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5日晌午,福建厦门的天空湛蓝如洗,一大片黑压压的水鸟盘旋在杏林湾上空。鸟儿常来杏林湾“打卡”,把这里当成了“餐厅”。

  记者用镜头报道这一奇观:上千只水鸟颜色黑白分明,体型差异很大。黑色水鸟被许多市民误认为是大雁,实为捕鱼的鸬鹚。水鸟们追逐着捕食,白色水鸟成群结队、以强欺弱,对鸬鹚实行“围殴”。它们常瞅准鸬鹚将鱼儿赶入包围圈后,仗着身强嘴大抢占先机、不劳而获,吃得大快朵颐。它们伸长脖子,不时发出低沉而沙哑的鸣叫,“吃相”很不雅观。湖面上云的倒影被搅得支离破碎,湖湾的宁静被打破。

  成百上千的市民被吸引到杏林湾,人们举着手机拍摄,显得异常兴奋。

  白色水鸟叫什么名字?鸟是怎么飞来厦门的?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市民与观鸟爱好者常议论纷纷、颇感困惑。

  

  每次看到白色大鸟掠过厦门上空,陈志鸿总会想起多年前那个遥远的晌午。陈志鸿是厦门市观鸟协会创始人,网名岩鹭,厦门市环境保护科研所高级工程师。2019年,她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评为全国最美生态环境志愿者。

  2005年3月21日,厦门的早春空气清新,弥漫着三角梅、虞美人淡淡的清香,白云如棉絮般飘浮在蓝天。约8点钟光景,像往常一样,陈志鸿骑车来到厦门市环境监测站。不惑之年的她常爱穿运动服,留齐耳短发,一副茶色金丝眼镜后面,有一双知识女性儒雅充满睿智的眼睛。那天早晨,她来到办公室后,首先轻轻推开铝合金窗,呼吸窗外新鲜空气,然后给花盆里的虞美人浇水。然后,她像往常一样打开电脑,浏览“厦门观鸟论坛”网站。她看到《厦门商报》记者蓝添艺在厦门大学采访途中,偶然拍到一群白色大鸟图片,后面附有多篇鸟友的跟帖,陈志鸿感觉很震惊。

  “岩鹭(陈志鸿网名)啊,你看看呢?厦门大学天空飞过的是什么鸟啊?以前没有啊,今天早晨刚拍到的。”

  “岩鹭啊,这种鸟体型很大噢,就像轰炸机。鸟嘴尖尖的,呈橘黄色,长得就像耕田的犁铧一样。”

  “大家请看这14只大鸟呢,飞起来很笨拙,样子倒显得特别可爱。”

  “这不是卷羽鹈鹕吗?以前厦门可从没发现啊。”陈志鸿脱口而出,电脑键盘还没敲出“卷羽鹈鹕”4个字,她就疑惑了,摇着头自语道,“下结论不能急,要慎重,查下资料再定。”

  陈志鸿扶了一下眼镜,她点击鼠标,将鸟的图片逐张拖拽到电脑桌面。然后,她走到书橱边,找出《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倚着橱柜仔细翻阅起来。

  卷羽鹈鹕体长约160-180厘米,嘴上半段铅灰色,长而粗,上下嘴缘的后半段均为黄色,前端有一个黄色爪状弯钩。卷羽鹈鹕全身呈灰白色,头上的冠羽呈卷曲状,枕部羽毛延长卷曲。夏季腰和尾下覆羽略沾粉红色。下颌上有一个大型皮囊,呈橘黄色或淡黄色与嘴等长且能伸缩。颊部和眼周裸露的皮肤均为乳黄色或肉色。颈部较长,翅膀宽大,尾羽短而宽。腿较短,脚为蓝灰色,四趾之间均有蹼。卷羽鹈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全球易危鸟种,东亚种群不到150只……

  长期致力于鸟类研究,陈志鸿早已养成职业的敏锐与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从体型、颜色、颈长、脚趾、羽冠等方面,她将图片与书中内容仔细比对,确定自己的判断没错。于是,她把图片传到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观鸟论坛上。那天香港观鸟会的鸟类专家余日东凑巧也在上面,没想到一看图片,他立即说:“岩鹭啊,那一定是刚刚飞离香港米埔的鹈鹕。”“您这么肯定,应该不会出错吧?”“不会的,我能确定。”

