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12月0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再访老兵

苟文彬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12月03日   01 版)

    车窗外,秋日阳光含蓄,和着晨风掠过脸颊,轻舞舒缓而清爽。我驾车赶往羊城,与某部文艺队员会合,前去拜访曾经在抗美援朝战地以笔为枪的文艺老兵张永枚。

    张老已93岁高龄,近年深居简出,极少接受来访。2023年初夏,我受《中国青年作家报》委托,几经波折张老终于接受我上门拜访。初见张老,西装革履,站在客厅中央像一棵挺拔的松树。寒暄过后,我发现他浅灰西装左肩破了个洞。生活如此俭朴,我的崇敬之情更上一层。那天原本约定见面半小时,但我们聊了两个小时,张老还将他写的《国旗歌》歌词誊写一遍,郑重交给我,希望我能找到专业人士谱曲、演唱。临走时,张老硬塞给我3个大苹果:“吃苹果,平安,甜蜜。”那次会面后,我写了短篇报告文学《张永枚:给诗作穿上军装的人》在《中国青年作家报》头版头条见报;后来进行二次采访、二次创作《诗韵兵心》,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人物纪实”整版刊发。

    今天再见张老,部队常服衬衫套装,正端坐椅上看电视。“我们是某军文艺队的,今年文艺队成立70周年,您是我队初创队员之一,特登门拜访!”话毕,队长及随行队员立正敬礼。张老眼里满是惊喜,立即站起来,回敬军礼后,和大家一一握手。“我就是在某军驻地出生的,所以姓名里有个‘湖’字。”张老女儿的话,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说明来意后,张老嘱咐女儿拿出《美军败于我手》,亲自打开并将目录从头到尾高声朗读了一遍,然后说:“你们想要的资料,这本书里都有,这是我写的抗美援朝战地纪实文学。”

    “文艺队成立于1950年1月1日,目的是鼓舞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因为很多战士文化水平有限,不会写信,我们被分配到连队当文化教员,帮战士们代写家信,并组成小分队深入坑道慰问演出,采写战地英雄事迹回来编快板、写歌词和诗歌。后来战事激烈,有的文艺教员还拿起枪战斗,扛起炸药包向前冲锋……”忆起往事,张老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当年战地场景,回到了那战火纷飞、向死而生的青葱岁月,时而振臂高喊,时而深情歌唱。

    “张老您喝口水,咱们慢慢聊。”队长递上茶杯,“当年都创作了哪些经典节目,获得过哪些荣誉?有当年参战、创作和演出的资料或其他实物吗?可否让文艺队翻拍,回去完善一下军史馆展出内容。”

    张老缓缓起身,我扶着他的胳膊,他却不借力,小步踱向书房。在偌大的书房里,张老轻车熟路地抽出一些书籍、证书和照片,摆在书桌上:“都在这里。”在这些史料中,我看到张老从文以来的第一本诗集《新春》,1954年12月出版发行,共收录24首在朝鲜战地创作的诗歌。第一首《新春》这样写道:“曾被炮火打折的大树,又长出了嫩绿的新芽,曾被冰雪封冻了的泉水,又从山上叮咚地流下/烧焦的土地显得格外滋润,布谷鸟叫彻晨昏,牛车在小路上来往,地里忙碌着播种的人/每个早晨都有花儿开放,禾苗天天上升;阳光给万物缝织了艳装,是她战败了寒冷/可是炮声仍然不断,不远处火光阵阵;这幅图画多么不相称,美国强盗是春天的敌人/一切都要生长,谁也不能阻挡春天的来临;我们握紧手中的枪,迎接战斗的新春。”从封面注释看,这本书曾经寄给其岳父,而因岳父已逝世被邮局退了回来。像这样有张老亲笔注释的资料还有很多,有的注明了重读日期,有的则写了“九十岁重读”“枚91岁注”等字样。我恍然大悟,难怪张老这么容易能从满屋数千藏书里轻易找到我们想要的资料,原来这些年他经常在翻阅。

    “张老,能用抗美援朝经历勉励一下当代青年吗?”

    张老沉吟片刻,说:“我能从战场活着回来,是幸运的。那些长眠于斯的战士,是真正的英雄。作为文艺战士,抗美援朝经历永生难忘,是我个人写作的使命和生命意志,是我纸上笔墨的源泉,是我以笔为枪不断书写并激励后人的交响乐。”

    回到客厅,张老听我说是他的小老乡,将桌上一本《张永枚诗剧文选》递过来。我大喜:“是要送给我吗?”张老赶紧挥着大手,大声说:“不,不能送。你在这里签名。”按常理,不都是签名赠书吗?怎么反而给作者签名呢?看着张老那波澜不惊的神情,我诚惶诚恐地写下“向张老前辈学习”字样,再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小名。正准备将书还给张老,他却指着文艺队员们说:“你们都签上。”我和文艺队员面面相觑之余,突然明白过来:这些书都是张老经常翻阅的,通过我们留下的签名,再翻阅时,就能记住我们。

    握手离别时,张老说:“不要走,我请你们吃饭。”大家会心一笑,这可不能依他了。回家路上,导航屏幕“叮咚”弹出一段文字,是张老女儿发来的:“十分难得与当兵的战友相聚,父亲很高兴。下次来,一定要吃了饭再走哦。”张老是块宝,每次探访都有惊喜,我一定要经常去看望他。

    责任编辑:周伟

马亿:写作和我的人生相挂钩
为锦再点一瓣花
以青春之名接力逐梦
再访老兵
《阿来游记》:赤子心归处,故乡忧思情
《好东西》:直击人心的真实感
养猫记(散文)
雪夜(小说)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