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满楼(散文)
戢天(26岁)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4年12月24日 07版)
这是这块土地32年来的第一次落雪。雪很大,不一会儿便积起了厚厚一层。踏入此处的我,留下了第一个脚印。
准确来说,是第一个雪上的脚印。在这块土地上我生活了24年,留下的痕迹不计其数。有婴儿时期的眼泪,有孩童时期的涂鸦,有少年时期的汗水,还有青年时期从杯中溢出的酒花。
如今,这一切都揉碎了,在轰鸣声中。一部分被运往了不知何处,另一部分散落在这厚厚的雪中。
奶奶说,我出生那天下着大雪。家里人撑着伞,将被毛毯裹得严严实实的我接进了这栋二层小楼里。床前烧着一盆炭火,我蜷缩在姑姑的怀里哭个不停。我的小脸通红,不知是寒天冻的还是热浪烤的。也不知哭了多久、哄了多久,应该是累了,我慢慢睡着了。
我是第一次直接躺在这张床上,之前是躺在妈妈的肚子里,而妈妈躺在这张床上。
我安静地睡着,家里的世界却十分热闹。爸爸是家里的老二,前面有个姐姐,也就是抱着我的姑姑,后面还有个弟弟,是正在厨房里帮忙做饭的小叔。加上爷爷奶奶,我们四小家,生活在这块一亩多的土地上面。
两层楼房靠近马路,一楼用来当作商铺,姑姑和小叔在这里做着生意。二楼被分为三部分,是我们三家各自睡觉的地方。爷爷奶奶住在楼房后面的瓦房里,那里有五间瓦房,分别用作厨房、卧室与仓库。瓦房后面有一片小菜园,爷爷在这里建了个猪圈,贴着猪圈的棚子里还养着几只鸡。
孩童时期的我很是调皮,经常约着附近的小伙伴,用弹弓打自家养的猪和鸡。鸡是不好瞄准的,一是为防黄鼠狼,奶奶在铁鸡笼外还套着一层铁网,大的石头根本打不进去,需用极小的石子,借着一定的准头(实际上是运气)才可以打入内部;二是我家养的鸡身手颇为敏捷,闪转腾挪,多半能避开那打进去的少数石子,有时候它还会窝在视野盲区,让我们发现不了。
相比之下,猪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爷爷养的猪很大,也很懒,便于瞄准,而且打完之后它也不跑。似乎是我们的力度太小,撼动不了它皮糙肉厚的身躯。小孩子的胜负欲很强,不知道是谁提议,用炮仗来吓唬猪。因为姑姑开的店铺有卖鞭炮,我便去拿了几盒。那种东西叫擦炮,三四个火柴盒大小,盒身画着孙悟空提着金箍棒,而且它就叫“金箍棒”。擦燃一根扔进猪圈里,“啪”一声,大肥猪仍是波澜不惊。看来威力不够,还是要做一个“手榴弹”扔进去。我们口中的“手榴弹”就是把鞭炮绑在一起,同时点燃扔进去。
这一声可比刚才的响多了。猪叫了,我们笑了。
不好,猪受惊了!它翻墙跑了!
我们也一哄而散。
当天晚上,在挨打中我得知了后面发生的事。猪跑出来后,爷爷和小叔两个人围追堵截,费了好大劲才将其赶回猪圈。其中,奶奶的两个大酒缸、姑姑的几个花盆遭了殃。自然,这笔账得我替它还。
猪被赶回猪圈后没过多久,就又被赶出来了。这不,快要过年了。
爷爷赶在我生日前把猪杀了。我坐在灶台前,往锅下不断加柴火,锅里是奶奶正在炼的猪油。我等待的是炼完后余下的“油渣”,又香又脆。火很旺,油锅里嗞嗞作响。脸烤得通红,我跑到外面透透气。
刚出烟囱的炊烟,遇冷便蜷缩起来,海螺纹路似的卷动,推开慢悠悠落下的雪花,往天上飘去。小孩子过生日时,要跪在灶台前给灶王爷磕头,台前的供品在祭拜完后还是进入了人类的腹中。唯有这人间的烟火,可以飘到神仙的住处。
或许是年前生日的祭拜让神仙们都很满意,每年的大年三十,都会下雪。瑞雪兆丰年,是个好兆头。对于我来说,三十的雪是年味的象征,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红红的火炉,红红的红包,有白雪的映衬,变得更加喜庆。在门外放炮仗,冻到两手僵硬,跑进屋里的一瞬间,看着火锅里热气腾腾,心里说不出多温暖。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大人们打麻将,孩子们看电视、吃零食,时不时给大人们端茶倒水,以求赢者分红。
那一晚,鞭炮声不断,各式各样的烟花在空中竞相绽放。瓦房上厚厚的积雪成了荧幕,我在贴在二楼的窗户玻璃上,呆呆地看着。看着雪一片片落在房顶,计算着天亮的时间。按往年的经验,雪停的时候,天边就微微亮了,我就可以穿上新衣服去拜年了。可是,这雪花飘得很慢,直到我睡着也没有落完。
