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远升《套索》:在困境中寻找突破与救赎
李恒昌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2月18日 03版)
继2023年出版《记录者》之后,宋远升在2024年又推出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套索》。该书以考古为故事主线,以一位考古专家从贫穷农家子弟成长为知名考古专家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欲望是套索,衰老是套索,疾病是套索,死亡是套索,关键是如何解套的”的人生哲理。相对于《记录者》揭示人生是“抵抗孤独的战争”,这一部无论在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度,还是艺术品质上,都有极大的提升。作者那犹如勇士般的笔触,敢于毫不畏惧地直面灵魂的幽深处,精准而敏锐地触碰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困惑,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穿透力与情感震撼力。
思辨人生的哲理
起初,作者或许只是被“欲望是套索”这一富有哲学性的问题所触动,然而随着创作的推进,却惊异地发现书中的人物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而无形的套索网络之中,无时无处不在套索的束缚与围困之下。欲望如同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地捆绑着人们的心灵与行动;衰老则像岁月悄然编织的另一根套索,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勒紧人们的生命活力;疾病恰似突如其来的绳索,将健康与自由无情地剥夺;而死亡,无疑是那最为沉重的套索,高悬于每个人的生命尽头。人生,就在这不断入套与解套的过程中艰难前行。有的套索,凭借着智慧、勇气与努力或许能够挣脱,而有的套索,却似乎坚不可摧,成为了生命中难以逾越的困境。但无论如何,人们总是竭尽全力去尝试解开这些套索,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与救赎。
“套索”在书中似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即使到了最后要去的地方,也会感觉进入了一个套索的陷阱——给人一种压抑的警醒感,难道被套住了?”这进一步强化了人生困境的普遍性与不可避免性,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无论身处人生的何种阶段或境遇,都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与清醒,与各种潜在的套索进行顽强的抗争。
而对于如何在这重重套索中实现“突围”或曰“解套”,作者更是进行了精心雕琢与匠心抒写。柯力拾从一个闯关东“混穷”的平凡之人,最终成长为一位考古工作者乃至专家,他的人生旅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
知识,无疑是他改变命运的第一把钥匙。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文凭犹如一束微弱却珍贵的光芒,照亮了他通往考古领域的道路,使他有幸得到教授的赏识并被收为徒弟,从而开启了考古世界的奇妙之旅。
做事认真,是他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品质。“柯力拾做事和其他人不同。他天生就有一股认真劲,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这是他以后成为考古专家而不是修理地球专家的重要原因。其他来帮工的青年就是修理地球的命,他们把碎的黑红陶片乱踢乱扔,如同在路上遇到的碍脚的石子一样。”这种对工作的极致认真态度,使他在每一个考古细节中都能发现他人所忽视的价值与奥秘,为他日后在考古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富有爱心,让他在对待考古工作时不仅仅是机械地操作,而是充满敬畏与温情。他对考古物件的珍视,如同对待生命一般,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尊重,使他能够与古老的文化遗产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连接,从而更好地进行解读与传承。
而在柯力拾的成长历程中,想象力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独特作用。仲南坤曾评价道:“如果不靠想象弥补,可能永远也看不到完整的真相。再说,先敢于合理的想象,才能沿着想象的路径进行考证,最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突破。你看这位小伙子就是如此,没有专门学过考古,靠想象也能给我们提供启示。”正是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柯力拾能够在有限的考古资料与遗迹面前,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构建出更为完整与生动的历史图景,为考古研究带来新的思路与发现。
提升审美的品质
在《套索》中,宋远升显然在提升诗学品质和审美品质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书中对自然景观与生活场景的描写处处彰显出诗性之美。蝉声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单调的昆虫鸣叫,而是具有了一种灵动之美。“窗外的蝉声雨点般地打在周围的建筑上,蝉声在这些暗灰色的建筑物上翻滚不已,这些声音踉踉跄跄,跌落到更远的地方。”这一描写将蝉声赋予了生命与活力,使其仿佛成为了一群在建筑间跳跃嬉戏的精灵,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活泼与灵动的气息。
