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你我(散文)
西安交通大学学生 习毓琪(23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2月11日 10版)
她
那并不是她心中理想的大学。
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她拿着学校的地图,找到了教学楼却找不到教室,原来要爬3层楼梯,才能找到课表上二楼的教室。楼梯上的她气喘吁吁,她嗔怪道:“这大学,可真是个立体迷宫!我的中学就不这样。”
夏天,她坐在120的必修课教室里,教室里满满坐了120人,虽然开了空调,却也开窗通风,既凉不下来,也人多气闷。秋天,雨水滴穿屋顶,点缀在课堂上。冬天,供暖前就开始修的暖气到供暖后都没有修好。春天,她上网挑选帷帽,不是为了远上终南、扮演英姿飒爽的大唐侍女俑,而是深恐梧桐絮飞迷人眼,减速带上绊单车。她看着学校北门的饮水思源碑,自我调侃道:“我们陕西楞娃不拘小节,一切艰苦,都是为了‘来日的艰苦’。”
她作为文科生,紧张学习着学分占比最大的几门课:计算机、高数、物理、化学。看东西花园里移植来的洛阳牡丹开遍,她匆匆抱书走过,自嘲道:“丽娘啊,你若来现代高考,你若来这理工科院校学文,可还会看得这韶光?”
她艰难地挤进餐厅,排着长龙般的队伍,饭后又拖着疲惫的身躯去上下午的课;她在寒风中提着洗澡篮,排着长龙般的队伍,喷嚏连连;她在学校西南角的楼上,上完总会拖堂的课,排着长龙般的队伍下楼梯,飞奔向东北角的教室,生怕老师点名时她不在。她嗔怪道:“这大学,基础设施跟不上就不要扩招,我们高中就不这样。”
她看着一辆辆大巴驶进校园,旅游团穿梭在本不宽敞的小道上嬉戏拍照。她调侃着:“看来这大学对发展旅游业还是很热衷的,我的高中就不这样。”
你
我对“她”说:“韶光不贱,你可曾学有所得?”
你修够了通识课学分,见学校首开古琴课,便不顾专业课压力,果断选修。二弄梅花,秋风吟词,半学期32课时,便能弹出半首《大鱼》。君子四友,琴为其首,注绰之间,邂逅千年余韵。你说:“想不到,这样的理工科院校,还会开这样的通识课。”
你偶然间在闲置交易群中看到有同学出售古琴,一番交谈才知道她多藏古典乐器,为学琵琶,无处安放古琴,想寻一懂琴之人,也算是琴的好归宿。你在东亭奏琴,与一旁白居易奏琴的雕塑相映成趣,蜡梅花香随《梅花三弄》的泛音沁入心间。你说:“想不到,这样的理工科院校,也能遇到如此知音雅人。”
你与专业选修课的老师讨论论文选题时,老师竟打来电话聊了一二小时,你向导师交上别的课的课程论文,导师竟请来一位新入校的青年学者、三四位在读研究生、保研的学长学姐和一位初入中文系的大二学弟一同研讨交流。你说:“想不到,一份看似不起眼的论文,也会受到老师如此重视。”
你漫步校园,刚走出“汉墓遗址”,又到了“白居易故居”;刚在“独孤信家庙”参观了博物馆,又在“窦毅故居”感悟西迁事迹;走下树林阴翳的胭脂坡,便是上课的主楼群。你说:“想不到,这理工科院校,校址倒选的如此有人文内涵。”
你身体不适,同学贴心地把你送回宿舍,还帮你买来晚饭,接来热水,与你讨论名著。你在朋友圈偶然提过的书,她也认真读过。你说:“想不到,大学这样的小社会,也有如此贴心的好友。”
你在教务咨询群里,看教务处老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及时细致。你说:“想不到,大学的教务处对待学生疑问如此用心。”
你听书院老师演讲,知他们在家校沟通间的温暖体贴,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心理建设,也曾促进过无数同学的成长成才。你说:“想不到,书院管生活,也是如此重要的一环。”
你参加了学校的课余活动,清明画风筝、世界读书日制书签、端午缝香包、博物馆日做簪子……你说:“想不到,大学的课余活动还真会‘整活’!”
你拉着行李顺坡下到学校北门,享受着刚开通的方便的地铁站。你说:“小学毕业后,小学铺上了塑胶跑道;中学毕业后,中学通上了地铁,到了大学,终于不再有‘相见恨晚’!”
