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梦长(散文)
山西大学学生 林莹(21岁)
来源:青年作家报
(2025年05月20日 08版)
印象中,儿时的夏天总是特别漫长,如目之所及纯粹而单调的绿,找不到边缘,走不到尽头。
头顶的吊扇终日都在“吱呀吱呀”地叫,向人们证明它的重要性。可惜那点凉风还没触到皮肤,就被热浪拥住,难分难舍。
在温度攀升前,我紧赶慢赶,终于合上作业本,一边从木饭桌上将其小心揭开,一边听它“呲啦呲啦”地响着,在桌面留下大大小小的白色纸印,带点墨色痕迹。可惜各式的印迹都无法吸引我调动半分想象力,因为五感已不在原地,要忙着去闻花香、听叶响、看莺飞了。
太阳渐升,蝉鸣开始不由分说地充当着世界的背景音,直到耳朵习惯,夏天才算真正进入人们的身体。
走出屋外,有时可以听见喷农药的飞机飞过的声音,或者几声闷雷。仰头往蓝天望——几朵白云舒卷,悠悠聚拢,又缓缓散开。给本就热的天盖这样厚实的棉花,又怎能怪它闷哼几声呢?
我把靠后山的门和窗都打开来,用瓷砖块和窗钩抵住,好让带着树叶气味的穿堂风能吹进来。在这往复循环中,热气无可遁逃。屋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得以冲刷、洗净了。我们终于能松口气。
天热如此,不能下地干活。祖母躺在床上,睡熟了,发出轻微的鼾声。我静静待在她身旁,不时望望窗外胡乱啄地的鸡,或者翻翻课外书。这种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和亲近的人处在同一空间里,一同感受具体的季节的感觉,也足以让我觉得满足,感到幸福,所以面对这难捱的日子,我仍带着好脸色。
祖父瞧了瞧天色,准备上街,去灌煤气,顺带买白酒,或者是到邻居家打麻将。我见他取了车钥匙,心思开始活跃起来,自以为不动声色,目送他远去,其实那点兴奋早写在脸上。直到听不见发动机轰鸣声,我才踮起脚尖,插上插头,把还散着余热的电视机打开,胡乱调个动画片或电视剧,降低音量,转眼,凉爽的地板贴上两“片”孩子——我和弟弟。
得益于柔韧性与奇思妙想,孩子们总喜欢将自己摆成奇形怪状,我们也不例外,经常无意识地把脚跟往电视柜上靠。这时,瓷砖是船,木板成了桅杆。风拂过双腿筑起的帆,令我生出一种环游世界的畅快。
但即使“远航”,也不能忘记翻谷的任务。我拾了草帽,取了木耙,皱着眉头跃入金黄的谷海,手动给平静的水面增添些浪花。阳光炙烤着地面,隔着拖鞋也能感到其威力。恍惚间好似有稻谷爆裂,发出细密的“哔啵”声,犹如尖叫。才巡航到这片海域的三分之一,脊背已然发烫。我直起身子,望见游过之处留下的整齐轨迹,水纹般延展,累了,抬起头,与同在翻谷的邻居四目相对,交换一个皱巴巴、红彤彤、汗津津的笑容,又继续下自己的雨了。
等到阳光斜斜走至客厅前端的瓷砖,扑向撕了大半的挂历和坑坑洼洼的墙腰,就要躺到木沙发的扶手上时,祖父即随着摩托车的鸣笛声抵达院子。他带着塑料袋的清响,未等招呼,弟弟已疾驰而来,要开始分雪糕。其认真程度不亚于做算术题,不过这会儿,正确的、令人满意的答案,所有人都由他来定。
