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青,水碧,树高,花深,这是我对故乡的全部认知。在对童年的回忆中,我找到了一场春末和夏秋的旧梦。

  春天又将逝去,我道:“偏我来时不逢春。”

  在我的童年时代,山上的大树林是独属于孩子们的秘密基地,起初,人人来得都很勤,不知疲倦,只为了在这里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我家的院子外,一排枇杷树亭亭如盖,等到枇杷成熟时,我便兴高采烈地把枇杷带到秘密基地与伙伴们分享。我很高兴,因为会有大孩子为我吊起吊床。可惜,后来一场大雨断送了我们的秘密基地。

  清风拂面,夏天已至。故乡的夏天有故乡的味道。雨夜是夏天的奏章,荷塘是孩子们的天堂。我们打湿头发扮鬼,用打湿的荷叶当伞,在雨中行走,模仿大人们碰面,然后相视而笑。

  “去不去散步?刚吃了饭,消化消化。”我儿时总能听到这样的邀请,贯穿四季,而我也总是欣然应允,丝毫不觉得无聊。散步的流程和路线永不变化,通常先是几个人走,后来是十几人,最后又是几人。夏末时节,夜还是一样长,明月当空,小小的我也拉出长长的影子,徐徐走过这连接黄昏和星夜的长路,只是不小心,就走出了旧时光。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回忆的最初是春,童年也是春,此时此地,与我一同步入夏天。

  显而易见地,我儿时的故乡里没有冬天。那么,冬天去哪里了呢?我迫切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捡秋”过后,冬天就不会远了。日子似流水,向无尽头的远方伸展,太阳沿着亘古不变的轨迹,又停在目光所及之处。时值下午,阳光慢慢退出教室,太阳在天上落下一片橘红。秋天,渐渐漫长的夜让犯困有了十足的理由。这是一节英语课,我有一阵没一阵地望向窗外那暮秋枫红和落花满地的景象,忽然被讲台上的老师点起来回答问题。问题是:“你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我受惊似的站起身,一只候鸟飞过,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冬天”。老师对此并不见怪,接下来的一节课以此为引子开展,声音此起彼伏。

  岁末寒冬,掬霜月在手,弄梅香满衣,回老家过年,我凑齐了记忆中的四季。清早,我正走在归家的路上,天难得放晴了,但世界似乎还没有清醒,万物似乎都模糊了。昨夜的露水从高处滑落,浸湿了我的一小片头发,透凉的感觉渗透到全身,让人有些不快。远处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和脚步声,他们沿着泡泡的飞行轨迹跳跃奔跑。不错,打湿我头顶的不是别的,正是漫天的泡泡,它们如同一个个小小梦想,最终落到大自然的温床。

  回到室内,寒气已蔓延到窗台,窗户上的图案极有特色,有掌印,小花,房子……而这极富创造力的作画者便是孩子们。我向其中的一个女孩提问:“你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她不走心地答道:“冬天。”“为什么?”她回答:“没有为什么,但如果必须有原因,那就是冬天人们总是凑在一起很热闹,夏天太热了,我们都会离得远远的。”

  当我还完全不了解“意象”的时候,我肯定不会喜欢春天,毕竟有四季可以选,凭什么一定要选春天?但如果现在再问我同样的问题,我想我也许会回答春天。

  回首与童年相望,我知道再也无法回到懵懂却纯粹的小时候,但童年不会被忘记,它只会被我珍藏于心,融进我的生命中去。

  冬天过后,春天就将如约而至。而下一个冬天也不会太远。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