我
我对“你”说:“的确,校址之妙、知音之赏、朋友之谊、书院之怀、开课之雅、导师之责、活动之趣,均不可代指一校之好坏,然而,短短四年的本科生涯,又能接触到一个学校的多少面?”
我也曾抱琴吟落霞,梧桐叶落,一路的金光映照着学子荣光。
我也曾在兴庆宫内,与同学拍摄课程要求的视频作业。兴庆宫的红瓦红墙,正对着学校的北门,白底黑字的校门后,是饮水思源碑,饮水思源碑后,是上课的教学楼。千年的对话,沉默的浪漫,两两相对,便胜无数。
我也曾在专业课上弹起《梅花三弄》,欣赏者是授课老师,与全班同学;也曾在阳台上对月弹奏《归去来辞》,欣赏者是明月清风,与十指双耳。
我也曾在元旦游园会上,看严肃的辅导员们恣情欢歌、共赏太平。
我也曾寒假时在博物馆实习,看漆黑的展馆随着我的脚步渐次点亮,看瑞雪从“撒盐空中”变成“柳絮因风”,门外桂树樱花、怪石栏杆,皆被洁白。
我也曾看宿舍楼门口红灯高照,楼前操场上雪地中脚印踩出一个“新年快乐”。
我也曾一年连发两篇文章,我也曾六度参加社会实践,我也曾潜心研学业,喜报从西安市东边的学校寄到了西安市西边的家中。
我站在阳台上,看窗外路灯下雪落寂寂,宽敞的道路上空无一车。
“我”又看到了无数的“她”、无数的“你”、无数的“我”,奔跑着、嬉戏着,涌来。
六年的中学生活太美好,在大学时总是寻觅着“莞莞类中”的回忆。
可三年以来,竟又渐渐生出些许情感。
于是我开始理解,在外校读研的学姐口中的“莞莞类本”。
于是我开始懊悔,那情感生出得太晚、太迟,还不曾细细品味就要别离。
我站在阳台上,看窗外红日初升,宽敞的道路上车水马龙,其中大部分的车,昨日也曾打那路过。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要以手中之笔,珍藏好当下的每一瞬刻,以待来日。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
她
那并不是她心中理想的大学。
进入大学的第一天,她拿着学校的地图,找到了教学楼却找不到教室,原来要爬3层楼梯,才能找到课表上二楼的教室。楼梯上的她气喘吁吁,她嗔怪道:“这大学,可真是个立体迷宫!我的中学就不这样。”
夏天,她坐在120的必修课教室里,教室里满满坐了120人,虽然开了空调,却也开窗通风,既凉不下来,也人多气闷。秋天,雨水滴穿屋顶,点缀在课堂上。冬天,供暖前就开始修的暖气到供暖后都没有修好。春天,她上网挑选帷帽,不是为了远上终南、扮演英姿飒爽的大唐侍女俑,而是深恐梧桐絮飞迷人眼,减速带上绊单车。她看着学校北门的饮水思源碑,自我调侃道:“我们陕西楞娃不拘小节,一切艰苦,都是为了‘来日的艰苦’。”
她作为文科生,紧张学习着学分占比最大的几门课:计算机、高数、物理、化学。看东西花园里移植来的洛阳牡丹开遍,她匆匆抱书走过,自嘲道:“丽娘啊,你若来现代高考,你若来这理工科院校学文,可还会看得这韶光?”
她艰难地挤进餐厅,排着长龙般的队伍,饭后又拖着疲惫的身躯去上下午的课;她在寒风中提着洗澡篮,排着长龙般的队伍,喷嚏连连;她在学校西南角的楼上,上完总会拖堂的课,排着长龙般的队伍下楼梯,飞奔向东北角的教室,生怕老师点名时她不在。她嗔怪道:“这大学,基础设施跟不上就不要扩招,我们高中就不这样。”
她看着一辆辆大巴驶进校园,旅游团穿梭在本不宽敞的小道上嬉戏拍照。她调侃着:“看来这大学对发展旅游业还是很热衷的,我的高中就不这样。”
你
我对“她”说:“韶光不贱,你可曾学有所得?”
