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云中谁寄锦书来(散文)

广东信宜市思贺中学教师 杨端雄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11月12日   13 版)

    书桌的抽屉里保存着一沓书信。旧屋拆除重建楼房的时候,丢弃了一批杂七杂八的物品;成家立室后,年年添置新物,故而旧物又淘汰不少。唯独这些书信长留在家,至今已有20余年。

    有一年,和家人去广西北海探亲,顺道去了银滩、冠头岭看海。海水延绵不绝,海天一色,海鸥在海空上下翻飞,海风清新而湿润,迎面吹来,轻抚人心……自小与群山为邻,见此壮丽景象,内心之激动、喜悦无以言表。于是,购买了北海风情的文艺卡片,兴致勃勃欲与亲友分享。坐于书桌前,信笺铺开,这才意识到脑海里空白一片,千语万语却不知所寄何人?于是,提起的笔又放了下来,半晌过后,意兴阑珊。

    不写书信很多年了。人过而立之年,想念起那些执笔书信与等待书信的时光,那页页行行的情义,那琐琐碎碎的旧事,却无不令人久久为念。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对于诗人张籍的《秋思》,我可能会比同龄人有更深切的体验。新千年后,告别了熟悉的乡情,前往县城读高中,这是自己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远离家乡。城乡生活习惯的差异性,功课的繁重,以及对于未来的不可预测,内心总会生出隐隐的孤寂之感。那个阶段,对于家的思念,对亲朋好友的牵挂出于至诚。高中宿舍旁边安装了IC卡电话机,鉴于通话费用不菲,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提起话筒,亲朋好友间日常联系选择书信往来互诉衷情。对于张籍信罢担心言而未尽,邮差启程之时,再次将信拆开检视,如此往复,尽显诗人寄托于信笺中的款款深情,对于书信所承载的情义,是感同身受的。

    高三那年,远在广东肇庆读中专的堂弟阿生来信,信中大意说:“六哥,你现在高三了,要努力呀!为家里人争口气,也为我们兄弟争口气……前几天我打电话找你,打了六七个电话,都没有人接听,后来,有一个人接了说你上课,他叫我晚上10点后再打来。10点后我又打了几个,其间有人拿起话筒,却不出声,只好挂机,真是被他气死了。所以,还是选择写信给你。记得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助)就告诉我……”仍记得收到来信时心情的激荡,欣喜堂弟的成长之余,亦深感成长责任之重大。20多年后再读此信,内心却多了几分中年人的沉重。不过,所幸现今大家都有工可开,有居所存身,并且家人康健。尽管如今依然藉藉无名,但这一字一词手写的书信留存在时光之中,见证了兄弟间相扶相持的真情。

    堂妹阿霞心思细腻,心灵手巧,她的来信,信笺会折成千纸鹤、小树、小船……开启信封,迎面就有一种愉悦。“六哥,你好!展信QQ糖,开心太平洋。”阿霞当时在读初中,写信的问候语喜欢用当时的流行语,读来让人忍俊不禁。阿霞有次来信提到:“六哥,你现在读书要努力哦。我倒是没有什么紧张感,因为我觉得自己以后不会再读书了……真的好想快点毕业……”初中毕业后,堂妹到县城读了中专,入学时,我和阿生带她去学校注册入学。期间,我们从城北车站步行到竹山的黎圩吃信宜捞粉。这件事,后来在兄弟姐妹间讲起时,阿霞依然笑着抱怨,六哥说不远,结果走得脚底生痛,就为了吃一碗捞粉。不过,终因经济问题,阿霞中专毕业后,再没有机会进入大学深造,之后的人生如同大部分打工妹一样,入厂、结婚、养育儿女……我时常在想,假若当时大家的家境都好一些,堂妹的人生或许会有更好的境遇。

    我与三表姐同年到县城读高中,她在二中,学习成绩好,在老表当中颇有声誉。而我当时严重偏科,其中英语已经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常常有升学无望的担忧。为此,表姐经常写信鼓励我。表姐的书信逻辑性强,言语不容置疑,亲情式鼓励让人对于学习不敢心生懈怠之心。有次她来信约我去十字街旧书摊淘书。旧书摊的书便宜,而且种类多样,实是囊中羞涩的学生的福音。那天在我滔滔不绝地吹捧下,大家买了不少书。人的记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久,如今表姐已在省城成家立业,信宜十字街的旧书摊也早已消失,要不是这些书信的存在,或许,如此温暖往事已在记忆里别过。

    有位朋友,志趣相投,人生困惑之际,常以书信一诉衷肠。生活、文学、信仰,可谓无所不谈。书信之间,我们憧憬于北方的苍茫大雪,仰望京城追寻历史的踪迹;谈论泰戈尔、海子、史铁生、汪国真……书信记录下的文青岁月,总归于美好。大学毕业后,我回信宜扎根本土,而朋友前往珠三角追逐梦想。书信时代过去,但同学之间的情谊还在。尽管境况不尽如人意,忆起往事,多有慨叹,然而我们都挺起了胸膛来迎接现实世界。

    网络、智能手机盛行下的大数据时代,电话号码、QQ、微信等联系方式,一应俱全,尽收录在一部手机里。理论上,亲朋好友间的距离应该是越来越近,人情应该更为浓郁;而现实之中,后来的我们经历不同,所处的境遇不同,很难再找到共情点,沟通反而不知从何而起,轻触手机屏幕联系亲友的勇气在慢慢流逝。以前,觉得书信太慢,日日翘首以待等待彼此的讯息;后来,才发现,“慢”代表着有期待,反而可以抵达彼此的心。

    四季在变幻,人生总要向前。余生漫漫,多希望,走过泥泞的阡陌,穿过开满鲜花的溪流,有一天,我们能再次提笔,将千言万语诉诸笔端,将信笺折成千纸鹤、小树、小船……让书信穿越时空的界限,让温暖与真情再次流露,在见字如晤的祝福里,再道一声:“亲人,别忘了我是谁!”

    责任编辑:周伟

云中谁寄锦书来(散文)
山林漫步(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