  此时,因查阅资料忙碌了半天,陈志鸿竟忘记了喝水,突然感觉喉咙有些干燥,说话声音发哑。于是,她顾不上重新烧水,赶紧拎起保温瓶倒了一大杯隔夜的温水,仰起脖子一口气喝下去,顿觉精神倍增。片刻,陈志鸿计上心头。

  “香港观鸟会比厦门起步早,应该先征询一下意见,这样更稳妥……”

  想到此,陈志鸿顾不上休息,忙将“卷羽鹈鹕”图片与资料整理了一下,打了一个大压缩包,上传给香港观鸟会马嘉慧。当上传到第4张图片时,突然,办公室电话骤响。她暂停图片传送,一把抓起电话。

  “是厦门岩鹭吧?今天早晨,从香港后海湾米埔泥滩上飞走了14只卷羽鹈鹕,管理员说向东北飞了,厦门观鸟爱好者有没有看到啊?”香港观鸟会秘书长马嘉慧在电话里着急地问,“就在前几天,米埔还有卷羽鹈鹕的观察及记录呢,今天早晨只剩下一只了。”

  “太好了,今天早晨记者蓝添艺拍到了多张图片,我初步判断是卷羽鹈鹕。”陈志鸿忙说,“姐,我上午啥事没干,正忙着传图片给你呢,不知是不是从你们那里飞走的鹈鹕……”

  “我估计就是的。”

  厦门与香港观鸟会经常实行资源共享,图片传到了香港,印证了是香港飞走的卷羽鹈鹕。挂断电话,紧接着,在网络论坛上,两位鸟类同行就此话题越说越兴奋,谈论了很久,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餐时间。

  谈话间,陈志鸿脑海突发奇思妙想,那会是什么呢?

  

  下午上班后,陈志鸿没有离开办公室半步,她转动手里的绿色铅笔,对着电脑凝神聚气,满脑子尽是鹈鹕出走与飞翔的图片。她的思绪是一片吉祥的彩云,是中国沿海城市上空的一阵风,更像一只由南向北自由飞翔的青鸟,在中国沿海城市上空飘荡。

  陈志鸿在办公室来回走动,越想越觉得有些不服气。“鸟类同步调查”的设想在她头脑不断闪现,就像卷羽鹈鹕一样在厦门湖湾上空自由盘旋。

  “卷羽鹈鹕是濒危鸟种,由于缺乏监测数据,全世界卷羽鹈鹕数量虽很多,东亚种群的卷羽鹈鹕主要在中国东部沿海迁徙,数量却很少。因我国一直比较缺乏系统数据,系统的水鸟调查相当缺乏。国际鸟盟对于卷羽鹈鹕东亚种群知之甚少,对水鸟的迁徙路径和栖息地多不了解。2004和2005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刚刚组织长江中下游鸟类同步调查,我是参加的。以前,中国鸟类调查常由外国人提供帮助,这次,我们自己能不能联手组织沿海城市鸟类同步调查呢?”陈志鸿越想越激动,“这次我们自己联手沿海城市观鸟志愿者来搞。香港观鸟会具有多年的调查经验,既然极力支持内地的观鸟志愿者开展同步调查,中国沿海水鸟同步调查就请他们具体指导,应该不会反对……”

  陈志鸿文思泉涌,她奋笔疾书,《沿海城市水鸟调查倡议书》一挥而就。写好后,她把倡议书润色了多遍,打算当天晚上在厦门观鸟群先抛出来,征求鸟友们的意见后,进一步补充完善倡议书内容,然后再具体实施。

  当天晚上,她并没有急于回家,而是一直守着电脑修改倡议书。到了晚上7点钟,在观鸟论坛上,陈志鸿郑重提出开展“沿海城市鸟类同步调查”的倡议,犹如一枚小型炸弹,立即炸开了锅。鸟友们一呼百应,像事先商量好一样,建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令陈志鸿很受感动。

  “沿海的调查很重要的是受到潮汐的影响,必须在潮汐合适的时间段去调查,才能在尽可能近的距离观察到鸟类(可以辨识和计数),而且还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辨识和计数,以便在调查的时间段完成所有样点调查。”

  “沿海城市潮汐会同步吗?许多人仅是普通的观鸟爱好者,不会辨识和计数,那怎么办是好啊?”

