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歌,一首抗战救亡的歌
戴袁支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3月04日 02版)
出租车从高架桥上下来,我冒着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步入了上海外滩的档案馆。
此行,作为青年战线的一名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者,我想通过阅档,试图了解国际友人是如何向外界传播南京大屠杀的实情,包括1938年3月20日丹麦人辛德贝格离开南京后,是如何在上海披露南京真相的。
此时是2007年8月1日,一连数小时的检索,我的斩获并不多。记得只检索到一份外国传教士关于日军侵占杭州后施暴的英文打印件。
忽然,我眼前一亮,一本延安解放社出版的第25期《解放》杂志吸引了我。
翻阅这本有点发黄的杂志,见到上面有彭德怀等八路军高级将领撰写的文章,还有一首凯丰(何克全)作词、吕骥作曲,与保卫南京有关的抗日救亡歌曲。
这一期《解放》出版于1937年11月27日。我脑筋急速转动起来——其时,已历经“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除租界外,已经沦陷。7天前的1937年11月20日,南京方面已发表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而凯丰、吕骥分别就是《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词、曲作者,那首“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的歌曲,传唱至今,为中国人所熟知。
原来,就在创作《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当月,他们还创作了《保卫南京》——
“我们的首都,正在危急中,
同胞们!快快动员起来,
武装起来,保卫南京!
实现全面的抗战,全民族的抗战,
这是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
驱逐日寇出中国,
把我们的首都,搬回南京!
把我们的首都,搬回南京!”
我读过的关于1937年南京保卫战的史料中,没有见过这首歌曲。窃思:这首歌曲的发现,为研究南京保卫战史增添了新的史料,是留给南京的宝贵文化遗产。
当晚,我躺在上海一家宾馆的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翻江倒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会儿是“七七”卢沟桥守军奋起抵抗,平津失陷;一会儿是“四行仓库”800勇士顽强抵抗,淞沪失守;一会儿是忻口郝梦龄将军壮烈殉国,太原沦陷……
在客房空调的嗡嗡声中,我枕着双手,重温着历史,《保卫南京》创作时的背景清晰起来: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拉开序幕之后,在山西爆发了太原会战。共产党不但领导八路军,用平型关、阳明堡、七亘村、黄崖底、广阳等战斗的胜利,在山西战场上配合友军作战,还创作了《保卫南京》,动员民众,激励东部战线友军和民众的士气,反映了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的诚意和爱国情怀。
我们都熟悉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历史歌曲《保卫黄河》。而《保卫南京》,比1939年3月问世的《保卫黄河》还早了一年多。它们前后衔接,共同发出时代的强音:“保卫南京”“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些正是当时全民族热血沸腾,并肩与侵略者殊死决战的体现。
我迷迷糊糊睡着了,醒来后我急匆匆地直奔火车站。回南京后,我迫不及待地翻书,检索了相关典籍,想更多地了解这首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
原来,1937年春,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代部长的凯丰,参加了当年8月下旬于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的报告,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正确地制定了一条与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针锋相对的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11月12日,上海陷落的当天,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指出“不要人民群众参加的单纯政府的片面抗战,是一定要失败的。因为它不是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因为它不是群众战争。”毛泽东强调:全面抗战还是片面抗战,“这是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现时国民党的抗战主张的原则分歧”。
凯丰在《保卫南京》歌词中,体现了洛川会议和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所表明的全面抗战的思想:“实现全面的抗战,全民族的抗战。”
吕骥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在华北地区发动组织救亡歌咏活动,同年10月到达延安。《保卫南京》是他到达延安后不久就谱曲的救亡歌曲之一。
我先后拨打了数个电话。电话中,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史学教授张生、张连红都肯定了我对《保卫南京》歌曲的解读。
我又致电南京理工大学。5年前的暑假,应我的请求,该校曾派出数位同学,与我一起,冒着酷暑,在南京东郊乡下走村串户,抢救性地记录当年战争难民们的口述历史。
听说发现了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时任该校人文学院院长的宫载春教授、校党委宣传部的李翚老师,应我的请求,于2007年8月13日(日本天皇乞降62周年前夕),安排艺术团教练顾建阳老师作指导,召集了暑假留校的艺术团成员。
“……实现全面的抗战,全民族的抗战,这是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寇出中国……”南京理工大学艺文馆排练室内,艺术团的师生运用朗诵、齐唱等艺术手段,让这首共产党人创作的歌曲70年后再次唱响。
当时,再过两天就是8月15日——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出62周年的日子。《保卫南京》那急迫、铿锵的旋律,把我们带回战云密布的峥嵘岁月。
我眼睛有点湿润。
当晚,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带人赶到南京理工大学,录下了这首歌曲,他表示他们将很快展出它。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两天,由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制作的《保卫南京》的合唱视频,又在网络上流传,让我想起这段往事。
遭受过外来侵略的民族,更渴望和平和富强。愿这首历史歌曲永远传唱下去,它能让人居安思危,能强化人们“和平崛起”和“振兴中华”的理念,能激励人们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发努力。
责任编辑:周伟
出租车从高架桥上下来,我冒着三十七八摄氏度的高温,步入了上海外滩的档案馆。
此行,作为青年战线的一名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者,我想通过阅档,试图了解国际友人是如何向外界传播南京大屠杀的实情,包括1938年3月20日丹麦人辛德贝格离开南京后,是如何在上海披露南京真相的。
此时是2007年8月1日,一连数小时的检索,我的斩获并不多。记得只检索到一份外国传教士关于日军侵占杭州后施暴的英文打印件。
忽然,我眼前一亮,一本延安解放社出版的第25期《解放》杂志吸引了我。
翻阅这本有点发黄的杂志,见到上面有彭德怀等八路军高级将领撰写的文章,还有一首凯丰(何克全)作词、吕骥作曲,与保卫南京有关的抗日救亡歌曲。
这一期《解放》出版于1937年11月27日。我脑筋急速转动起来——其时,已历经“八·一三”淞沪抗战。上海除租界外,已经沦陷。7天前的1937年11月20日,南京方面已发表了《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
而凯丰、吕骥分别就是《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词、曲作者,那首“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的歌曲,传唱至今,为中国人所熟知。
原来,就在创作《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的当月,他们还创作了《保卫南京》——
“我们的首都,正在危急中,
同胞们!快快动员起来,
武装起来,保卫南京!