时光在《套索》中也被作者用诗意的笔触精心雕刻。“他总是感觉冬天像是一个戴着脚镣手铐的囚犯,慢吞吞地向前走着,能够听到脚镣手铐拖在地上,发出瘆人的声音,大声宣示着它们的冰冷。他总是默默地一天天数着冬天的日子,冬天的日子却好像一个无限循环的数字,很难看到尽头。”通过将冬天比喻成囚犯,生动地传达出了冬天的寒冷、漫长与压抑,同时也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在特定时光中的内心感受与情绪状态,使时光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了具体的形象与情感色彩。
火焰在作者的描绘下也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个性。“娘直到火柴棍快烧尽了才点着麦草。麦草还是有点潮,此刻它们怒气冲冲地从炉灶里探出身子,不顾面前这位佝偻的老妇人咳嗽连连,蜂拥着向天上飞去。”将麦草燃烧时的情景拟人化,赋予其“怒气冲冲”的情绪,使火焰仿佛成为了一个具有强烈情感与生命力的角色,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戏剧性与张力。
风雪的描写更是气势磅礴,充满了力量感与狂暴之美。“一整夜,柯力拾和拴柱他们几个人在住的两间土房子里,就听见雪被裹挟在风中,如同疯牛一样,疯狂地摇动着院门前的一棵榆树,感觉到榆树的根连着房屋的地基,好像把这风雪中显得更弱小的房屋拆了一样。众人能够听见榆树在那里努力抵抗,渐渐体力不支,呻吟,求饶,但是,狂暴的风雪不会管那么多,还是肆无忌惮地施展着威力。”这段描写通过对风雪与榆树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大自然的强大力量与无情,同时也衬托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威严与震撼。
对于人力量的描写则充满了激情与豪迈。“在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迸发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力量。女人有了男人的力量,老人有了年轻人的力量,年轻人有了猛兽的力量。他甚至能感觉到,站在那里等待的那辆绿皮火车都在瑟瑟发抖,连车头喘气的声音也好像小了不少。”这种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将人的力量在特定情境下的爆发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与精神鼓舞,仿佛亲眼目睹了众人在困境中齐心协力、奋勇拼搏的震撼场景,彰显出人性在极限挑战下所蕴含的无限潜能与伟大光辉。
无论是对人物情感细腻入微的表达,还是对自然景观、生活场景生动逼真的描绘,都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独特的审美视角。这种诗性的渗透,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美感的文学世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文学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与叙述,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诗意提炼与审美创造,能够赋予平凡的生活与人性以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与精神价值。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继2023年出版《记录者》之后,宋远升在2024年又推出了第二部长篇小说《套索》。该书以考古为故事主线,以一位考古专家从贫穷农家子弟成长为知名考古专家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了“欲望是套索,衰老是套索,疾病是套索,死亡是套索,关键是如何解套的”的人生哲理。相对于《记录者》揭示人生是“抵抗孤独的战争”,这一部无论在作品思想内涵的深度,还是艺术品质上,都有极大的提升。作者那犹如勇士般的笔触,敢于毫不畏惧地直面灵魂的幽深处,精准而敏锐地触碰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与困惑,从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穿透力与情感震撼力。
思辨人生的哲理
起初,作者或许只是被“欲望是套索”这一富有哲学性的问题所触动,然而随着创作的推进,却惊异地发现书中的人物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而无形的套索网络之中,无时无处不在套索的束缚与围困之下。欲望如同一条无形的绳索,紧紧地捆绑着人们的心灵与行动;衰老则像岁月悄然编织的另一根套索,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勒紧人们的生命活力;疾病恰似突如其来的绳索,将健康与自由无情地剥夺;而死亡,无疑是那最为沉重的套索,高悬于每个人的生命尽头。人生,就在这不断入套与解套的过程中艰难前行。有的套索,凭借着智慧、勇气与努力或许能够挣脱,而有的套索,却似乎坚不可摧,成为了生命中难以逾越的困境。但无论如何,人们总是竭尽全力去尝试解开这些套索,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与救赎。
“套索”在书中似乎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即使到了最后要去的地方,也会感觉进入了一个套索的陷阱——给人一种压抑的警醒感,难道被套住了?”这进一步强化了人生困境的普遍性与不可避免性,让读者深刻地认识到,无论身处人生的何种阶段或境遇,都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与清醒,与各种潜在的套索进行顽强的抗争。
而对于如何在这重重套索中实现“突围”或曰“解套”,作者更是进行了精心雕琢与匠心抒写。柯力拾从一个闯关东“混穷”的平凡之人,最终成长为一位考古工作者乃至专家,他的人生旅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