祖父一边笑话他,一边走进楼梯间,拿出硬纸板,立在凳头。阳光成了瀑布,从纸板上滑落,在纸板下堆积。随着日头渐渐西下,瀑布渐渐干涸,从此出发,退回它的源头。
未盖盖子的水缸和几个不锈钢桶里的水被晒得温热,可以直接用来洗澡。液态的阳光继续流淌,在皮肤和布料上,又成了一帘帘瀑布。
立在墙边的柴,水分全蒸发了。我挑出一把,抱回厨房,让固态的阳光在灶里继续熠熠,继续炽热。
走到路口,我遥遥呼一声祖母,让她趁着天仍有余亮,阳光仍有余热,早些回家。我艰难挎着水桶,抢走在祖母前头。她拎着蔬菜,被我逗得直乐,将脸上深刻的沟壑变得更深刻,舒展的纹路变得更舒展。
晚霞烧得正旺,红叆与橙叇踏着舞步,短暂离分后又相汇合,在群山顶端拥抱,在道路尽头牵手。这一刻,好似世界上,所有焦虑、无奈,甚至苦痛都付之一炬。火焰仅在遥远的天边燃烧,半分灼不到大地。余烬化作黑鸟,从林间飞出,又倏地被黑暗吞没。而大火熄灭后的天地间,只有月亮和太阳,只有皎洁与温暖。
晒足了阳光,饱览了美景,一天也走到尽头。茶余饭后,呼朋引伴,闲坐院中。乡村户外晴朗的夜里明亮非常,用不上点灯,有的是皓白的月光、璀璨的星与闪烁的萤火虫。不过记得要注意暗处——地缝钻出的蟾蜍可能会与脚跟抱个满怀。
初生牛犊一般的孩子们,尚不惧老虎,何况这点小事,于是仍然揣着比胆子大的好奇心,上蹿下跳,以燃烧比温度还高的热情。一会儿去捉萤火虫,一会儿拍卡牌、弹石子,直到失了趣味,他们灵机一动,扭头奔到稻茬里,互相追逐,连狗儿也跟着打转。
群山不语,大地无言,唯有孩子们张大嘴巴,开怀欢笑,引得蛙鸣也接连起伏,将夜晚拉得更长,长到足以数清头顶的繁星,足以放下一整个童年,足以容纳许多个来自明天的、疲惫的你和我悄然安眠、全然疗愈。
在这样的夜里,时光如凝滞的河,唯有粼粼萤火证明岁月仍在向前。
孩子们的精力在奔跑中暂且耗尽,大人们的话题在笑容中画上句号。世界沉默下来,任由肉体和影子倚坐一处,安宁平和。
晚风在额间缓缓流淌,生命在绿意中慢慢生长。我阖上双眼,感到这是很长、很好的一生。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印象中,儿时的夏天总是特别漫长,如目之所及纯粹而单调的绿,找不到边缘,走不到尽头。
头顶的吊扇终日都在“吱呀吱呀”地叫,向人们证明它的重要性。可惜那点凉风还没触到皮肤,就被热浪拥住,难分难舍。
在温度攀升前,我紧赶慢赶,终于合上作业本,一边从木饭桌上将其小心揭开,一边听它“呲啦呲啦”地响着,在桌面留下大大小小的白色纸印,带点墨色痕迹。可惜各式的印迹都无法吸引我调动半分想象力,因为五感已不在原地,要忙着去闻花香、听叶响、看莺飞了。
太阳渐升,蝉鸣开始不由分说地充当着世界的背景音,直到耳朵习惯,夏天才算真正进入人们的身体。
走出屋外,有时可以听见喷农药的飞机飞过的声音,或者几声闷雷。仰头往蓝天望——几朵白云舒卷,悠悠聚拢,又缓缓散开。给本就热的天盖这样厚实的棉花,又怎能怪它闷哼几声呢?
