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佳作
换我想你了,外婆(小说)
闽江学院学生 蔡雯萱(22岁)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5年05月20日 01版)
外婆祭日那天,我和大姨的女儿小林一起坐在院子一角晒太阳——人就是这样,不管你几岁,只要父母还在场,就只有“大人说话,小孩子一边玩儿去吧”的份儿。表弟和大舅二舅在里头忙忙活活的,小林把瓜子壳丢在地上,说,哥,其实外婆以前跟你最亲近——她老给你塞零花钱吧,过年的时候你不回来我们都没得红豆沙吃。
我的脑子“扑腾”了半天,很想能有点什么事来证明我和外婆的确十分亲近——很可惜没有,关于她的记忆好像只有那场初冬的葬礼。
那会儿我在上海参加播音专业的艺考集训,老师拿着电话从后门走进来,不轻不重地按了一下我的肩膀。我站在走廊里控制着自己不住发抖的身体,不断说着“好”,甚至没有来得及回宿舍拿一件御寒的衣服,就开始了我的千里奔丧之路。刚去集训的时候我走过一次反方向的,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憧憬——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家和上海之间的距离那么遥远,远得他们只来得及通知我回去磕头。
到家时已是凌晨,到外婆家院门口得要经过一条巷子。斑斑驳驳的黄泥从巷子两边的墙面上掉下来,挂在我的风衣外摆上——那件在上海被同学夸过许多次、没有什么御寒功效的衣服被粗糙的墙面挂出几个小洞。这条巷子两头透风,就像我的脊柱——初冬的风穿过这条巷子,就像一场雨从我脊柱的这头浇到那头,痛得彻骨。
我爸拎着我的包沉默地打开门,院子里站着、坐着许多披麻戴孝的人,面容在黑夜里有些模糊。他们看着我,瑟瑟低语着。应该是在说,可算赶回来了,虽然外孙回来也就是磕个头。
遗照和棺木摆在正屋。外婆是个很活泼的小老太太,我一下就看出遗照是我拍的——她笑得很灿烂。我妈跪在那个被油刷得透亮的棺木前面,撑着一双红肿的眼烧纸。我上去跪在她边上,她拽住我的手腕,在我跳动的脉搏上轻轻地摩挲了几下。“来,看看外婆。”我探身往棺木里看了一眼,母亲给她穿上了她最喜欢的那件袄子——我甚至能记得这件袄子上的味道,沾着一点红豆沙的甜,还有一点阳光的味道。儿时外婆常穿着这件袄子抱我,或者给我煮一碗甜甜的红豆沙。而后我低下了头,母亲把我揽进怀里。有什么温热的东西顺着我的脖颈滚进脊柱深处。
妈妈,是不是雪落了。
葬礼上总有一个万分理智的人,你从他的面目中见不到悲伤。他走过来拍拍我妈的肩,妈妈会意,拉着我站起来。
第一站是殡仪馆,队伍已在院子里按顺序排好。表弟抱着照片往人前一站,唢呐声便响起来——夹着鸡啼,像要刺破夜空。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叮叮当当地把棺木钉起来。我撑着眼望着前面,不知道过了多久——应该很久,久到表弟烦躁地跺了跺脚,怀里的“外婆”也跟着颤了一下。前面人示意了舅舅一下,舅舅和表弟先跪下了;我本也想一起,妈妈拉住我,哑哑地说了句“等一下”。等舅舅们站起来,司仪喊了一声女儿外孙什么的,我妈就跪下了,我也跟着跪下。
磕头,磕头,再磕头。
我的前额落在粗糙的水泥地上,起来时沾了点薄灰,这就是再见了。
