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运平的诗,会想见一位温婉女子漫步在人生的蹊径上。在嘈杂喧闹的年代,她一直在走,走在自然与生命的天空下,走过四季的盛衰荣枯,走过人世的爱情亲情,时而激情奔涌,时而静水流深。“一株柳立在清清的涧河边,几日风急,柳枝吐出新新的绿,它最美的时刻,我正隔岸凝望。”在她的两本诗集《遇见辽阔》《曲水流年》中,我们随着她的步履,或行或止,一同凝望自然人生“最美的时刻”。

  这些纯粹清澈、清新隽永的诗,已经没有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弥漫在诗歌里的那些绝望、愤怒和扭曲,那些梦呓、混乱和喧嚣。“活着,也接受衰老与死亡;快乐,也接受疾病与困苦;相聚,也接受离别与思念;接受人间暖意,也接受偶有的寒凉与纷争。”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躁动迷乱之后,在王运平这里,诗歌终于安静下来,开始与自然、社会、他人乃至自我达成和解。

  把自己放在最初的地方

  一切都变得可以原谅

  包括此刻的一无所有

  余生

  我愿意低头行走

  并且愿意一无所有

  (《一无所有》)

  这种和解的降临有其历史必然性。国运的昌盛,物质的富足,让新的一代远离了前辈所经历的贫穷与苦难,迎来了更加宽松平和的成长环境,所以诗人“感恩我生活的国度,感恩这个伟大的国度给予的和平年代,让我历经世事而心却不曾过于磋磨”,感恩“浮生半日醉与山水是大自然的馈赠;繁忙的生活中匆忙一瞥,绿色满目亦是大自然的恩赏”。

  苏轼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只有和解方能安静,只有安静方能敞开胸襟,让日月星辰、风花雨雪穿行无碍,从而体悟自然人生隐秘的律动。因为心如止水,所以诗人的目光得以超越形色,直击本源,让情感的细微波动接通绵邈时空,孤光自照,月映万川。

  我路过一条大河的时候

  天色已晚

  大河之上

  是今夜星空

  星空之下

  除了大河和我

  还有辽阔的原野和硕大的夜

  在这一切里

  我的悲欢是微尘

  我的心事如清风

  来的来着

  去的去着

  人间在永恒的来去里

  我在大河的一瞬里

  (《遇见辽阔》)

  “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李贺)当诗人一朝顿悟“悲欢是微尘,心事如清风”,她的心胸立刻就开朗了,她的境界立刻就广阔了。她知道“冬天的雨下在石头上,飘过山梁仍旧是冬天的雨”;她清楚“风继续起于青萍之末,雨依然会从天上来,四季依然更迭,山川草木俱在,蔚蓝的天空上,白云日日聚散”,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虽然所有的一切终究会风吹云散,但“生活的美好就是生活的美好,世事的纷繁与艰辛永远无法掩埋这些美好”。怀抱这样的信念,她在纷扰的尘世间沉静下来,坦然行走在壮美的天地之间,义无反顾地“爱上这山、这水、这草、这树、这晨时与黄昏”。

  当诗人不再为尘世的纷扰困惑纠结,就能看见春风浩荡,陌上花开,体会人间美好,岁月安详,在生活的点滴里发现诗意,在日常的不经意间触动灵感。在雨后的村庄,听“蛙声”“蝉音”“孩子嬉笑打闹”,领悟“村野空旷,他们比庄稼长得更从容”;在雪夜,“泡上一杯茶,叶片在杯中一点点打开,像我陈年的心事,在雪夜一点点苏醒”;于“一杯茶、半页书”中,端详“一地阳光如注”,在“一缕风、三棵树”间,体会“一念欢喜如故”。因为“按部就班也挺好,柴米油盐本身,已是华章”,“平常的日子,攒着攒着,就长出了根”。正是心若菩提,步步生莲,如饮甘泉,冷暖自知。

  含蓄蕴藉、回甘绵长是王运平诗歌的显著特点。不过,在她的诗里,这与其说是一种写作方式,毋宁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含蓄,更类似于辛弃疾的“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受尽磨难依然热爱生活的勇毅顽强,是把累累伤痕埋藏心底的不露声色。

  我的一生少有绚烂

  但心的青色未尽

  阳光很好的时候

  我会剥落些心头的白霜

  新又生出向往

  山间风起

  我想成为谷里的那抹绿

  风舞动我

  我舞动自己

  心如草木花开有期

  (《等一个自己》)

  正因为有如此定力,所以“那夜的月光微凉,我在路口等你到天明,爱哭的我没有哄好自己,关于那些,这些年我只字未提”(《只字未提》)。真正的含蓄来自对苦难的消解和净化,来自“心的疆域一点点宽广”,既容得下欢乐,也容得下痛苦,所以此时的“只字未提”胜过千言万语。

  正因为参透盈虚,了悟生死,所以得之不忧,失之不惧,笔触所及只是生命的常态,“世事淡淡如兰,心绪渺渺如逝”,“阳光照在大地上,万物各自清明”,“时光总是在锻造,一切经过时光的物事,即便是破旧了,也光彩熠熠。”

  我成了现在的样子

  没有一点刻意

  时光推着我

  河岸推着流水

  菊开了

  九月被点燃

  不远不近的人

  会在哪里转弯

  新月在天

  照着流年

  (《小风》)

  好一个“新月在天,照着流年”!镜水花月,透彻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谢冕先生在为《遇见辽阔》所作的序里写道:“她的长处是不惊不乍,临艰险如步平川。眼见,心想,用最简单的文字,甚至是一言半语,表达波澜起伏的心绪万般。”这样一种“波澜起伏”的“万般心绪”,比青春深沉,比中年清丽,美得安静、内敛,“有的是平常、纯粹、风轻云淡、自然而然让人不由自主地沉浸在从前诗词曲赋的意境之中”(曹文轩)。

  王运平的诗之所以清新隽永,意味深长,不仅因为她“善于发现生活中不易觉察的微妙诗意”,更因为她对生活锲而不舍的淬炼、提纯,从而让琐碎的日常生活涅槃成诗。那些看上去随性写来、风轻云淡的句子,其实都经过了反复的斟酌。她自述,“微尘小事、平凡日常体小但繁密,真正从容应对下来并非易事”,需要“自我的丈量、开解、玩味、批判,甚至自我的揣度都不可避免地产生艰难感与痛楚”,因此“写的过程是对某种物事情愫涅槃的过程”。唯有经历这般艰难的妊娠,方能诞下美丽的宁馨儿,当诗歌呱呱坠地,幸福与暖意才会从心底涌出。

  杏花已落

  桃花初开

  枯黄的败草下

  新绿已隐约可见

  这是人间初春时

  一切都好啊

  麦苗在野

  我在三月人间

  (《冬日之后》)

  惊蛰已至,春风骀荡,陌上花开,让我们打开诗集,和诗人一道,信步从容,于花红柳绿间,凝望人世风景,净化内心尘垢,亦可缓缓归矣。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