9岁那年,父亲买了新房,就在老屋对面新建的小区里。尽管只隔了一条马路,搬进新家的我很少往街对面去了。只有节日的时候,爷爷奶奶叫上大家一起在那里聚聚,我才会在老屋待上一整天的时间。然而,准确地说,是一整个白天,9岁以后,我的夜晚就再也没有给过老屋。
9岁以后,时间似乎变快了。初中到高中,是从县里到市里;高中到大学,是从南方到北方。算上读研,在外的时间已经超过在家的时间了。
老屋要拆迁,多年前就听到消息了。在研一这年,正式的拆迁文件下来了。
确定好补偿方案后,剩下的就是搬家。那个时候我在北京的学校里,通过微信视频,我看着家里人的忙碌,也看着老屋慢慢变空荡。农具,家具,甚至是一些瓶瓶罐罐,爷爷奶奶都舍不得扔掉。爷爷用扁担,一挑又一挑,将它们带到新家,就像30多年前,从另一个老屋把它们带到这里一样。
老屋被推倒的前一天,姑姑用手机记录下了它最后的模样。没有门,没有窗,像是从灰土里挖出来的空蜗牛壳。到了晚上,它的周围是万家灯火。
我是寒假回来见到它的,和迟来32年的雪一起。雪花热情拥抱着破碎的砖瓦和裸露的梁木,褪红的春联还在挣扎,希望被人注意不被埋没。
不知在这里停留了多久,穿着保暖鞋的我感到脚底一阵冰寒。我拍了几张照片便回到街对面的房子里了。好在,这里也可以看到老屋。那里的雪看起来好低,与尘土齐平。之前的雪被房顶接住,高高的,平整得像一块幕布。
我看着窗外,对比着老屋的高度,计算着雪花借着风,从屋顶落下的时长。3秒,只有3秒。而这3秒的距离,抵挡了风雪32年。
开春后,积雪消融,规划的路也修到老屋这里。这是最后一段路,没多久就建成通车了。已经回到学校的我,是在县里新闻中看到的消息。画面里,宽阔的水泥混凝土道路上车水马龙,老屋的位置刚好在十字路口。人来人往,许多人在这里暂时停留,只等对面绿灯,然后马不停蹄驶向远方的目的地。
车在不停地前进,人在不停地前进,时间也在不停地前进。而我每次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都会停留。不是感伤,也并非重复回忆,而是在和老屋对话。它说,我站在这个地方就像是新建的房屋,远比它坚固,远比它强大,更能替家人遮风挡雨。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这是这块土地32年来的第一次落雪。雪很大,不一会儿便积起了厚厚一层。踏入此处的我,留下了第一个脚印。
准确来说,是第一个雪上的脚印。在这块土地上我生活了24年,留下的痕迹不计其数。有婴儿时期的眼泪,有孩童时期的涂鸦,有少年时期的汗水,还有青年时期从杯中溢出的酒花。
如今,这一切都揉碎了,在轰鸣声中。一部分被运往了不知何处,另一部分散落在这厚厚的雪中。
奶奶说,我出生那天下着大雪。家里人撑着伞,将被毛毯裹得严严实实的我接进了这栋二层小楼里。床前烧着一盆炭火,我蜷缩在姑姑的怀里哭个不停。我的小脸通红,不知是寒天冻的还是热浪烤的。也不知哭了多久、哄了多久,应该是累了,我慢慢睡着了。
我是第一次直接躺在这张床上,之前是躺在妈妈的肚子里,而妈妈躺在这张床上。
我安静地睡着,家里的世界却十分热闹。爸爸是家里的老二,前面有个姐姐,也就是抱着我的姑姑,后面还有个弟弟,是正在厨房里帮忙做饭的小叔。加上爷爷奶奶,我们四小家,生活在这块一亩多的土地上面。
两层楼房靠近马路,一楼用来当作商铺,姑姑和小叔在这里做着生意。二楼被分为三部分,是我们三家各自睡觉的地方。爷爷奶奶住在楼房后面的瓦房里,那里有五间瓦房,分别用作厨房、卧室与仓库。瓦房后面有一片小菜园,爷爷在这里建了个猪圈,贴着猪圈的棚子里还养着几只鸡。
孩童时期的我很是调皮,经常约着附近的小伙伴,用弹弓打自家养的猪和鸡。鸡是不好瞄准的,一是为防黄鼠狼,奶奶在铁鸡笼外还套着一层铁网,大的石头根本打不进去,需用极小的石子,借着一定的准头(实际上是运气)才可以打入内部;二是我家养的鸡身手颇为敏捷,闪转腾挪,多半能避开那打进去的少数石子,有时候它还会窝在视野盲区,让我们发现不了。
相比之下,猪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爷爷养的猪很大,也很懒,便于瞄准,而且打完之后它也不跑。似乎是我们的力度太小,撼动不了它皮糙肉厚的身躯。小孩子的胜负欲很强,不知道是谁提议,用炮仗来吓唬猪。因为姑姑开的店铺有卖鞭炮,我便去拿了几盒。那种东西叫擦炮,三四个火柴盒大小,盒身画着孙悟空提着金箍棒,而且它就叫“金箍棒”。擦燃一根扔进猪圈里,“啪”一声,大肥猪仍是波澜不惊。看来威力不够,还是要做一个“手榴弹”扔进去。我们口中的“手榴弹”就是把鞭炮绑在一起,同时点燃扔进去。
这一声可比刚才的响多了。猪叫了,我们笑了。
不好,猪受惊了!它翻墙跑了!