实现全面的抗战,全民族的抗战,
这是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
驱逐日寇出中国,
把我们的首都,搬回南京!
把我们的首都,搬回南京!”
我读过的关于1937年南京保卫战的史料中,没有见过这首歌曲。窃思:这首歌曲的发现,为研究南京保卫战史增添了新的史料,是留给南京的宝贵文化遗产。
当晚,我躺在上海一家宾馆的床上辗转反侧,脑海中翻江倒海。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一会儿是“七七”卢沟桥守军奋起抵抗,平津失陷;一会儿是“四行仓库”800勇士顽强抵抗,淞沪失守;一会儿是忻口郝梦龄将军壮烈殉国,太原沦陷……
在客房空调的嗡嗡声中,我枕着双手,重温着历史,《保卫南京》创作时的背景清晰起来:在“八·一三”淞沪抗战拉开序幕之后,在山西爆发了太原会战。共产党不但领导八路军,用平型关、阳明堡、七亘村、黄崖底、广阳等战斗的胜利,在山西战场上配合友军作战,还创作了《保卫南京》,动员民众,激励东部战线友军和民众的士气,反映了共产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国共合作共御外侮的诚意和爱国情怀。
我们都熟悉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历史歌曲《保卫黄河》。而《保卫南京》,比1939年3月问世的《保卫黄河》还早了一年多。它们前后衔接,共同发出时代的强音:“保卫南京”“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这些正是当时全民族热血沸腾,并肩与侵略者殊死决战的体现。
我迷迷糊糊睡着了,醒来后我急匆匆地直奔火车站。回南京后,我迫不及待地翻书,检索了相关典籍,想更多地了解这首歌曲创作的历史背景。
原来,1937年春,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代部长的凯丰,参加了当年8月下旬于洛川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洛川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的报告,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正确地制定了一条与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针锋相对的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11月12日,上海陷落的当天,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战争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指出“不要人民群众参加的单纯政府的片面抗战,是一定要失败的。因为它不是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因为它不是群众战争。”毛泽东强调:全面抗战还是片面抗战,“这是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和现时国民党的抗战主张的原则分歧”。
凯丰在《保卫南京》歌词中,体现了洛川会议和延安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所表明的全面抗战的思想:“实现全面的抗战,全民族的抗战。”
吕骥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在华北地区发动组织救亡歌咏活动,同年10月到达延安。《保卫南京》是他到达延安后不久就谱曲的救亡歌曲之一。
我先后拨打了数个电话。电话中,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史学教授张生、张连红都肯定了我对《保卫南京》歌曲的解读。
我又致电南京理工大学。5年前的暑假,应我的请求,该校曾派出数位同学,与我一起,冒着酷暑,在南京东郊乡下走村串户,抢救性地记录当年战争难民们的口述历史。
听说发现了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时任该校人文学院院长的宫载春教授、校党委宣传部的李翚老师,应我的请求,于2007年8月13日(日本天皇乞降62周年前夕),安排艺术团教练顾建阳老师作指导,召集了暑假留校的艺术团成员。
“……实现全面的抗战,全民族的抗战,这是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寇出中国……”南京理工大学艺文馆排练室内,艺术团的师生运用朗诵、齐唱等艺术手段,让这首共产党人创作的歌曲70年后再次唱响。
当时,再过两天就是8月15日——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出62周年的日子。《保卫南京》那急迫、铿锵的旋律,把我们带回战云密布的峥嵘岁月。
我眼睛有点湿润。
当晚,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带人赶到南京理工大学,录下了这首歌曲,他表示他们将很快展出它。
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这两天,由南京民间抗战博物馆制作的《保卫南京》的合唱视频,又在网络上流传,让我想起这段往事。
遭受过外来侵略的民族,更渴望和平和富强。愿这首历史歌曲永远传唱下去,它能让人居安思危,能强化人们“和平崛起”和“振兴中华”的理念,能激励人们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发努力。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