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她看到那朵花开和那棵树死的时候,她发现生命不过是一颗种子而已,赤裸的,什么也没有。但就算那棵树死了,也会留下一堆木材。拥有大于失去,原来生命就是让我们不断地吸收阳光,将阳光转化为负熵,储在记忆里。”在今年出版的小说《蓝色沙漏》中,崔小芮以“记忆”为核心元素,以亲情作为纽带,设想了一个人的记忆和意识可以被完整上传、解析和数字化,人类能够回到过去,或者通过记忆来推演未来的世界。这部作品不仅是科技上接近现实的描述,也折射出人类独有的精神世界,引发读者对未来的深度思考。

  人类的记忆往往具有强烈的叙事性,喜欢在回忆的时候赋予因果意义,但是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当时作了不同的选择,结局是不是就和现在完全不一样?那个时空里的我还是我吗?时间是不是真的不存在呢?只有运动和空间?我如果能以光速运动,时间就真的可以倒流了。”小时候的崔小芮,就是喜欢这样天马行空地想象。

  “现在回想起来,和家人相处的时间才是最久最深的。家里的老人接近100岁的时候,有时会分不清眼前的人到底是谁,但是他们看每个人都觉得是我,这些让我触动很深。他们可能忘了一切,但是依然记得我。人还是需要被他人记得,关心和在意,这是活着的证明。”崔小芮认为,这是人生中珍贵的部分,在她看来,非常有必要记录下来。

  大学毕业之后,崔小芮进入外企,尽管工作以英文交流为主,但她却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试水创作职场小说。2015年,她开始在某App上发表短篇悬疑小说。崔小芮说“这种思考和表达的过程,很有意思”。作为一个时常加班,可以一天内到3个城市出差,或者京沪当日往返的打工人,崔小芮在移动互联网兴起时开始接触创投行业,阅读量也随之增多,她更加喜欢和科技行业的朋友们碰撞思想,也喜欢把灵感随时记录下来。“创作的热情,好像一下子找到了落点。

  毕业后崔小芮开始广泛阅读各类论文,这些论文不仅涉及自己本专业工商管理的深奥理论与场景实践,也包括了科技的最新发展。为了将科技与工商管理相结合,她积极地与国内的理工科专家进行交流,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计划。她相信,通过跨学科的合作与研究,能够找到科技与商业的最佳创新结合点,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这种结合不仅能够推动科技的发展,也能够为工商管理领域带来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崔小芮喜欢找到事物之间隐秘的关联,“这是一种注定的、科学的浪漫”。比如,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的“视觉”,那么是不是也可以成为机器人的视觉?脑机接口是不是可以让失去某部分脑功能的人重获自由……在她看来,每天和各种优秀的人聊他们对未来的看法和期待,高频密集的会议,还有开放而充满挑战的工作环境,都是可以迅速改变一个人的“捷径”。

  崔小芮认为,女性创作者拥有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情感表达,联想能力也更加细腻,无论是谈判桌上博弈过程中的暗潮汹涌,还是忙碌之后的云淡风轻,都值得记录,工作和创作并不脱钩,还能做到互相启迪。工作中的所见所闻,都是她写作的养分。

  崔小芮不算是高产作家,但是隔段时间就会有新的作品面世。崔小芮说,从来不会把写作当成交付的任务,更像一种成长的记录和自然而然的笔端流露,“看到自己一点点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也是一种惊喜”。她认为写作对于她来说,不是斜杠,也不是副业,是另一面的她。崔小芮认为,有人说人生最难看破的4件事:生死,是非,成败,荣辱,其实就一个字:我。“我见花开,不见它就不曾开。它开与不开,我若未见,于我而言,皆是未开。借假修真,外观内求;知行合一,止于至善。能沉迷于一两件自己喜欢的事,并能有所收获,已经是最大的幸福”。

  对于崔小芮来说,写作和投资一样,要降低自己的容错率,才能精益求精,这需要不断地思考、学习、输入、输出、打磨,也是一种必要的寻找的过程。从工作角度来看,是调整自己各种参数和各种投资机会适配的过程。在不同行业的投资机会中,看到最有效的思考路径,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宁可一思进,莫在一思停’,这句话对我来说有一种非常大的精神力量。”崔小芮认为,人生的道路上,并非只能在既定的轨道上行走,或者在无拘无束的旷野中迷失方向。相反,人可以在广阔的旷野上,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目标,构建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轨道。这样的人生是立体的、多维的,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拥有选择自己道路的自由,只要专注于当下,全力以赴地去努力,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这种自由不仅仅是行动上的自由,更是心灵上的解放,让她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塑造未来。“做正确且难的事,既是爱好又是工作,何乐而不为。”

  崔小芮说,自己会继续写,写出故事中最温柔的人性,这是中国文化最宝贵的内核。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