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我提前回到故乡。村前的小树上挂满了红灯笼,空气中弥漫着年的味道。

  我的家乡在桂北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四面环山,中间平坦,似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在那里,度过了我的童年时光和小学生活,有我难忘的记忆和挥之不去的情感,更有我长大后的乡愁。

  清晨,从厨房里飘来了油茶香味,母亲已经几次叫我起床了,我留念那温暖的被窝。桂北的天气寒冷,每到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要冷这几天。

  油茶是灌阳人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每天早上,办大事或者有亲戚来访的时候,待客必须要喝的。

  灌阳油茶历史悠久,在灌阳县新街镇古城岗挖掘出唐代时期的文物——枭首铜鐎斗,这种古代的青铜炊具,表明至少在唐代灌阳人就有煮茶和筛茶的习俗,可以说是灌阳油茶的雏形。灌阳属高寒地区,喝油茶有驱寒养胃功效,也是灌阳人爱喝油茶的重要原因。用糯米做出来的糍粑,用柴火烤熟,香喷喷的。再蘸上白糖或蜂蜜,这糍粑与油茶一甜一咸的搭配同吃,味道美极了。

  一大早,乡村的瓦房上升起缕缕炊烟,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在灌阳农村,家家户户的火塘上总有火烟熏得黑乎乎的腊肉。腊肉以猪肉为主,也有鸡肉和鸭肉。农家人每年就养一头猪,一年到头来就养这么大,不用饲料养出来的猪肉就是好吃。

  过完年时,每当离开家来城里上班的时候,母亲和姐姐们总要给我带几块腊肉,她们认为是最拿得出手的礼物。虽然在城里,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得到,但我认为是最珍贵的,这是她们的心意。

  腊肉用胡萝卜、酸辣椒,或者竹笋、蕨菜加蒜来炒,香辣,够味,是我最爱吃的。一个人最难改变的是生活习惯与味蕾。

  除夕那天,贴春联,祭拜老祖宗,零点坐田埂,守岁,发压岁钱;大年初一,不杀生,不出远门;大年初二,回娘家,走亲戚……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习俗在我们村依然鲜活着。

  大年初一早上,我的家突然挤满了小孩,村里的孩子结伴而来,串门、拜年。母亲给他们分发糖果,一一打发他们走。整个村庄在年的气氛中沸腾起来。

  大年初二是我们家大团圆的时候,姐姐们在这一天都回来给父母拜年、聚餐。

  我们家是当地最大的家族,一共九姊妹,五个姐,四兄弟。我排行老九,如今父母都已过九十。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乡村医生,在那个艰难的年代,靠着精湛的医术好不容易把我们兄妹拉扯大。

  大家忙忙碌碌过后,吃中午饭的时候,我忽然没见五姐和五姐夫。问起,年前,五姐的家公、家婆去世了,于是不回娘家拜年,不贴春联,这是农村的风俗。

  从初三开始,我们在外工作的兄弟开始给姐姐们拜年,挨家挨户吃。

  灌阳的待客有十大碗宴,粉丝、扣肉、虾米、鱼……每道菜有不同的寓意。上菜有讲究,要按顺序上,上错了客人会不高兴。粉丝是第一道菜,寓意长长久久。鱼是第十道菜,寓意鲤鱼摆尾,年年有“余”。上了这道菜,意味着饭局就要结束了。

  从健康的角度,我觉得吃要自律,管住嘴巴。当然,饭后品六堡茶,可以解决油腻,肠胃也会舒适多了。

  回故乡过年,走亲访友的礼仪文化和“吃”的美食文化是故乡主要的年“味”。通过“吃”,话家常,忆苦思甜,来感受亲情的温度,是一种幸福感。

  也许是年龄大了,我愈发喜欢回乡过年。喜欢那种朴实的乡情,喜欢那种俗气的热闹,即便是家长里短,也便是地久天长。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