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返回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二表人才”李锦柱(散文)

柳忠勤 《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4年12月10日   01 版)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称自己的特点是“二表”:第一,好表现;第二,爱表扬。到处发表意见,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用学术的语言,叫作“实现自我价值”。意见得到社会承认,受表扬,又更加“好表现”。朋友们调侃:“人家是‘一表人才’,你于光远是‘二表人才’!”其实,常人多少都有这“二表”,并非于光远所特有。本文主人翁安徽凤阳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在我看来,就是一位典型的 “二表人才”。

----------

    “2018年1月12日,‘大包干’40年,组织安排我担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我感慨万千:40年,弹指一挥间,从懵懂少年时对小岗的向往,到工作以后走近小岗、了解小岗、支持小岗、帮助小岗,我的人生与小岗村结下不解之缘。如今,我以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的身份为小岗服务。回顾过往岁月,沉甸甸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倍感荣耀和压力,更激发我的奋斗之心,我觉得我就是为小岗村而生的!”2024年1月24日,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一城四区·百县千村”建设发展座谈会会场,李锦柱手持话筒,激情澎湃,慷慨陈词。

    会议结束,我执手相送,竖起大拇哥:“锦柱书记,你真是典型的‘二表人才’呀!”

    “二表人才?”望着李锦柱诧异的目光,我笑了:“‘二表人才’是我们学会的创会会长于光远老先生的发明,老先生宣传倡导大家都要做‘二表人才’:一是要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宣传自己,让大家欣赏自己,认可自己的社会价值;二是要善于听取别人的表扬,激励自己、鞭策自己取得更大的进步。于先生说,他自己就是一个‘二表人才’!”

    我和李锦柱有过多次接触,每次都留下深刻印象:第一次,在浙江东阳花园村。花园村,被誉为中国第一村,也是浙江第一个“百亿村”:在邵钦祥先生带领下,联动周边18个村庄,年收入超700亿,在花园村,村民资产上亿才算富裕户。今年7月,花园村、小岗村、十八洞村牵头,以“乡土中国”为主题,分享发展经验。那一天,李锦柱严重感冒,声音嘶哑,但仍然充满豪情:“各位书记,我们这10个村庄,都是总书记视察过的村庄,大家都与总书记有过面对面的交流。总书记对我们希望殷切,我们一定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决不辜负总书记的重托!”热烈的掌声中,我紧紧握住他的手,叮嘱他赶紧休息、治病。

    第二次见面,北京一家普通的餐厅。年前一个冬日早上,我刚坐到车上,锦柱打来电话,告知当日到京,电话里的李锦柱,透着火火的热情。

    晚6点,我如约而至,李锦柱站在门口迎接:“哎呀,谢谢您呀,您能来,真是蓬荜生辉呀!”餐厅不大,但干净整洁、优雅别致。席间有人问李锦柱:“小岗以大包干而闻名,听说如今小岗村土地流转超过百分之七十,并且修建了一万多亩高标准农田,从本质上看,小岗发展的路子是不是变了?”

    “发展的路子没有变,发展的方法的确变了。”李锦柱脸上飞扬着神采:“几天前,我邀请当年的大包干领头人严金昌到大田查看农情,看到田野里绿油油的庄稼,老先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由衷地说,过去小田很小,现在小田变大田,低产田变为高产田,这就是我们现代农业!我对他说,当初你们按红手印搞的农业‘大包干’就是分田分地,就是为了自己和后代的好日子。现在我们把小田变成了大田,也是为了让你的儿子、孙子都过上好日子!小岗村要发展,实施土地流转是必走之路。这些年,我们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这条主线,实施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推动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我们规划建设了5平方公里的省级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引来盼盼食品、新锣食品等一大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入驻,让小岗农作物就地转化,并连续两届举办长三角绿色食品加工业大会,提升了小岗农产品的知名度,目前产业园年产值已达20多亿元,跟着就是农民增收,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400多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400多万元,村集体连续7年分红,从2017年的人均300元提高到去年的700元……”

    第三次见面,是在贵州麻江县。那天,李锦柱应邀主持中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大会。是日早晨,我早起健步,隔着一湖碧水,隐约可见对岸半坡的草地上,一位身着汗衫短裤的男子正在快步前行,看身影,好熟悉,走过去,竟然是李锦柱:“锦柱书记,早啊!”“您早您早!”锦柱热情地和我并肩前行。

    “麻江可是个好地方,中国蓝莓之乡。锦柱此行,也要好好的看一看哦!”“那当然,来了,就要好好看、好好学,学了人家的好东西,回头发展我们自己!”

    大会过后,麻江县委书记唐光宏邀请大家参观,偌大的野生蓝莓园里,来自全国各地30多个村的书记、村主任兴致勃勃观赏蓝莓、采摘蓝莓、品尝蓝莓。锦柱摘了一串蓝莓,拿在手里对我说:“到我们那里去看看吧,我们那里也有蓝莓。”

    “好,一定去,时隔18年,真想再去小岗!”

