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当圆月为元宵之夜披上银纱,南安城早已被赤红的灯笼染成流动的星河。望着街巷里跃动的灯火,我忽然想起在外婆家亲历的“烧火塔”——那团在记忆里永不熄灭的篝火。
外婆的村庄深藏着这项古老习俗。老人们说,700年前祖先们用“烧火塔”传递起义密信的火光信号,如今演变为祈愿生活红火、平安顺遂的民俗活动。暮色初临时分,舅舅已在院中摆开阵仗。青翠的竹枝撑起骨架,油亮的杉木段层层叠放,金黄的干稻草如绸缎缠绕其间,仿佛在搭建一座神秘的宝塔。我捧着饭碗蹲在石阶上,蒸腾的热气模糊了镜片,却挡不住眼睛追着舅舅忙碌的身影。米粒从嘴角滑落,惹得芦花鸡们“笃笃笃”地啄食,那声响倒像在催促夜幕快些降临。
当第一颗星子跃上紫檀色的天幕,舅舅划亮的火柴如同坠入干草堆的流星。火苗瞬间化作赤色游龙,顺着杉木的纹路盘旋而上,将整座塔楼化作通体透亮的琉璃宫灯。粗盐在烈焰中炸开清脆的爆鸣,木屑翻飞间,火光竟透出翡翠与琥珀的幻彩,像把满天星斗都熔进了这团跃动的火。
"快来添把旺火!"舅舅的呼唤让我浑身一颤。攥着木屑的手刚扬起,热浪便掀起额前的碎发,眯缝的视线里,千百只流萤正逆着月光向银河飞去。原来洒落的木屑经火舌轻吻,都化作了带着祈愿的金色萤火,越往高处,便离神明越近。
火光将全家人的笑脸染成温暖的橘色。外公絮叨着新孵的鸭雏,妈妈比画着城里新开的糖水铺,表弟嚷嚷要再堆个更大的火塔。寒夜的风卷着草木灰掠过面颊,却带不走周身暖意。这团跃动700年的火焰,不仅照亮了古老的故事,更将代代相传的期盼与温情,都熔铸在今宵的月色里。
离村时,火塔的余烬仍在夜色中明明灭灭。我想,家乡的篝火从来不曾熄灭——它在祠堂的族谱里闪烁,在孩童的嬉笑中跃动,在每年元宵如约绽放,将过往的勇气与未来的希冀,都写进南安永不褪色的春天。
(指导教师:李楚萍)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