你修够了通识课学分,见学校首开古琴课,便不顾专业课压力,果断选修。二弄梅花,秋风吟词,半学期32课时,便能弹出半首《大鱼》。君子四友,琴为其首,注绰之间,邂逅千年余韵。你说:“想不到,这样的理工科院校,还会开这样的通识课。”
你偶然间在闲置交易群中看到有同学出售古琴,一番交谈才知道她多藏古典乐器,为学琵琶,无处安放古琴,想寻一懂琴之人,也算是琴的好归宿。你在东亭奏琴,与一旁白居易奏琴的雕塑相映成趣,蜡梅花香随《梅花三弄》的泛音沁入心间。你说:“想不到,这样的理工科院校,也能遇到如此知音雅人。”
你与专业选修课的老师讨论论文选题时,老师竟打来电话聊了一二小时,你向导师交上别的课的课程论文,导师竟请来一位新入校的青年学者、三四位在读研究生、保研的学长学姐和一位初入中文系的大二学弟一同研讨交流。你说:“想不到,一份看似不起眼的论文,也会受到老师如此重视。”
你漫步校园,刚走出“汉墓遗址”,又到了“白居易故居”;刚在“独孤信家庙”参观了博物馆,又在“窦毅故居”感悟西迁事迹;走下树林阴翳的胭脂坡,便是上课的主楼群。你说:“想不到,这理工科院校,校址倒选的如此有人文内涵。”
你身体不适,同学贴心地把你送回宿舍,还帮你买来晚饭,接来热水,与你讨论名著。你在朋友圈偶然提过的书,她也认真读过。你说:“想不到,大学这样的小社会,也有如此贴心的好友。”
你在教务咨询群里,看教务处老师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及时细致。你说:“想不到,大学的教务处对待学生疑问如此用心。”
你听书院老师演讲,知他们在家校沟通间的温暖体贴,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心理建设,也曾促进过无数同学的成长成才。你说:“想不到,书院管生活,也是如此重要的一环。”
你参加了学校的课余活动,清明画风筝、世界读书日制书签、端午缝香包、博物馆日做簪子……你说:“想不到,大学的课余活动还真会‘整活’!”
你拉着行李顺坡下到学校北门,享受着刚开通的方便的地铁站。你说:“小学毕业后,小学铺上了塑胶跑道;中学毕业后,中学通上了地铁,到了大学,终于不再有‘相见恨晚’!”
我
我对“你”说:“的确,校址之妙、知音之赏、朋友之谊、书院之怀、开课之雅、导师之责、活动之趣,均不可代指一校之好坏,然而,短短四年的本科生涯,又能接触到一个学校的多少面?”
我也曾抱琴吟落霞,梧桐叶落,一路的金光映照着学子荣光。
我也曾在兴庆宫内,与同学拍摄课程要求的视频作业。兴庆宫的红瓦红墙,正对着学校的北门,白底黑字的校门后,是饮水思源碑,饮水思源碑后,是上课的教学楼。千年的对话,沉默的浪漫,两两相对,便胜无数。
我也曾在专业课上弹起《梅花三弄》,欣赏者是授课老师,与全班同学;也曾在阳台上对月弹奏《归去来辞》,欣赏者是明月清风,与十指双耳。
我也曾在元旦游园会上,看严肃的辅导员们恣情欢歌、共赏太平。
我也曾寒假时在博物馆实习,看漆黑的展馆随着我的脚步渐次点亮,看瑞雪从“撒盐空中”变成“柳絮因风”,门外桂树樱花、怪石栏杆,皆被洁白。
我也曾看宿舍楼门口红灯高照,楼前操场上雪地中脚印踩出一个“新年快乐”。
我也曾一年连发两篇文章,我也曾六度参加社会实践,我也曾潜心研学业,喜报从西安市东边的学校寄到了西安市西边的家中。
我站在阳台上,看窗外路灯下雪落寂寂,宽敞的道路上空无一车。
“我”又看到了无数的“她”、无数的“你”、无数的“我”,奔跑着、嬉戏着,涌来。
六年的中学生活太美好,在大学时总是寻觅着“莞莞类中”的回忆。
可三年以来,竟又渐渐生出些许情感。
于是我开始理解,在外校读研的学姐口中的“莞莞类本”。
于是我开始懊悔,那情感生出得太晚、太迟,还不曾细细品味就要别离。
我站在阳台上,看窗外红日初升,宽敞的道路上车水马龙,其中大部分的车,昨日也曾打那路过。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要以手中之笔,珍藏好当下的每一瞬刻,以待来日。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