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菜园里嫩绿的葵菜,叶上的晨露,等太阳出来就会蒸发消失。和煦的春光遍施恩泽,万物都焕发出生命之光。却常怕肃杀的秋天来临,便会枝叶枯黄花朵凋残。无数江河滚滚向东奔流入海,哪有掉头回流的时候?你在少壮之年不及时努力,年迈后只能空自伤悲!这首《长歌行》是一首汉代古歌,被选在《乐府诗集》的《相和歌辞》中,千百年来,每个人读后都会心生感慨。

  这首诗继承了诗经“兴”的手法,写情感写道理,先从咏物开始,而所咏的物象,正是要表达情感的象征,一气写下,贯通如水。诗句又是典型的乐府气质,直抒胸臆,自然流畅,境界开阔,寄感遥深,起于所当起,止于所当止。明明用了多重喻体来比拟一个道理,却像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像璞玉浑金,毫无斧凿之痕。

  诗中的葵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向日葵,而是古人常食用的葵菜。向日葵原产美洲,大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才传入中国。《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亨葵及菽。”南宋罗愿在《尔雅翼》中对葵的注解说:“葵为百菜之主,味尤甘滑。”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葵菜古人种为常食,今之种者颇鲜。有紫茎、白茎二种,以白茎为胜。”因为葵菜早已退出了主流蔬菜圈儿,所以很多人对它也感到陌生了。

  时间,是万物面临的终极问题。许多宗教都追求永生,许多人想要修炼成仙,无非就是想要摆脱时间的限制,与天地一样永恒。可是,天地能永恒吗?连太阳都会衰亡,遑论靠他提供能量而生存的人类世界?

  2500多年前,孔子站在一条河边,看着不停东流的河水,慨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600多年前,桓温在北伐时路过金城,看到自己早年栽种的柳树已经长到了十围,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手抚枝条,泫然落泪。

  100年前,恒河边的泰戈尔也说:“时间是无私的,也是无情的,它不为快乐的人、任务繁重的人有所延长,也不为痛苦的人、焦急的等待的人有所缩短。”

  古人感叹时间的无情,留下了许多成语来形容:白驹过隙、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一挥、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许多人会在抖音中使用“慢慢变老”“回到小时候”等面部生成特效,看到自己容颜在时光中渐变的情景,也不免产生年华易逝的感慨。有的人整容,有的使用美颜相机,可是谁又能阻止青春流逝的脚步?

  既然生命是有限的,时光是留不住的,我们该怎样度过这一生?

  有的人说,应该及时行乐,让时光里充满了鲜花美酒,也不枉来这世上一遭。1200多年前,一个春天的夜晚,李白和家族兄弟在开满桃花李花的园子里喝酒吟诗,他就写道:“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天地是万物的旅舍,时光是百代的过客。浮脆的人生如一场梦,能有多少快乐的日子?古人手持蜡烛在夜里游赏,是有道理的啊!他还曾在纵饮中高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和李白同时代的岑参,看到另一种葵类植物蜀葵,花朵沿着直竖的茎秆,开败一朵,又开一朵,想到人生易老,就写了一首《蜀葵花歌》(或作刘慎虚诗《茙葵花歌》):“昨日一花开,今日一花开。今日花正好,昨日花已老。始知人老不如花,可惜落花君莫扫。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

  盛唐时代,流行这种恣意纵酒,及时行乐的风气。连看上去一贯“艰难苦恨”的杜甫,也曾在《曲江二首》其一中写道:“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花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可是,这些都是一时豪兴的意气之语,他们又哪里会反对先贤们“即使努力”的勉励?明代郑之珍就记录过和李白相关的《磨杵成针》故事:“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杜甫更是一个勤苦的人,否则也成不了“诗圣”。他56岁时,还曾有诗句道:“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历代贤者劝人珍惜时间的诗句不胜枚举,都可以看作这首《长歌行》思想主旨的传承延伸。东晋陶渊明《杂诗》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代颜真卿《劝学》诗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南宋朱熹《偶成》诗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时间留给人的长度有限,我们谁也无法突破这个亘古的局限,这是宇宙法则,是生命的基本属性。但是,怎样在有限的时间中,让自己绽放出最美的光华,让生命得到升华,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这就需要遵从诗中指示的两个字“努力”。努力就是“自强不息”,就是天地间的“乾道”,就是向着永恒奔赴的生命姿态。否则,我们和自荣自枯的草木又有什么不同?

  《长歌行》给出的劝勉,就像一声浑厚悠远的钟鸣,它警醒我们,把握住现在,赶紧努力吧!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