我们也一哄而散。
当天晚上,在挨打中我得知了后面发生的事。猪跑出来后,爷爷和小叔两个人围追堵截,费了好大劲才将其赶回猪圈。其中,奶奶的两个大酒缸、姑姑的几个花盆遭了殃。自然,这笔账得我替它还。
猪被赶回猪圈后没过多久,就又被赶出来了。这不,快要过年了。
爷爷赶在我生日前把猪杀了。我坐在灶台前,往锅下不断加柴火,锅里是奶奶正在炼的猪油。我等待的是炼完后余下的“油渣”,又香又脆。火很旺,油锅里嗞嗞作响。脸烤得通红,我跑到外面透透气。
刚出烟囱的炊烟,遇冷便蜷缩起来,海螺纹路似的卷动,推开慢悠悠落下的雪花,往天上飘去。小孩子过生日时,要跪在灶台前给灶王爷磕头,台前的供品在祭拜完后还是进入了人类的腹中。唯有这人间的烟火,可以飘到神仙的住处。
或许是年前生日的祭拜让神仙们都很满意,每年的大年三十,都会下雪。瑞雪兆丰年,是个好兆头。对于我来说,三十的雪是年味的象征,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红红的火炉,红红的红包,有白雪的映衬,变得更加喜庆。在门外放炮仗,冻到两手僵硬,跑进屋里的一瞬间,看着火锅里热气腾腾,心里说不出多温暖。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大人们打麻将,孩子们看电视、吃零食,时不时给大人们端茶倒水,以求赢者分红。
那一晚,鞭炮声不断,各式各样的烟花在空中竞相绽放。瓦房上厚厚的积雪成了荧幕,我在贴在二楼的窗户玻璃上,呆呆地看着。看着雪一片片落在房顶,计算着天亮的时间。按往年的经验,雪停的时候,天边就微微亮了,我就可以穿上新衣服去拜年了。可是,这雪花飘得很慢,直到我睡着也没有落完。
9岁那年,父亲买了新房,就在老屋对面新建的小区里。尽管只隔了一条马路,搬进新家的我很少往街对面去了。只有节日的时候,爷爷奶奶叫上大家一起在那里聚聚,我才会在老屋待上一整天的时间。然而,准确地说,是一整个白天,9岁以后,我的夜晚就再也没有给过老屋。
9岁以后,时间似乎变快了。初中到高中,是从县里到市里;高中到大学,是从南方到北方。算上读研,在外的时间已经超过在家的时间了。
老屋要拆迁,多年前就听到消息了。在研一这年,正式的拆迁文件下来了。
确定好补偿方案后,剩下的就是搬家。那个时候我在北京的学校里,通过微信视频,我看着家里人的忙碌,也看着老屋慢慢变空荡。农具,家具,甚至是一些瓶瓶罐罐,爷爷奶奶都舍不得扔掉。爷爷用扁担,一挑又一挑,将它们带到新家,就像30多年前,从另一个老屋把它们带到这里一样。
老屋被推倒的前一天,姑姑用手机记录下了它最后的模样。没有门,没有窗,像是从灰土里挖出来的空蜗牛壳。到了晚上,它的周围是万家灯火。
我是寒假回来见到它的,和迟来32年的雪一起。雪花热情拥抱着破碎的砖瓦和裸露的梁木,褪红的春联还在挣扎,希望被人注意不被埋没。
不知在这里停留了多久,穿着保暖鞋的我感到脚底一阵冰寒。我拍了几张照片便回到街对面的房子里了。好在,这里也可以看到老屋。那里的雪看起来好低,与尘土齐平。之前的雪被房顶接住,高高的,平整得像一块幕布。
我看着窗外,对比着老屋的高度,计算着雪花借着风,从屋顶落下的时长。3秒,只有3秒。而这3秒的距离,抵挡了风雪32年。
开春后,积雪消融,规划的路也修到老屋这里。这是最后一段路,没多久就建成通车了。已经回到学校的我,是在县里新闻中看到的消息。画面里,宽阔的水泥混凝土道路上车水马龙,老屋的位置刚好在十字路口。人来人往,许多人在这里暂时停留,只等对面绿灯,然后马不停蹄驶向远方的目的地。
车在不停地前进,人在不停地前进,时间也在不停地前进。而我每次经过这个地方的时候,都会停留。不是感伤,也并非重复回忆,而是在和老屋对话。它说,我站在这个地方就像是新建的房屋,远比它坚固,远比它强大,更能替家人遮风挡雨。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