知识,无疑是他改变命运的第一把钥匙。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高中文凭犹如一束微弱却珍贵的光芒,照亮了他通往考古领域的道路,使他有幸得到教授的赏识并被收为徒弟,从而开启了考古世界的奇妙之旅。
做事认真,是他在众多同行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品质。“柯力拾做事和其他人不同。他天生就有一股认真劲,无论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这是他以后成为考古专家而不是修理地球专家的重要原因。其他来帮工的青年就是修理地球的命,他们把碎的黑红陶片乱踢乱扔,如同在路上遇到的碍脚的石子一样。”这种对工作的极致认真态度,使他在每一个考古细节中都能发现他人所忽视的价值与奥秘,为他日后在考古领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富有爱心,让他在对待考古工作时不仅仅是机械地操作,而是充满敬畏与温情。他对考古物件的珍视,如同对待生命一般,这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尊重,使他能够与古老的文化遗产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连接,从而更好地进行解读与传承。
而在柯力拾的成长历程中,想象力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独特作用。仲南坤曾评价道:“如果不靠想象弥补,可能永远也看不到完整的真相。再说,先敢于合理的想象,才能沿着想象的路径进行考证,最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突破。你看这位小伙子就是如此,没有专门学过考古,靠想象也能给我们提供启示。”正是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柯力拾能够在有限的考古资料与遗迹面前,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构建出更为完整与生动的历史图景,为考古研究带来新的思路与发现。
提升审美的品质
在《套索》中,宋远升显然在提升诗学品质和审美品质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书中对自然景观与生活场景的描写处处彰显出诗性之美。蝉声在作者的笔下不再是单调的昆虫鸣叫,而是具有了一种灵动之美。“窗外的蝉声雨点般地打在周围的建筑上,蝉声在这些暗灰色的建筑物上翻滚不已,这些声音踉踉跄跄,跌落到更远的地方。”这一描写将蝉声赋予了生命与活力,使其仿佛成为了一群在建筑间跳跃嬉戏的精灵,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活泼与灵动的气息。
时光在《套索》中也被作者用诗意的笔触精心雕刻。“他总是感觉冬天像是一个戴着脚镣手铐的囚犯,慢吞吞地向前走着,能够听到脚镣手铐拖在地上,发出瘆人的声音,大声宣示着它们的冰冷。他总是默默地一天天数着冬天的日子,冬天的日子却好像一个无限循环的数字,很难看到尽头。”通过将冬天比喻成囚犯,生动地传达出了冬天的寒冷、漫长与压抑,同时也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在特定时光中的内心感受与情绪状态,使时光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有了具体的形象与情感色彩。
火焰在作者的描绘下也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与个性。“娘直到火柴棍快烧尽了才点着麦草。麦草还是有点潮,此刻它们怒气冲冲地从炉灶里探出身子,不顾面前这位佝偻的老妇人咳嗽连连,蜂拥着向天上飞去。”将麦草燃烧时的情景拟人化,赋予其“怒气冲冲”的情绪,使火焰仿佛成为了一个具有强烈情感与生命力的角色,为整个场景增添了一份戏剧性与张力。
风雪的描写更是气势磅礴,充满了力量感与狂暴之美。“一整夜,柯力拾和拴柱他们几个人在住的两间土房子里,就听见雪被裹挟在风中,如同疯牛一样,疯狂地摇动着院门前的一棵榆树,感觉到榆树的根连着房屋的地基,好像把这风雪中显得更弱小的房屋拆了一样。众人能够听见榆树在那里努力抵抗,渐渐体力不支,呻吟,求饶,但是,狂暴的风雪不会管那么多,还是肆无忌惮地施展着威力。”这段描写通过对风雪与榆树的生动刻画,展现了大自然的强大力量与无情,同时也衬托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自然的威严与震撼。
对于人力量的描写则充满了激情与豪迈。“在这个时候,所有人都迸发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力量。女人有了男人的力量,老人有了年轻人的力量,年轻人有了猛兽的力量。他甚至能感觉到,站在那里等待的那辆绿皮火车都在瑟瑟发抖,连车头喘气的声音也好像小了不少。”这种夸张而富有想象力的描写,将人的力量在特定情境下的爆发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与精神鼓舞,仿佛亲眼目睹了众人在困境中齐心协力、奋勇拼搏的震撼场景,彰显出人性在极限挑战下所蕴含的无限潜能与伟大光辉。
无论是对人物情感细腻入微的表达,还是对自然景观、生活场景生动逼真的描绘,都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与独特的审美视角。这种诗性的渗透,不仅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与美感的文学世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文学不仅仅是对生活的简单记录与叙述,更是一种对生活的诗意提炼与审美创造,能够赋予平凡的生活与人性以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与精神价值。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