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糖桂花(散文)

嘉兴大学学生 邵丹霞(20岁)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12月10日   08 版)

    秋天到来,我的鼻子总比我的眼睛耳朵更早知道。

    我是个向来迟钝的人,偏偏浙江嘉兴的四季又没有浓烈到分明。于是我的一年只剩下两季,热季和冷季。前者穿短袖短裤,后者羽绒服毛衣,中间极短的过渡就用几件长袖和外套敷衍过去。

    春天夹在冬天与夏天之间流得很快,只有秋天的桂花香钻到鼻子里时,我才蓦然感到:秋天到了。

    起初只是似有若无的香,没几天就蓦地浓烈起来,好像有人点起了桂花味的香薰,香得幕天席地。

    金黄的小花躲在碧玉般的叶子后面让人看不清,一阵风吹过,黄蝴蝶坠落下来。

    都说“秋风秋雨愁煞人”,无非是说秋天的肃杀与凄凉。眼前落花如此,如果我是文人墨客,大概就要拿它入诗入文了,但是我只是个俗人,看到落花固然也觉得可惜,但这只是一种吃不到的可惜。

    舌尖抵在腮边,口腔莫名泛起一丝甜意。

    桂花清洗、晒干后被铺到瓶底,雪白的糖粒先铺一层,再一层桂花。一层白糖,一层桂花,一层白糖,一层桂花,周而复始,直到最后一层白糖将瓶口铺满为止。

    满树的桂花过了季节,最后只剩下冰箱里的小小一罐。

    那个盛满甜美的玻璃瓶静静地在冰箱里静默,和吃剩了的茄子冬瓜炒肉丝放在一起,只不过它的同伴们来来去去,它却要等上两三个月。

    个把月后,金秋逝去,凛冬到来。瓶盖被“啪”地打开,醉人的香气从瓶底由下而上地冒出来,发酵的甜蜜比起新鲜的桂花,多出了一股沉淀的味道。它不再清新、淡然,转而变为浓郁、厚重。就像一位姑娘脱下素衣,换上了盛装,又绾绾头发,娇俏地在鬓边插一只金步摇。任由头上珠子颤颤巍巍垂在脸侧。原先五分风情,一下有了十分。

    当季的桂花既香又小巧漂亮,无愧为人观赏;腌制后的糖桂花又香又甜,受用的地方就从眼睛变成了嘴巴。这就可以看出,人还是很能自得其乐的。桂花开的时候便赏花,桂花落的时候便捡起花瓣来吃。

    糖桂花最常见的吃法是做成甜品。我个人吃来,以为最好的搭配是糖桂花配芝麻糊。

    黑芝麻炒出香气,趁着油亮油香,还冒着热气的档口放到小臼里细细地碾成粉末,最后装进袋子里。等到要吃时便取出一把放在碗底,烧得滚烫的热水浇下去冲开,碗底的芝麻便迎着热水,向四面八方逃开,霎时间烫出一阵熨帖的香,与碗口略低的面浮上一层细密的黑芝麻,糖桂花便是在这时加下去的。刚从冰箱里取出的糖桂花冻得梆硬,要舀出来。普通的白瓷勺子是不顶用的,非得是那种勺面薄薄的铁勺,将它像撬一块冰似的用力撬出来。甜蜜总要付出些努力,好在已是最后一步。

    糖桂花是加多少都可以的,它的甜是一种绵密的甜,先从舌尖开始,再慢慢漫上舌根,吃到最后,连心里也是甜味了。但糖桂花还是桂花,怎么甜总是到不了腻。

    说是加多少都可以,其实也并不是。毕竟那样小小一瓶,要吃上一整个四季,那是一次更迭,一次轮回。在这段不短的时间里,冬天的芝麻糊要它作陪,春天的艾叶年糕、夏天的凉粉也要它作陪。糖桂花的瓶子再敞开口,就要等下一个秋天了。

    谈起喜欢的当代文学家,我总会说是汪曾祺。不是单单喜欢他的文字,而是喜欢他对人生的态度。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写的清新朴实,不避俚俗,粗粗读来甚至不觉得这是些散文,倒像是一些认真的日常记录,譬如门前的花草、孩子的童谣,又譬如碗底的吃食,都是些寻常的、平凡的事物。提起汪先生之初印象,自然免不了要提起高中课本里的选读,《高邮的咸鸭蛋》。我记得上那篇文章的时候刚好是夏天,语文课又总是下午,同学们往往还没有完全从迷蒙中醒来便又要在“子曰”和“故都的秋”里昏昏欲睡,唯独那一节课,整个教室咽口水声响得此起彼伏。但我读汪先生要更早些,学校上那篇课文之前,我早就读过几遍。当然,还是没忍住咽口水。

    人人都说初三和高三一样,都是一道坎。短得可怜的假期,多得可怕的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那个冬天,就算裹紧外套也还是感觉冷。我听到汪先生的《黄油烙饼》就是在那个冬天的某一个夜里,写完作业时已经过了12点,但闭上眼脑子里跳动着各种念头,不仅睡不着而且越来越焦虑。索性坐起来点开网易云,本来想打开每日歌单,结果不小心打开了播客。那时候我有一个特别喜欢的播客,做这档节目的是短视频平台的一个美食博主,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边讲故事一边播放着做饭的“白噪声”。《黄油烙饼》,黑色的平底铁锅上鹅黄的黄油正在融化,烧热的油在耳边刺啦刺啦。黄油烙饼的香气慢慢浸入梦里,我还记得最后一句是“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汪老的讲述风格一如既往地平实,因而我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篇名家的文章,只是以为是一个久远的老故事。

    现在想想,我爱糖桂花,和故事里萧胜爱黄油烙饼其实是一样的。什么东西什么滋味,只有吃到嘴里的人自己知道。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最后一只猫,其实是第一只猫(散文)
糖桂花(散文)
活泉(外一首)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