    于是,有了我们的第四次见面。11月3日,作为“乡土中国·十村(小岗)研讨会”主办方的代表,时隔18年,我又一次来到心心念念的小岗村。

    踏上小岗的土地,寻寻觅觅,不见18年前的影子。遥想当年,满怀一腔激情驱车小岗,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名闻全国的“改革第一村”与别的村庄并无二致:普普通通的一片平房,一个又一个的农家小院,除了大包干纪念馆之外,看不到任何独特的地方。我们一行三人,在费孝通老先生题写的“凤阳县小岗村”牌楼前留影后,驱车而去。

    汽车穿过我们当年拍照留念的牌楼,径直开向一处村落,缓缓停在已经停了十多辆汽车的停车场里。下车走下10级台阶,迎面一处典雅的院子,院墙左侧,黑底白字:“小岗村宿客服务中心”。顺着院墙西行30米处迎面又是一个精致的院落,顺着院落右转前行20多米,一座小桥横跨在清澈见底的小河上面。左面的河里,芦花扑面,垂柳依依,夕阳余晖映照,水面静谧如镜,丈把高的风车安卧水中,小河一侧,一排茅草房安然而立。

    右面的河面稍稍偏窄,砖石砌就的河岸两侧,鲜花盛开,枝繁叶茂。一侧的平房大门两侧,“人民供销社”“怀旧场景馆”两块大牌子格外醒目,一看这里就是个有故事的去处。想当年,人民供销社一统天下,在这里,吃穿住用乐,柴米油盐酱醋茶,应有尽有,站在河边,遥想当年的热闹景象,瞬间,自己的心里都热乎乎的。

    李锦柱站在小岗大礼堂门口乐呵呵迎接我们:“我们这里的民宿是真正的人民群众的宿舍。这里本就是一个村庄,老百姓住的地方,2022年,我们的乡创文化有限公司投资8000万元,围绕特色民宿、乡村美食、非遗文化、教育培训及亲子游乐等5大主题,聚集安徽特色和沿淮风情,食堂变饭堂,礼堂变课堂,改建院落11栋,客房51间、床位87个,以及小岗大礼堂、小吃街、咖啡屋、茶室、台球室、游客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打造独具特色的江淮地域乡村民宿。”

    “您住在‘冬雪’”“‘冬雪’,好雅致的名字!”随着锦柱的脚步,我走进了一处院落,只见院内小径通幽,满园花团锦簇、充满生机,边边角角,摆放着一些从村民家收集来的老农具。正房、厢房错落有致。置身院里,环顾四周,那么熟悉、那么温暖,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

    推门进去,插上房卡,立刻传来一个小姑娘的声音:“欢迎您的入住,我是您的服务员,您的电视、灯光、空调、窗帘,我可以随时为您开启!”电脑音频,清脆优雅、亲切可人。房内客厅、卧室、洗漱间、卫生间、衣帽间,现代化的民宿设施,一应俱全,温馨而又舒适。

    再到小岗,心里惦记的还是那片乡村平房。次日上午,李锦柱陪同我们,一路不停,兴致勃勃,介绍他的农业示范园、蓝莓种植园、生态产业园,然后才走进正儿八经的历史上的小岗村。印在我心里的当年的那片平房依然安在,只不过,换了形态:一街两巷的房舍,几乎全部凸显了小岗的现代元素,尤其是民俗体验区,以茅草屋、独轮推车、夯土墙、打谷场、瓦房为主题,间或油坊、酿酒坊、酱醋坊等传统作坊,还原20世纪小岗村农民生产生活场景的农家乐,现场聆听“大包干”带头人讲故事,欣赏凤阳花鼓、凤阳民歌、凤阳凤画等非遗文化,体验制作工艺。

    李锦柱一路走一路说,导游小姑娘几乎被晾在一边,尤其是他讲述当年“大包干”的故事,绘声绘色,引人入胜:“1978年11月,就是在这间屋里,18名村民召开了‘秘密会议’。村民们在‘大包干承诺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承诺书’上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为啥这样写?因为那时候的政治环境,分田分地,真有杀头的危险。结果,‘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粮食总产量13万多斤,相当于1955年到197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人均收入400元,是上年22元的18倍。小岗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粮食。1982年,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小岗村一下子成为了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小岗精神’也成为改革的代名词……”

    握别锦柱书记,我的心情久难平复,我国几十万个行政村,如果能有几十个乃至几百个李锦柱这样“二表人才”,父老乡亲该是多大的福气呀!由此我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写就这篇文章。

    文章尚未定稿,凌晨0点17分,李锦柱从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发来微信:经土耳其飞哥伦比亚,小岗村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 ,到哥伦比亚领奖。

    “哇……”我哈哈笑出声儿来,老伴儿不解:“这深更半夜的,你笑啥呢?”“小岗村的书记李锦柱,飞到世界旅游组织的大舞台上表现去了!”

    没有“躺平”的青春,只有奔跑的岁月。小岗村,有这样一位奔跑的书记、表现的书记、学习的书记,怎能不继续奔跑、继续升华、继续辉煌呢!

    (作者系《今日国土》杂志社社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主席团主席,代表作《亲情记忆》等。)

    责任编辑:周伟

冯渊:拓展语文学习的思维空间
阅读,让我成为生活的主角
流动的沙丘与大地上的志愿者(小说·下)
“二表人才”李锦柱(散文)
格非《登春台》:漫长时代里的芸芸众生相
《雪迷宫》:隐喻与伏笔,打破影视与现实之隔
月亮公公和不听话的小孩(散文)
广州下雪的那个午后(散文)
返回
中国青年作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