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散文)
南华大学学生 朱浩杰(20岁)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4年12月31日 08版)
太阳升起的方位向西北慢慢偏转,投射出的光也不再那么炙热;渐渐变得凛冽的风开始卷走暑气和枝丫上黄了、橘了、红了脸的叶子,又把它们扑打在地上——秋要到来了。
立秋夜,小雨。
我走在假期的校园里,这本该与家人团圆的日子,我却独留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异乡,心里不免感到有些寂寥。我把伞稍稍扬起,似乎能感受到上面残留的雨水一股脑儿地往后聚集着,汇成不大的水珠徘徊在伞骨向外突出的角上,作势要滴落下去。透过伞的边沿,我望向不远处的操场。或许是学生大多回家了的缘故,那里没有开灯,完完全全笼罩在黑暗里,只勉强看得到有三三两两的人相互依偎在一起,在黑色中慢慢踱着。
我感受到有一股微风从那里的方向拂过来,带着点点湿润的水汽敷在我的脸上,让我的身体里泛起了些许冷意。秋这个季节总能激发许多回忆,我想起了不少角落的记忆。
年幼时,父母工作忙,但他们既不放心我独自在城中村的街巷撒欢,也不忍心把我日日幽闭在家中;所以每逢暑假,他们便会把我带回老家让外公外婆帮忙照看。
虽然从我上学懂事开始,每年总有两个月与他们一起生活,但多年过去,相较于如今还健在的外婆,我对外公的印象已经开始有些模糊了。只知道他年轻时读过书,能识字、会算数,据说还做过村里的账房。因此,在那两个月里练字、诵诗还有算术就成为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一开始我是很怕他的,可能是因为管过账的关系,他的眼睛里总有一股锐利的光,不管看谁都是一副严肃的样子。每天清晨,他会把我从被窝里揪起来练字,当我终于驱散困意坐在大堂的圆木桌上提起笔开始的时候,他就会搬来一把藤椅躺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听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戏文。我以为他是不甚关注我的,然而当我想把笔放了偷偷懒,悄然背过身去偷瞄他时,唱戏的声音便会诡异地停下来。紧接着,我便会对上他吓人的眼神,于是不消来上几次,我就只能规规矩矩地把字写完了。
他的话其实不多,每次回来仅仅打声招呼,问问近来的情况,便不大搭理我了。升学初中那年,我迷上了小说。不知道哪一天的傍晚,我照常做完算术题目以后坐到大门口的长条凳上,想借着余晖再看两页带回来的《活着》。读到那句“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时,周围有些暗了。这时我才发现,他坐在我的旁边,正凝望着远处的山的方向。似是听到了我的动静,他把头转向我。周围很淡的光衬得他的表情迷迷蒙蒙的,我看不真切,但却莫名给我一种柔和的感觉。
“这些,你都能看懂吗?”他突然问我,我点头又摇头不知该如何回答。
“我也想写出这样好的东西。”一阵沉默以后,我觉得心头有些热,没来由地说了一句,不知是在跟他辩白,还是在自言自语。
他并没有太大反应,只是抬手在我头上拍了拍,“多读书总是好的”。
我沉浸在记忆的脉络里,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图书馆底下的小湖旁了。我走进有台子遮挡淋不到雨的地方,用手试了试椅子的干燥程度,旋即坐下,把伞收了放在脚边。不远处的湖面波光粼粼,风裹着雨滴打在湖的许多地方,然后带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把映在湖面上的月割成了一条条、一段段的。
我望着一圈圈涟漪,想起了外公的老家,那里好像也有一个不太大的湖。那湖里种满了荷叶荷花,但大多看着快要枯死了,蔫蔫地把整个小湖面盖住了,看不到什么波光和涟漪。去那里是为了探望患了重病的外公。那时他已经很虚弱了,眼睛浑浊,没有生气,手上按下去个坑半天都起不来。母亲抹着泪和他说完话才把我引到跟前,我握着他的手,第一次仔仔细细端详着这张熟悉的脸。
“你也回来了?”他的嘴唇微微嗫了嗫。
“是,今年特意回来看你。”我握着他的手紧了紧,回应道。
他像以往很多我来见他的时候一样,沉默着。我盯着他无神的双眼,只觉得鼻子里没来由地泛起一阵土腥味,嘴张了又闭,还是没有再说出一句话来。
