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房子,翻到几年前的日记。随手打开看,那时候,儿子还在小学五年级。暑假快结束时,班主任在家长群里发一链接:街道要在教师节那天搞个书画展,希望辖区的同学踊跃创作、积极投稿。我和老婆劝儿子写一幅书法作品参与,“万一参展了,我们也都跟着骄傲一下”。儿子当时写的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写了好几遍。我在日记里写道:“一家人紧密团结,终于完成了拍照、填表、上传,营造良好艺术创作的气氛的同时,还有了小小的期待。”

  过了大约四五天,晚饭的时候老婆照例翻翻手机,突然惊叫,原来是儿子的作品已入围,到了网络投票的环节,主办方把投票链接发给了她。随后的几天里,我的日记充满了心理活动,主要是衡量要不要把那个投票链接发到各个群里。虽然之前,我没有少给别人投票,但凡是需要注册的,我基本上都不投,而且投过都不向发投票链接的人再汇报。所以,几经犹豫,老婆的声声催促之下,终于转发到两个群,一个是连我只有三个人的好友群。另外两个好友,只有一个回复“已投,并成功动员家属”;另外一个始终没有回复;第二个是同学群,经常有各种投票链接的群,这个群十分热闹了,链接转发后,“‘已投票’的截图纷纷扬扬”。

  我老婆把链接发到亲友群,亲友群回应最积极,还有人打电话问事情重不重要,需不需要再转到别的群里,要是重要,就转,发点红包,就可以了。按照日记所记录,这位亲戚的询问,让老婆“有点后悔,觉得把事情严重化了”。

  即便如此,交际圈有限的老婆还是不断挖潜。儿子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手机和微信号,老婆把链接发给他,让他自己投一票,再发到同学群里。儿子一脸愤世嫉俗:“我不会投的,更不会发到同学群里。”儿子的这种姿态惹恼了老婆,她一气之下把链接发到了家长群,拜托其他同学的家长帮我们投票。当时是晚饭时候,一直到洗过澡要上床了,家长群里也没有一个人回应,老婆很尴尬,并再次后悔。

  可是,转折来了,第二天上午,我发现家长群里一位学生家长在号召给我儿子投票,说自己这是第二次投了,并说明把票投给我儿子,也是为班集体争光。这位朋友的义举,真的让人感动。但是,当天我看了一下投票的进度,儿子是140票,第21名。第二天又看一次,160多票,60多名,而当时的第一名,数字后来都带“K”了。于是,我和老婆决定放弃。放弃,就是不再抱希望了。

  往后翻了几页,不再有关于这个事的记录。真的就这样结束了吗?我继续翻,终于在新学期开始的第三天,“后续”来了。班主任在班级群里发消息,让我儿子和另外3名参加这项活动的同学把作品带到学校交给某某老师。晚上,我们问儿子把作品交给老师后,老师怎么说,儿子说他没有上交,班里所有同学都没有交。第二天、第三天,他都没有交。

  第三天晚饭时,我跟儿子谈心,讲了陈子昴摔琴的故事,还讲了李太白写给韩朝宗的自荐书,但是工作并没有做通,儿子反问:“李白和陈子昂那算是拉票吗?”日记里没有记我怎么回答的,只记了儿子的这个反问。

  真的是很久没有遇到拉票的链接了,翻看这些日记颇有些恍然隔世之感。儿子最终没有参展,少了一次露脸和骄傲,但是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当时他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的表现,实在是足够骄傲的。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