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为锦再点一瓣花

张庆和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12月03日   01 版)

    这个题目,缘于2024年11月19日出版的《中国青年作家报》一篇文章《他就是那只晚飞的鸟》。文中,作家梁利萍把我狠狠地夸了一番,夸得我有点心跳,有点脸红。其实我当初只是做了一个报纸副刊编辑该做、也是举手之劳的一点小事,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小梁还一直记着、念着,而且还付诸文字,写成了文章。

    说起梁利萍,我们的相识还真是有点奇逢巧遇。那时单位刚给部门主任配了电脑,我也是在同事的帮助下刚刚学会上博客,有点新鲜感。为尽快熟悉操作,每当中午或晚上下班后,我就守着电脑浏览博客。博客里五花八门,什么都有,堪称五彩缤纷,而写文学作品、写诗歌的却很少,我正是在这个“很少”中看到了一个真名实姓叫梁利萍的诗歌作者。浏览过她的博客后,觉得博主诗写得不错,有灵气,有内涵,有味道,有创作前景,埋没了可惜,于是就冒失地留言。再后来就是小梁的文中所言了。还需提及的是,和小梁由“诗识”到“面识”后,根据她的具体情况,我所建议的由诗而主攻散文,她接受了,而且成绩不小——小梁很勤奋,很谦虚也很低调,不但出版了散文专著,而且有两篇作品还被选入过中考语文试卷。

    小梁在文中称我是伯乐,其实算不上,我只是因为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编辑工作,自觉不自觉中做了一点对得起工作的事情。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从部队转业,在选择岗位时,我执意想找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于是便向领导说了自己要做一名报刊编辑的想法。那时候尚在改革开放初期,工作岗位还真是不少,最终我选择了刚创刊不久、而且有文艺副刊的《中国建材报》(时为《人民建材报》)。

    新的岗位,新的起点,只有努力做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才是正道,才能对得起自己的意愿,而梁利萍当时只算作我本职工作的一点小小延伸。

    我所负责编辑的文艺副刊名为“五色石”,取义女娲补天需要的彩石,也正好对应了建筑材料这个客观存在的物质。或许,从副刊的名称看,“五色石”的稿件应是建筑材料才好。但文学作品反映的是现实社会生活,其作品同任何其他作品属性一样,写的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刊登的作品就不能仅限于一堆生硬僵滞的建材物质,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个体存在。

    副刊办给建材职工看,建材职工写建材作品岂不更好?在这一理念下,副刊更关注发现和培育一批建材职工作者甚至作家,无形中就成为了副刊编辑的义不容辞。回想当时的一些设想、做法,有意无意间还真的起到了发现、培养、促进、提升建材行业作者队伍水平的作用。

    比如,为200多名建材行业职工建立重点作者联系档案,填写登记表;比如在副刊版面上,先后开办过诸多有利于建材行业作者成长的栏目:“未名园”,专发初学者的作品;“建材职工作品专页”,成规模地刊登来自建材基层作者的作品;“建材职工重点作者作品推荐”,重点推介、鼓励比较成熟的基层作者,使其更上层楼;还有,所特别设立的“名人斋”栏目,专发文学界成就斐然、德高望重作家的优质作品。这样做,主要是想通过刊登名家作品,让广大建材文学爱好者,对比自己找到差距,从而学有目标。与此同时,我们还不时地请一些文学评论家点评刊登在副刊上的作品。同时,对一些有文学评论兴趣、跃跃欲试习作评论的建材职工,我们也及时发现,刊登他们的稿件,予以支持鼓励。

    另外,借《中国建材报》创刊10周年之际,我们还精编出版了《“五色石”文学作品选》一书。入选者全部是建材职工,有近400名作者作品入选,而且都是在“五色石”副刊上刊登过的优质作品,从而初步形成了一支建材行业作者队伍。曾经,我们还以征文比赛、举办“建材职工文学创作笔会”等活动,多次把业内有创作前景的作者请来北京,通过颁奖、听课、交流、改稿等一系列活动,让大家不仅开阔了视野,也结识了一些报刊的编辑,起到了为行业作者牵线搭桥的作用。来自陕西的诗人程晓逊,堪为众多作者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1988年夏,一天我从自然来稿中看到了来自陕西咸阳陶瓷厂一位作者的诗稿,标题为《寻找回来的童年箴言》。读后,感觉诗写得有灵气,便立即编好,并很快刊登在《五色石》上。该诗的作者就是程晓逊。

    后来,程晓逊说这是他的诗第一次在公开发行的报纸上变成铅字。正是这一首30多行的短诗,鼓舞了他,激励了他,使他的生命中再次燃起诗的火焰,否则,也许他就真的与文学无缘了。因为,此前他曾一次次地把自己苦心创作的诗歌寄往省内外的一些编辑部,结果不是被无情地退回,就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他甚至怀疑自己可能不是写诗的材料。同样,他说寄这首诗时也没有抱什么太大希望,只是想给刚刚知道的《人民建材报》(后改为《中国建材报》)再最后试一把,如还不中,就从此与文学“拜拜”了。由此,程晓逊像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潜藏着的一种什么力量,豁然开朗,从此勤奋笔耕,最终成了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

    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年里,来自建材行业我所熟悉的作者,已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的,保守点说也有30名了。还有一些我所了解的建材老作者,尽管还没能入会,但他们的作品可圈可点,只要不放弃,继续努力,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如愿以偿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新化的刘梦帆,他年已花甲,笔耕不辍,由他作词、山水组合演唱的《桃花源里好耕田》,作为文旅歌曲和广场舞曲,已经火遍大江南北。南京的诗人季川也不简单,每周都有新作问世,而且作品遍及全国各地报刊,作为一名业余作者能有如此的坚持和收获,着实令人感佩。江西的林雪原是省内一家水泥厂职工,也是我当初重点关注的作者之一。她的诗文有特点有思想,经我介绍去了鲁迅文学院学习深造。再后来,她虽然离开了水泥厂,却始终与文学亲密接触,先后出版过几部长篇小说。

    回望至此,深为从建材行业走出的作者所取得的文学成就而自豪。同时我也知道,一个行业报的副刊毕竟池水浅了些,虽然养不出大鱼,但也为有那么多曾经鲜活的鱼苗而倍感欣慰。诚然,也该为那些为了这池清水的纯净而热情鼓励关心支持的文坛大家们点赞,比如陈建功、高洪波、周明、杜卫东、吴志实、韩小蕙……列出来应该是一串长长的名字;也更不会忘记那些曾经的良师益友、却已仙逝了的文学前辈,比如葛洛、张志民、张同吾、张承信、张若愚、王恩宇……他们的名字,至今依然温暖着大家的心灵,也是众多建材行业作者心中常念的美丽符号。

    都说文学无疆界,作为一名副刊编辑更不能画地为牢,目光适度外溢,关注那些普通人的书写,鼓励那些正在苦苦挣扎的心灵不放弃也理所应当。作家梁利萍使然,当年的残疾女孩、如今的中国作协会员胡玉枝(《海淀文艺》编辑)亦如。

    责任编辑:周伟

马亿:写作和我的人生相挂钩
为锦再点一瓣花
以青春之名接力逐梦
再访老兵
《阿来游记》:赤子心归处,故乡忧思情
《好东西》:直击人心的真实感
养猫记(散文)
雪夜(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