如若我知道那是见他的最后一面,那时我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我把目光从湖面慢慢收回,脚边的地面上已经有了薄薄的一层落叶了。它们有的被碾碎了,卡在砖的缝隙里;有的很完整,像被子一样铺在地上或其他叶面上;而还有些叶则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滴的轻拂向下落,在空中旋转着、跳跃着;我散视眼前这似群蝶飞舞般的画面,有些恍惚。外公去世时刚过那年的立秋不久,等我终于赶到灵堂的时候,已经到送葬的环节了。在高昂的唢呐声和唱经声中,我如同堂外被呼啸的秋风所裹挟的落叶,跪下、磕头、再站起,又随着熙攘的人群向最后告别灵柩的地方走。不多时,走到出入村的弯口了,载着灵柩的面包车把后备箱门整个抬起,前面摆着放着外公遗像和贡品的桌子,视线穿过那里,还依稀可以看见里面鲜花簇着棺椁的影子;人们纷纷把手里的香插在路边的草地里,开始一圈圈对着遗像礼拜鞠躬,而后走到一边准备好的火炉旁焚烧纸钱。
很快便轮到我了,我把厚厚一叠纸钱在手心里分成好几份排开,又一一把它们丢到炉子里。炉里新下去的纸钱很快着火燃尽了,有几抹灰烬乘着若有若无的风慢慢往上升腾,还不等升出炉沿就无影无踪。母亲见我有些怔,拉住我的手把我带了下去。
不知多久,我回过神来。“外公要走了,爸爸妈妈要跟着上车去下葬。”母亲对我说道,她的声音沙哑了好多。“儿,你先待在这里,等会儿跟着他们一起回去。”我盯着她泛着血丝的眼睛和红肿的眼眶,点了点头。
我把目光重新凝向湖面,风更急了些,雨好像也大了很多,那里嘈杂了起来。
于是我把眼又闭了,想象外公的灵车慢慢朝着远山驶去的样子,如火炉里升腾的灰烬们一样,正一点点地变小,要一点点地消失。他躺在椅子上的样子、他遥望山的样子、他紧握我手时浑浊混沌的样子、他或严肃或柔和的样子走马灯般一一浮现,最后,他躺在棺椁里的样子定格在我眼前。
这时,几片叶子打着旋儿落在我的头上、腿上,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把它们轻轻拂去,叶片碰撞在潮湿的地面上,发出“簌簌”的声音。我站起身来,撑开伞,走到了来时的路上。
比来时更凛冽的风把缕缕细雨扑到我的身上,周围凋零的落叶很快会润进根系之上的土里,我知道,秋天此刻到来了。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太阳升起的方位向西北慢慢偏转,投射出的光也不再那么炙热;渐渐变得凛冽的风开始卷走暑气和枝丫上黄了、橘了、红了脸的叶子,又把它们扑打在地上——秋要到来了。
立秋夜,小雨。
我走在假期的校园里,这本该与家人团圆的日子,我却独留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异乡,心里不免感到有些寂寥。我把伞稍稍扬起,似乎能感受到上面残留的雨水一股脑儿地往后聚集着,汇成不大的水珠徘徊在伞骨向外突出的角上,作势要滴落下去。透过伞的边沿,我望向不远处的操场。或许是学生大多回家了的缘故,那里没有开灯,完完全全笼罩在黑暗里,只勉强看得到有三三两两的人相互依偎在一起,在黑色中慢慢踱着。
我感受到有一股微风从那里的方向拂过来,带着点点湿润的水汽敷在我的脸上,让我的身体里泛起了些许冷意。秋这个季节总能激发许多回忆,我想起了不少角落的记忆。
年幼时,父母工作忙,但他们既不放心我独自在城中村的街巷撒欢,也不忍心把我日日幽闭在家中;所以每逢暑假,他们便会把我带回老家让外公外婆帮忙照看。
虽然从我上学懂事开始,每年总有两个月与他们一起生活,但多年过去,相较于如今还健在的外婆,我对外公的印象已经开始有些模糊了。只知道他年轻时读过书,能识字、会算数,据说还做过村里的账房。因此,在那两个月里练字、诵诗还有算术就成为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一开始我是很怕他的,可能是因为管过账的关系,他的眼睛里总有一股锐利的光,不管看谁都是一副严肃的样子。每天清晨,他会把我从被窝里揪起来练字,当我终于驱散困意坐在大堂的圆木桌上提起笔开始的时候,他就会搬来一把藤椅躺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听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戏文。我以为他是不甚关注我的,然而当我想把笔放了偷偷懒,悄然背过身去偷瞄他时,唱戏的声音便会诡异地停下来。紧接着,我便会对上他吓人的眼神,于是不消来上几次,我就只能规规矩矩地把字写完了。
