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对生命的终极叩问。

  列夫·托尔斯泰曾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对生命与死亡展开深刻探讨。书中主人公伊凡·伊里奇终其一生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与体面,然而当死亡的阴影悄然逼近,他才如梦初醒,开始反思过往。他意识到过往追求的财富、地位不过是虚幻,自己从未真正活过,过去赖以生存的一切都是虚伪和欺骗。“他突然想到:实际上,我的一生,自觉的一生,都‘不对头’。”

  不同于托尔斯泰在晚年描写这一命题,日本新生代推理作家荒木茜在20岁出头的年纪便开始审视生命的价值。她在小说《世界末日前的谋杀》中用极具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末日下的人性善恶,一举斩获2022年江户川乱步奖,成为该奖史上最年轻得主。

  《世界末日前的谋杀》最吸睛之处,是将世界末日这一极具冲击力的背景设定与推理元素完美融合。小说中,小行星“忒洛斯”将带着相当于4500万吨TNT火药的动能撞击地球。67天倒计时,犹如高悬在人类头顶的死亡警钟,给整个故事笼罩上了一层绝望与紧张交织的阴霾。

  在这个独特又充满压迫感的情境下,连环杀人案的出现,让故事的悬念如同滚雪球般层层累积。杀人的目的、破案的意义,在全球灭亡的倒数中显得荒诞又悲壮。“毕竟,67天之后,那个东西就要从天而降了。”随着末日的脚步逐渐逼近,社会秩序开始分崩离析,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凶手的作案动机变得扑朔迷离,对真相的调查更是困难重重。

  在世界末日的阴影下,善与恶的边界变得模糊不清,人们的每一个选择,都成为了对人性最直白的拷问。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出人性的善恶、勇气与脆弱、自私与无私等多个维度。有人在末日来临之时选择放纵欲望,陷入无尽的疯狂;而有人则坚守信念和道德底线,成为黑暗中的一抹微光。

  紧凑的情节发展是本书一大显著亮点。故事从主人公小春(我)的父亲自杀拉开帷幕,此后各种暴力事件接踵而至:腹地自杀现场和后备箱抛尸的惊悚发现、校园欺凌的阴暗角落、入室刺杀的惊险瞬间……作者在情节编排上独具匠心,伏笔如繁星般散落各处,每一个新线索的出现,都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发更多疑问。

  故事以公路小说般的节奏一路推进,场景在城市的街巷、偏僻的山林、废弃的建筑之间频繁切换,全方位展现末日背景下社会的百态。荒木茜对叙事节奏的把控恰到好处,没有冗长拖沓的铺垫,简洁有力地将读者带入故事核心。在紧张刺激的追凶过程中,主人公们不断遭遇危险与挑战,每一次的情节转折和人物身份的正邪转换都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

  在人物塑造方面,本书的两位主人公性格鲜明,且有着极具层次感的成长变化。小春温柔善良、心思细腻,她的纯真在末日的黑暗背景衬托下,显得格外珍贵。故事开篇,小春还是个有些怯懦的女孩,但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她在磨难中不断成长,逐渐鼓起勇气直面内心的恐惧。驾校老师砂川则英姿飒爽、豪爽大气,曾是优秀刑警的她拥有超乎常人的正义感与坚定信念。在与小春携手合作的过程中,砂川老师也在不断学习倾听和理解他人。两位主人公性格互补,在末日的艰难处境与案件的重重迷雾中不断蜕变。

  “我自己看书的时候,如果书中有很多有魅力的女性角色,就会很开心,所以我也想写出这样的女性角色。另外,我还想在这部作品中描绘女性角色之间的互助与团结,所以我的两个主人公必须是女性。”荒木茜在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小春和砂川老师间的互相救赎成为了故事中温暖而坚韧的力量。特别是,荒木茜将主人公小春设定为和自己同岁,23岁,并用许多心理描写勾勒出小春在非日常生活中的淡然日常。小春在灾难发生之前就找不到多少活着的意义,但也没有寻死的理由。末日降临和同砂川老师携手破案的契机,让她看清并选择追逐自己的愿望,也成长为勇敢担当的女性。砂川老师在与小春的相处中,开始学会倾听这个年轻女孩的想法。她不再是孤胆英雄式的人物,而是与小春携手共进的伙伴,她们在彼此身上汲取力量、共同成长。

  荒木茜以独特视角打破常规,赋予小春和砂川老师鲜活生命力,展现女性在绝境中的智慧与勇气,在面对生死考验、社会秩序崩塌时依然能坚守内心正义、彼此扶持,让女性力量成为推动故事发展的核心动力。这种描绘打破了传统推理小说的性别局限,激励着更多人去认识和发掘女性在各个领域的无限潜能。更难得的是,荒木茜通过描写主人公对“女警察”“女律师”等强调女性不同的说辞的不满,与挑起性别对立划清界限,只突出女性被看到、要看到。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是对女性角色深度与广度的拓展,更是对性别平等理念的一种无声倡导。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