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年,曾有一则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国人围观点赞,短短几小时内点击量就突破了十多万。那是在美国盐湖城,某教育机构的教师带领200多位美国人齐诵一首唐诗,就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些老外背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不由让我们感叹,唐诗的魅力真大啊!
这首诗不仅收在我们的小学课本中,日本人也把它收入了高中教科书。我国的国家领导人在出访各国时,也曾多次引用这首诗,在阐释它的深意时说,它不仅“鼓励人们要有宽阔的视野、高远的志向,不断向上,追求更高的目标”,发展国与国的关系时,“也要站得高,看得远。”
许多人都有登高放眼的亲身体验,越是站在高处,视野就越开阔,心胸好像也随之打开了。我曾在西藏安多的羌塘草原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雪峰,7月的夏日,周围山上积雪都融化了,它的顶上还是白雪皑皑。在山顶,我甚至看见了老鹰的巢穴,几片羽毛留在石窝里。放眼四野,天幕像一个巨大的蓝色琉璃罩扣在绿色的大地上。空气稀薄,高原的云层显得很低,在天边一团、一团,一层、一层铺开,层次分明,直到视野的尽头。灰黄色的山峦起起伏伏,绵亘在绿草苍苍的草原上,黑色的牦牛点缀其间,点点如蚁。几十公里外的措那湖,这时成了摆在眼界里蓝蓝的一泓,翡翠一样闪耀着荧荧的绿光。湖面在眼界里延展,在地面的时候,是看不见它的。许多年后,我依然清晰记得那壮观的场景。站在平地上,和登上山巅的视角是如此不同,想要欣赏更广阔博大的美景,还是需要奋力攀登的。
王之涣登的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在山西省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西南的黄河岸边高阜上,因当时有鹳雀栖居其上得名。王之涣是山西绛州人,离蒲州不算太远。他登上高楼,只见落日在远处的群山间渐渐西沉,黄河滚滚南来,又在远方转折东去流向大海。真是天高地阔,万里都在眼前。他能看见黄河流向大海吗?肯定是不能的,但他知道那是黄河奔去的归宿,河流在视野的尽头消逝,但仍在看不见的远方延展。怎样才能看到它流入大海呢?王之涣接着说,那就要登得再高一些了。
理论上讲,人的眼睛能够看到无限远的东西,比如离我们40万公里的月亮,甚至离我们亿万光年的星辰。即便王之涣再上一层楼也看不到大海,但只要他登得够高,就一定能看到的,杨利伟、刘洋等人不就看到过吗?唐代诗人李贺曾梦到自己飞到天宇俯瞰大地的情景,他写道:“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华夏九州宛如九点烟尘浮动,一汪清浅的海水像是从杯中倾泻出来的一样。杨利伟、刘洋看到的,也就是这样的。
孟子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人的站位越高,眼中能容纳的天地就越广阔。王之涣登楼远眺,万里山河都到眼底,哲思也随之涌上心头,他吟出这首诗时,把眼前的情景很自然地转化成人生感悟。
这首诗是有著作权争议的,在当时就有人称作者是朱斌或朱佐日。后来的人们,从楼上漫漶不清的原诗笔迹中辨认,把作者写成了不同的版本,有王之涣、王之美、王文奂、王之奠、王文涣等。综合来看,王之涣的呼声最高,也是被多数人认可的作者。
除了留在鹳雀楼上的墨迹证明了这首诗的著作权,我们为什么更愿意相信王之涣才是作者呢?恐怕还与王之涣的另一首诗有关。就是我们在小学课本中也学过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也写到了黄河,只是一个是从下而上看,一个是从上而下看,却一样地神思飞跃,气象开阔,仿佛作者具有云端视角一样,有纳万里于咫尺的胸襟。大家会想,从风格和气度上,《登鹳雀楼》也该是王之涣写的。后来到人们还编了“旗亭画壁”的雅事,说王之涣、高适、王昌龄在酒楼打赌,看歌女演唱谁的诗作多来赌输赢,最后因为最美的歌女演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而使他拔得头筹。清代学者管世铭在《读雪山房唐诗序例》中写道:“摩诘(王维)、少伯(王昌龄)、太白(李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胜收。王之涣独以‘黄河远上’一篇当之,彼不厌其多,此不愧其少,可谓拔戟自成一队。”又说:“王之涣‘黄河远上’之外,五言如《送别》及《鹳雀楼》二篇,亦当入旗亭之画。”
王之涣一生官职低微,留下的诗只有区区6首,史书上也鲜有他的事迹记载,但如今他的大名几乎妇孺皆知。金元光元年(1222),鹳雀楼遭大火焚毁。1997年12月,当地政府斥资重建。2002年10月1日,新修的鹳雀楼对游客开放。这让我们想起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因为王勃的千古雄文《滕王阁序》,虽然屡次倒塌或遭焚毁,却屡次都要重建,竟然重修了29次。一首诗不仅成就一个名胜,更因深入人心而被各国人民吟诵和喜爱。如果不是王之涣的这首诗,鹳雀楼不会重新屹立在黄河边。登上纵览千年历史的高处,我们就会看到,精神的高标夺目耸立,浮云是遮蔽不住的。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