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来一幅画,是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

  这是一幅彩色浮世绘版画,在当时是大量印刷的装饰画作,作为房间的装饰,供人们购买。然而当年印制的画作,大多毁于天灾人祸,如今已“一画难求”。画中巍峨的富士山,汹涌的海浪,颠簸的小船,在动与静的对比中给我以极大的震撼与视觉反差,不平衡的美感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与展现。

  但最近当我再次找到这幅我看了无数遍的画时,我没有和以前一样,被它强烈的对比与生机折服,而是想到了真正的海。我曾经去过很多地方,见过许多不同的海。我曾在青岛远望黄海,在秦皇岛触摸渤海,也曾在上海感受东海,在新加坡体会马六甲的海。这些海名字不同、海岸边的风土人情也不同。但它们本质上是一样的,从海岸边望过去,都是平静的蓝色平面。大海与天空在地平线交汇,时不时卷起一道或者几道浪,打在沙滩或者礁石上,破碎、再重新落回蓝色的平面中,和更多水融为一体。

  不对啊,大海不应该是波涛澎湃的吗?不应该是浪鸣如雷的吗?为什么我看到的大海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湖泊一样,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但那样的大海并不是不存在,只是我没见过罢了。也许大海的深处,无人的荒滩、偏僻的小岛,的确能够看到我印象中的大海,而我们能到达的地方大多是经过检验的“安全区”,是能够与海洋近距离接触,但无法见到“真正”大海的地方。

  每个人所看到的、听到的世界,都是站在自己所在的地方能够看到、听到的。每个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却是在自身眼界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人所看到、听到的部分,这些构成了我们心中的世界。如果有一天,随着我们的不断成熟、眼界不断开阔,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世界,不要怕,所有人都有同样的感觉。

  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了对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从小小的床,到自己家和门前的院子,再到家乡的城镇、上学工作的城市……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与认识在加深,原来拥有的“表面认识”需要被不断修改,最终构成的才是真实的画面。

  我再次看向《神奈川冲浪里》,这一次我看到的不仅仅是画面本身,更多的是画面所体现的精神和它所具有的超前性。这幅画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因为它已经不仅仅是一幅画,而是我所认识的世界的一部分。

  我乘着那一叶小舟,在浪里起舞,向着远方去发现新的世界。

  责任编辑:曹竞 毕若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