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的学习节奏下,如何让孩子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阅读天地?如何训练思维,抓住文章写作的“制胜法宝”?本期,广东实验中学越秀学校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李旭山以众多生动的教学实例,为我们解锁了一条学习阅读与写作的新路径。

  语文学习和阅读要保护孩子的天性

  “阅读是学生和这个世界进行交流的最重要的方式,也是学生构建精神世界的最重要方式。”李旭山介绍,阅读大概分为3类:第一类是任务驱动下的阅读,例如考试或工作中的阅读;第二类是储备智慧的阅读,与日常的兴趣和追求有一定关联;第三类是满足天性和探索欲的阅读,文学、科技等能够满足兴趣与天性的内容都包括在内。

  “当前,任务驱动下的阅读占据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而自由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满足孩子天性的阅读,很多时候只能是在违背老师和家长意愿下偷偷读的东西。我们面对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让孩子自由阅读?”

  在李旭山看来,既要给孩子选择读什么的自由,也要给他们阅读时间安排的自由。“只要书的价值观没有问题,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阅读,也不要轻易以‘对学习和成绩有没有用’来评判孩子的选择。”李旭山说,“读书是在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外人很难参与这个构建的过程,更不应该干涉这个过程。因为在阅读中,孩子是绝对独立的主体,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他们。”

  针对语文学习思维活动的特点,李旭山提出了“前素养”这一概念。“前素养”即“好奇”“敏感”“想象”“质疑”这些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保护好学语文的前素养,孩子们才能把书读好,尤其是把文学作品读好”。

  前三种“素养”比较好理解,而“质疑”在语文学习中更多体现为一种追问。李旭山以一篇五年级课文《自相矛盾》为例,“有孩子学完后会问,课文里商人的话自相矛盾了,那现实中矛和盾也是天然的自相矛盾的关系吗?通过设计实验能够让学生发现,同样是三层纸折出的矛和盾相撞,矛刺不穿盾。那学生又会追问,矛和盾未必是自相矛盾的关系,这是怎么回事?老师可以再做个提示,矛和盾为什么会出现?孩子们马上就明白了——盾是为了防住矛才被制造的,但矛不是为了刺穿盾而诞生的。矛和盾本身不是天然的矛盾关系,它们在逻辑上是错位的”。“从语文角度讲,凡是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有价值,提不出问题才是无价值。老师抛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和学生自发提出问题讨论,两者的价值有天壤之别。”李旭山说,“凡是通过质疑提出的问题,都是思维训练的绝佳机会。”

  用好分类排序、分类对比

  相比于阅读,写作对不少学生来说更是语文学习中的一大困难和挑战。李旭山观察到,当前学生在写作中存在几个突出问题:过度“炫耀”文采和知识;强行抬高作文的情怀与态度;表达上缺乏逻辑;作文有立意、有素材,写作时却没有角度。

  “好的语言表达是清楚且有趣的,首先要把话说清楚,再谈有趣。”李旭山强调,多读、熟读文章并学会仿写,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多看时事评论类文章,学习语言和行文思路,此外也要从文学作品中积累自己喜欢的语言,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除了课程标准中的必读书目之外,还有哪些书值得学生去深入阅读?李旭山认为,推荐书目是一件需要非常谨慎的事情,“个人的阅读经验和评价未必能复制到别人身上,选择权还是在孩子们自己”。

  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多读、多写、多练来提升,但逻辑思维必须作为一个专门的教学任务,在课堂集中时间进行训练。“首先要对作文进行表达功能上的划分,如过程描述类、建议主张类、阐释类、社会现象评说类、寓言哲理类等,每一个作文类别下再进行对应性的思维训练。”李旭山说。

  在思维训练中,要抓住基础思维的训练,也就是分类排序、分类对比。“举例来说,有篇文章名为‘出错’,小学的孩子能说出开头出错、中间出错、最后也出错;而初中生会说设计者出错、制造者出错、使用者出错;到了高中,学生就会说出错的表现、原因和影响。”李旭山说,“对于同一个题目,虽然不同阶段学生思维训练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使用了分类思维。分类之后,又进行了结构化的排序”。

  李旭山强调,分类排序时还应注意要由直接到间接的顺序,而很多孩子写作文时总喜欢写间接的“高大上”意义,不爱写贴近眼前的直接意义。“比如以‘方言的消逝’为题写作,孩子们一下就想到了方言中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的消逝,直奔间接原因,阐释也不够深入。从头分析,方言消逝最直接影响的是我们的交际,其次是情感记忆的消逝,身份认同感的消逝,最后才是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的消逝。”

  最后是分类对比,在李旭山看来,对比法是文学鉴赏最好的方法之一,也是写作中特别好的一类方法。他以七年级的《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为例对比,“两篇课文都是表达作者高洁的品质,但差异在于《爱莲说》是将自己自喻为莲,‘我’的品格就是莲的品格;《陋室铭》则是将‘陋室’当作一个媒介物。于是我们就能总结出,同为咏物类文章还有两个小类别,《爱莲说》是托物言志,《陋室铭》是借物抒怀”。

  关于对比,李旭山总结出一段口诀:“用对比的方法,完成对比的任务,得出对比的结论,对比点要对应。如果发现小的差异,就把它揭示成大的差异;如果发现大的差异,力求把它揭示为本质差异。”

  “分类排序、分类对比是思维训练的基础层面,将它们学好、用好,才能进入更高阶的思维训练。”李旭山说。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