口正信来信说:“这是世界人类为保护自然而努力的结晶,是中国走向21世纪无可替代的骄傲,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救护朱鹮的研究获得成功。”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北京动物园出生的朱鹮,作为朱鹮“奶爸”的饲养员们也享有给小朱鹮起名的特权,他们一直沿用李福来的起名办法,根据当年我们国家发生的大事,各单字叠拼来命名,比如申奥成功那年,3只新生的小朱鹮分别名为“迎迎”“奥奥”和“运运”。

    目前在北京动物园饲养、展出的野生鸟类有250余种,许多种类属国际和国家重点保护种类,它们在这里备受关注,生活安逸,生儿育女,代代相传,在这块易地保护的乐土上,向广大观众展示着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歌喉,讲述着自身的故事,吸引人们更加热爱鸟类,参与鸟类的保护。

    

    回望朱鹮种群的复壮之路,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在科学工作者艰苦努力下,依靠无数朱鹮保护人的默默坚守,尤其是朱鹮的易地保护,北京动物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鹮保护更得益于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加力,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秦岭生态保护……滋养了朱鹮所需的湿地、森林两大生态系统。朱鹮的再生,充分体现了中国科学家和朱鹮保护工作者为人类作出的贡献。

    在陕西汉中市洋县,我见到2018年5月设立的朱鹮发现地纪念雕塑碑,朱鹮发现人刘荫增先生亲撰的碑文《近代朱鹮之祖》,“大自然孕育了多样物种,朱鹮即是其中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世上仅有7只生活于此,今天你所看到的朱鹮都是它们的子孙后代,朱鹮重新融入人们的美好生活,带给你智慧畅旺与吉祥,请所有为保护朱鹮作出贡献的人们留下你的故事,以励后人。” 在朱鹮保护路上,一代又一代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奋不顾身、砥砺前行。

    43年过去了,随着科学家和保护人员的精心呵护,朱鹮逐渐繁衍生息,已经突破了近亲繁育后代的瓶颈,不论种群数量还是质量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造了世界生物保护历史的奇迹。目前朱鹮总数增加到1.1万多只,野外种群超过 7000只,分布范围1.6万平方公里。朱鹮已在陕西省宁陕、铜川、华阴、千湖国家湿地公园、秦岭植物园及湖南南山国家公园等地开展了野化放归的自然活动,并在野外建立了种群。北京动物园、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河北北戴河等多地,实施朱鹮饲养繁育研究。河北秦皇岛、江苏南通、辽宁沈阳的动物园还开展了朱鹮保护科普教育。

    

    自从1986年“平平”“青青”来到北京动物园,1988年喜结良缘,它们一共繁殖了27只朱鹮,为我国第一个朱鹮人工种群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朱鹮馆新馆位于北京动物园西南角的一处绿荫葱茏的小岛上,畅观楼东湖水系环绕周围,静谧而温馨。而与旧馆的“小单间”笼舍有所不同,新馆的场地超过1000平方米,室外草木葳蕤,两处浅水池倒映着天光云影,朱鹮休憩、捕鱼、沐浴、飞翔或许能想起故乡洋县的山山水水。两米高的栖杆上,有朱鹮在引颈高歌,也有的在小憩打盹。

    近年来,当初同时代的朱鹮伙伴相继离世,“平平”也步入了老年,身体日渐呈现出老态,它成了整个北京动物园的重点保护对象。如今“平平”每次吃完食物,也不再散步而变得嗜睡,飞行能力也在衰退,于是饲养组把它的活动区域换上了10厘米和30厘米高的矮栖杆,并为它配制了更加精细且利于吸收的“老年餐”——朱鹮雏鸟才能享用的牛心和剥了壳的虾仁。在“平平”35岁那年冬天,幸好饲养员及时发现它的呼吸声明显加重,园里重点实验室的专家集体会诊,在饲养员几天昼夜不离的呵护下,“平平”才转危为安。

    “青青”于2023年去世,享寿35岁。“平平”如今已经年满38岁,超过了世界鹮类人工饲养最长纪录保持者——36岁的日本朱鹮“金”,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朱鹮,今天,它仍然幸福地生活在北京动物园。

    北京动物园,是朱鹮最初实施易地保护的福地,朱鹮易地保护的成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旦自然界中朱鹮受到损失,也不至于在自然界中灭绝,甚至可以回归自然,以保持自然界中的朱鹮种群,使之永远翱翔在祖国的万里蓝天。

    朱鹮保护的奇迹,是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

    奇迹,现在进行时。

    责任编辑:周伟

朱鹮保护:奇迹,现在进行时(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