  “水鸟是一群特别的群体,它们很多是候鸟,不总是待在一个地方,需要全球各地共同合作,才能对种类和数量变化及时把握。最好的情况是首先找到中国沿海城市高潮位水鸟休息区,然后才可以有更长时间来计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效保护。”

  “所有参加的鸟类调查员掌握如何准确、快速的计数,毕竟同时在半个小时内统计20-30种水鸟的数量是需要经验和技巧。厦门观鸟会能否组织一场沿海城市鸟友简单培训啊?”

  “您既然代表厦门发出鸟类调查倡议,想必沿海城市鸟友们响应应该没问题。”

  “这是厦门序曲,是美好的开端,是一曲弹唱,更是水鸟们的幸运……”

  得到国际鸟盟和香港观鸟会的大力支持,陈志鸿颇感欣慰。对于鸟友们的疑惑,因心中早有预想与答案,她逐项予以解释,使各种疑虑烟消云散。

  陈志鸿的倡议书既是一封水鸟调查宣言书,更是在平静湖湾投下的一枚石子,像在中国沿海城市登陆的一场飓风,像从南到北沿海岸线撇出的巨大“水漂”。2005年6月下旬,丹东、北京、大连、青岛、连云港、上海、汕头、深圳、天津、厦门、福州、海南12座沿海城市的观鸟志愿者被组织起来,他们相约走进香港观鸟会,一场高规格的鸟调培训拉开了序幕,两地真正实行了融合。

  2005年9月18日,从最北的鸭绿江到最南的海南,中国各地沿海城市共同发起水鸟同步调查,首次沿海水鸟同步调查拉开序幕。从此,每月开展一次同步调查,活动坚持了将近20年。

  

  2006年3月19日,沿海水鸟调查时,陈志鸿在厦门附近的南安竟然发现了3只勺嘴鹬,它与卷羽鹈鹕一样,都是濒危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2015年1-3月,40多只“卷羽鹈鹕”出现在罗源湾水域,福建省观鸟协会的观鸟爱好者多次前往罗源湾水域,近距离拍摄、观察。

  2017年,在福建记录64只卷羽鹈鹕。这也是14年来观鸟爱好者记录到“卷羽鹈鹕”在福建越冬数量最多的一次。

  2018年12月7日下午,陈志鸿听到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江苏苏州鸟友邓郁竟然在铁黄沙湿地记录到51只卷羽鹈鹕从天而降。巧合的是,2015年的同一天,卷羽鹈鹕出现在苏州澄湖,距离铁黄沙仅1个多小时车程。

  清晨,陈志鸿带领一帮厦门观鸟者来到天竺山森林公园,拍下四季花谷里鸟儿们忙碌的“靓照”,引发无数市民前往“打卡”。

  樱花树上,头顶“金属帽子”的叉尾太阳鸟,在花朵之间跳来跳去,吸食着花蕊中的花蜜;草地上,灰鹡鸰晃动着胖胖的身体,在寻找食物;树林里,一只白喉红臀鹎在观望着周围的环境,在它的头顶上空,蛇雕盘旋着寻找猎物……

  “在一天时间内,厦门市能拍到130多个野生鸟类记录。这些被记录下的鸟类,正是厦门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比较高的最好说明。”陈志鸿说,“厦门与中国其他城市比较,尽管城市面积小,但鸟类多样性却处于领先水平。”

  有随行记者问陈志鸿:“我当年拍到卷羽鹈鹕从香港飞到厦门,对我仅是意外,这事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对我个人算是惊鸿一瞥,这事启发了我的鸟调倡议吧。”陈志鸿想了想,拢了一下秀美的头发,对着镜头说:“当年正是由于卷羽鹈鹕飞到厦门的意外之旅,拉响了一段优美的厦门序曲,从而吹响全国鸟调集结号,拉开沿海城市鸟调的序幕,生态文明最壮丽的诗篇从厦门开始谱写!”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