他的话其实不多,每次回来仅仅打声招呼,问问近来的情况,便不大搭理我了。升学初中那年,我迷上了小说。不知道哪一天的傍晚,我照常做完算术题目以后坐到大门口的长条凳上,想借着余晖再看两页带回来的《活着》。读到那句“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时,周围有些暗了。这时我才发现,他坐在我的旁边,正凝望着远处的山的方向。似是听到了我的动静,他把头转向我。周围很淡的光衬得他的表情迷迷蒙蒙的,我看不真切,但却莫名给我一种柔和的感觉。
“这些,你都能看懂吗?”他突然问我,我点头又摇头不知该如何回答。
“我也想写出这样好的东西。”一阵沉默以后,我觉得心头有些热,没来由地说了一句,不知是在跟他辩白,还是在自言自语。
他并没有太大反应,只是抬手在我头上拍了拍,“多读书总是好的”。
我沉浸在记忆的脉络里,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图书馆底下的小湖旁了。我走进有台子遮挡淋不到雨的地方,用手试了试椅子的干燥程度,旋即坐下,把伞收了放在脚边。不远处的湖面波光粼粼,风裹着雨滴打在湖的许多地方,然后带起一波又一波的涟漪,把映在湖面上的月割成了一条条、一段段的。
我望着一圈圈涟漪,想起了外公的老家,那里好像也有一个不太大的湖。那湖里种满了荷叶荷花,但大多看着快要枯死了,蔫蔫地把整个小湖面盖住了,看不到什么波光和涟漪。去那里是为了探望患了重病的外公。那时他已经很虚弱了,眼睛浑浊,没有生气,手上按下去个坑半天都起不来。母亲抹着泪和他说完话才把我引到跟前,我握着他的手,第一次仔仔细细端详着这张熟悉的脸。
“你也回来了?”他的嘴唇微微嗫了嗫。
“是,今年特意回来看你。”我握着他的手紧了紧,回应道。
他像以往很多我来见他的时候一样,沉默着。我盯着他无神的双眼,只觉得鼻子里没来由地泛起一阵土腥味,嘴张了又闭,还是没有再说出一句话来。
如若我知道那是见他的最后一面,那时我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我把目光从湖面慢慢收回,脚边的地面上已经有了薄薄的一层落叶了。它们有的被碾碎了,卡在砖的缝隙里;有的很完整,像被子一样铺在地上或其他叶面上;而还有些叶则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滴的轻拂向下落,在空中旋转着、跳跃着;我散视眼前这似群蝶飞舞般的画面,有些恍惚。外公去世时刚过那年的立秋不久,等我终于赶到灵堂的时候,已经到送葬的环节了。在高昂的唢呐声和唱经声中,我如同堂外被呼啸的秋风所裹挟的落叶,跪下、磕头、再站起,又随着熙攘的人群向最后告别灵柩的地方走。不多时,走到出入村的弯口了,载着灵柩的面包车把后备箱门整个抬起,前面摆着放着外公遗像和贡品的桌子,视线穿过那里,还依稀可以看见里面鲜花簇着棺椁的影子;人们纷纷把手里的香插在路边的草地里,开始一圈圈对着遗像礼拜鞠躬,而后走到一边准备好的火炉旁焚烧纸钱。
很快便轮到我了,我把厚厚一叠纸钱在手心里分成好几份排开,又一一把它们丢到炉子里。炉里新下去的纸钱很快着火燃尽了,有几抹灰烬乘着若有若无的风慢慢往上升腾,还不等升出炉沿就无影无踪。母亲见我有些怔,拉住我的手把我带了下去。
不知多久,我回过神来。“外公要走了,爸爸妈妈要跟着上车去下葬。”母亲对我说道,她的声音沙哑了好多。“儿,你先待在这里,等会儿跟着他们一起回去。”我盯着她泛着血丝的眼睛和红肿的眼眶,点了点头。
我把目光重新凝向湖面,风更急了些,雨好像也大了很多,那里嘈杂了起来。
于是我把眼又闭了,想象外公的灵车慢慢朝着远山驶去的样子,如火炉里升腾的灰烬们一样,正一点点地变小,要一点点地消失。他躺在椅子上的样子、他遥望山的样子、他紧握我手时浑浊混沌的样子、他或严肃或柔和的样子走马灯般一一浮现,最后,他躺在棺椁里的样子定格在我眼前。
这时,几片叶子打着旋儿落在我的头上、腿上,打断了我的思绪。我把它们轻轻拂去,叶片碰撞在潮湿的地面上,发出“簌簌”的声音。我站起身来,撑开伞,走到了来时的路上。
比来时更凛冽的风把缕缕细雨扑到我的身上,周围凋零的落叶很快会润进根系之上的土里,我知道,秋天此刻到来了。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