棺木送上车,舅舅一家坐在那辆车上,我爸开着车带我们跟在后面。我们要顺着嶙峋的夜路开到更郊外的地方。初冬天亮得晚,我难得见到这种透着点暗色的蓝,那是用语言很难形容的感觉——我忽然就明白为什么蓝色用来形容忧郁。车灯破开荡着薄雾的前路,像扫清去往下一辈子的障碍,也像一块泡腾片丢进凉水里那样,酸涩得发胀。
等到沉沉往事都变成一捧土,外头又淅淅沥沥落起雨了。那么长的一段人生,最后也只变成一个小瓷坛子。
我们又坐上车,母亲说外婆在好多年前外公走了的时候就和风水师一起给自己选了地方,离外公的不远,面朝着一条河。
我看着他们将那个小坛子放进墓里,然后把外婆的手机、手镯、耳环什么的一一摆进去。我妈戳了戳我,说,来,这个你自己放进去。
是我小时候的照片。我把它摆在外婆的手机边上,我记得我到外地上学之后隔很久才能回家一次,外婆就捏着这张照片和我打电话。她说,哎呀,以前才这么大点,现在都这么帅了。什么时候来呀,外婆想你了……
外婆,你到了那头,也给我打电话吧,梦里的那种。
这下换我想你了,外婆。
片刻之后,人群缓缓朝坟坑移动。大舅和二舅手中提着不同的袋子,按照老家习俗,要向坟坑洒酒驱虫,抛洒中药材及五谷杂粮。我和爸妈静静地站在一旁看。我突然想到,刚刚磕头的时候,孙子先跪下,外孙才能跪下。其实我很想去捧那张照片——我是外婆带大的,但表弟是在城里长大的,我总觉得我要比表弟跟外婆更亲一些。但他是儿子的儿子,我是女儿的儿子。表弟拎着一袋红豆撒,他来来回回地走,古人说红豆最相思,能不能让我也撒一把,我试探着要伸出手去,我妈看了我一眼,拍了一下我的手背,“不可以的,外姓人不能做”。
“哥,给奶奶撒点红豆。”表弟看着我妈,掏出一小把红豆塞到我手里,嘴里嘟囔着,“什么内孙外孙,不都是孙。”我看着那把红豆,它们从我的掌间“噼里啪啦”掉下来,落在瓷罐子上,听起来很热闹——人啊,在一片热闹里来,在一片热闹里去。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外婆祭日那天,我和大姨的女儿小林一起坐在院子一角晒太阳——人就是这样,不管你几岁,只要父母还在场,就只有“大人说话,小孩子一边玩儿去吧”的份儿。表弟和大舅二舅在里头忙忙活活的,小林把瓜子壳丢在地上,说,哥,其实外婆以前跟你最亲近——她老给你塞零花钱吧,过年的时候你不回来我们都没得红豆沙吃。
我的脑子“扑腾”了半天,很想能有点什么事来证明我和外婆的确十分亲近——很可惜没有,关于她的记忆好像只有那场初冬的葬礼。
那会儿我在上海参加播音专业的艺考集训,老师拿着电话从后门走进来,不轻不重地按了一下我的肩膀。我站在走廊里控制着自己不住发抖的身体,不断说着“好”,甚至没有来得及回宿舍拿一件御寒的衣服,就开始了我的千里奔丧之路。刚去集训的时候我走过一次反方向的,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憧憬——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家和上海之间的距离那么遥远,远得他们只来得及通知我回去磕头。
到家时已是凌晨,到外婆家院门口得要经过一条巷子。斑斑驳驳的黄泥从巷子两边的墙面上掉下来,挂在我的风衣外摆上——那件在上海被同学夸过许多次、没有什么御寒功效的衣服被粗糙的墙面挂出几个小洞。这条巷子两头透风,就像我的脊柱——初冬的风穿过这条巷子,就像一场雨从我脊柱的这头浇到那头,痛得彻骨。
我爸拎着我的包沉默地打开门,院子里站着、坐着许多披麻戴孝的人,面容在黑夜里有些模糊。他们看着我,瑟瑟低语着。应该是在说,可算赶回来了,虽然外孙回来也就是磕个头。
遗照和棺木摆在正屋。外婆是个很活泼的小老太太,我一下就看出遗照是我拍的——她笑得很灿烂。我妈跪在那个被油刷得透亮的棺木前面,撑着一双红肿的眼烧纸。我上去跪在她边上,她拽住我的手腕,在我跳动的脉搏上轻轻地摩挲了几下。“来,看看外婆。”我探身往棺木里看了一眼,母亲给她穿上了她最喜欢的那件袄子——我甚至能记得这件袄子上的味道,沾着一点红豆沙的甜,还有一点阳光的味道。儿时外婆常穿着这件袄子抱我,或者给我煮一碗甜甜的红豆沙。而后我低下了头,母亲把我揽进怀里。有什么温热的东西顺着我的脖颈滚进脊柱深处。
妈妈,是不是雪落了。
葬礼上总有一个万分理智的人,你从他的面目中见不到悲伤。他走过来拍拍我妈的肩,妈妈会意,拉着我站起来。
第一站是殡仪馆,队伍已在院子里按顺序排好。表弟抱着照片往人前一站,唢呐声便响起来——夹着鸡啼,像要刺破夜空。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叮叮当当地把棺木钉起来。我撑着眼望着前面,不知道过了多久——应该很久,久到表弟烦躁地跺了跺脚,怀里的“外婆”也跟着颤了一下。前面人示意了舅舅一下,舅舅和表弟先跪下了;我本也想一起,妈妈拉住我,哑哑地说了句“等一下”。等舅舅们站起来,司仪喊了一声女儿外孙什么的,我妈就跪下了,我也跟着跪下。
磕头,磕头,再磕头。
我的前额落在粗糙的水泥地上,起来时沾了点薄灰,这就是再见了。
棺木送上车,舅舅一家坐在那辆车上,我爸开着车带我们跟在后面。我们要顺着嶙峋的夜路开到更郊外的地方。初冬天亮得晚,我难得见到这种透着点暗色的蓝,那是用语言很难形容的感觉——我忽然就明白为什么蓝色用来形容忧郁。车灯破开荡着薄雾的前路,像扫清去往下一辈子的障碍,也像一块泡腾片丢进凉水里那样,酸涩得发胀。
等到沉沉往事都变成一捧土,外头又淅淅沥沥落起雨了。那么长的一段人生,最后也只变成一个小瓷坛子。
我们又坐上车,母亲说外婆在好多年前外公走了的时候就和风水师一起给自己选了地方,离外公的不远,面朝着一条河。
我看着他们将那个小坛子放进墓里,然后把外婆的手机、手镯、耳环什么的一一摆进去。我妈戳了戳我,说,来,这个你自己放进去。
是我小时候的照片。我把它摆在外婆的手机边上,我记得我到外地上学之后隔很久才能回家一次,外婆就捏着这张照片和我打电话。她说,哎呀,以前才这么大点,现在都这么帅了。什么时候来呀,外婆想你了……
外婆,你到了那头,也给我打电话吧,梦里的那种。
这下换我想你了,外婆。
片刻之后,人群缓缓朝坟坑移动。大舅和二舅手中提着不同的袋子,按照老家习俗,要向坟坑洒酒驱虫,抛洒中药材及五谷杂粮。我和爸妈静静地站在一旁看。我突然想到,刚刚磕头的时候,孙子先跪下,外孙才能跪下。其实我很想去捧那张照片——我是外婆带大的,但表弟是在城里长大的,我总觉得我要比表弟跟外婆更亲一些。但他是儿子的儿子,我是女儿的儿子。表弟拎着一袋红豆撒,他来来回回地走,古人说红豆最相思,能不能让我也撒一把,我试探着要伸出手去,我妈看了我一眼,拍了一下我的手背,“不可以的,外姓人不能做”。
“哥,给奶奶撒点红豆。”表弟看着我妈,掏出一小把红豆塞到我手里,嘴里嘟囔着,“什么内孙外孙,不都是孙。”我看着那把红豆,它们从我的掌间“噼里啪啦”掉下来,落在瓷罐子上,听起来很热闹——人啊,在一片热闹里来,在一片热闹里去。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