我把靠后山的门和窗都打开来,用瓷砖块和窗钩抵住,好让带着树叶气味的穿堂风能吹进来。在这往复循环中,热气无可遁逃。屋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得以冲刷、洗净了。我们终于能松口气。
天热如此,不能下地干活。祖母躺在床上,睡熟了,发出轻微的鼾声。我静静待在她身旁,不时望望窗外胡乱啄地的鸡,或者翻翻课外书。这种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和亲近的人处在同一空间里,一同感受具体的季节的感觉,也足以让我觉得满足,感到幸福,所以面对这难捱的日子,我仍带着好脸色。
祖父瞧了瞧天色,准备上街,去灌煤气,顺带买白酒,或者是到邻居家打麻将。我见他取了车钥匙,心思开始活跃起来,自以为不动声色,目送他远去,其实那点兴奋早写在脸上。直到听不见发动机轰鸣声,我才踮起脚尖,插上插头,把还散着余热的电视机打开,胡乱调个动画片或电视剧,降低音量,转眼,凉爽的地板贴上两“片”孩子——我和弟弟。
得益于柔韧性与奇思妙想,孩子们总喜欢将自己摆成奇形怪状,我们也不例外,经常无意识地把脚跟往电视柜上靠。这时,瓷砖是船,木板成了桅杆。风拂过双腿筑起的帆,令我生出一种环游世界的畅快。
但即使“远航”,也不能忘记翻谷的任务。我拾了草帽,取了木耙,皱着眉头跃入金黄的谷海,手动给平静的水面增添些浪花。阳光炙烤着地面,隔着拖鞋也能感到其威力。恍惚间好似有稻谷爆裂,发出细密的“哔啵”声,犹如尖叫。才巡航到这片海域的三分之一,脊背已然发烫。我直起身子,望见游过之处留下的整齐轨迹,水纹般延展,累了,抬起头,与同在翻谷的邻居四目相对,交换一个皱巴巴、红彤彤、汗津津的笑容,又继续下自己的雨了。
等到阳光斜斜走至客厅前端的瓷砖,扑向撕了大半的挂历和坑坑洼洼的墙腰,就要躺到木沙发的扶手上时,祖父即随着摩托车的鸣笛声抵达院子。他带着塑料袋的清响,未等招呼,弟弟已疾驰而来,要开始分雪糕。其认真程度不亚于做算术题,不过这会儿,正确的、令人满意的答案,所有人都由他来定。
祖父一边笑话他,一边走进楼梯间,拿出硬纸板,立在凳头。阳光成了瀑布,从纸板上滑落,在纸板下堆积。随着日头渐渐西下,瀑布渐渐干涸,从此出发,退回它的源头。
未盖盖子的水缸和几个不锈钢桶里的水被晒得温热,可以直接用来洗澡。液态的阳光继续流淌,在皮肤和布料上,又成了一帘帘瀑布。
立在墙边的柴,水分全蒸发了。我挑出一把,抱回厨房,让固态的阳光在灶里继续熠熠,继续炽热。
走到路口,我遥遥呼一声祖母,让她趁着天仍有余亮,阳光仍有余热,早些回家。我艰难挎着水桶,抢走在祖母前头。她拎着蔬菜,被我逗得直乐,将脸上深刻的沟壑变得更深刻,舒展的纹路变得更舒展。
晚霞烧得正旺,红叆与橙叇踏着舞步,短暂离分后又相汇合,在群山顶端拥抱,在道路尽头牵手。这一刻,好似世界上,所有焦虑、无奈,甚至苦痛都付之一炬。火焰仅在遥远的天边燃烧,半分灼不到大地。余烬化作黑鸟,从林间飞出,又倏地被黑暗吞没。而大火熄灭后的天地间,只有月亮和太阳,只有皎洁与温暖。
晒足了阳光,饱览了美景,一天也走到尽头。茶余饭后,呼朋引伴,闲坐院中。乡村户外晴朗的夜里明亮非常,用不上点灯,有的是皓白的月光、璀璨的星与闪烁的萤火虫。不过记得要注意暗处——地缝钻出的蟾蜍可能会与脚跟抱个满怀。
初生牛犊一般的孩子们,尚不惧老虎,何况这点小事,于是仍然揣着比胆子大的好奇心,上蹿下跳,以燃烧比温度还高的热情。一会儿去捉萤火虫,一会儿拍卡牌、弹石子,直到失了趣味,他们灵机一动,扭头奔到稻茬里,互相追逐,连狗儿也跟着打转。
群山不语,大地无言,唯有孩子们张大嘴巴,开怀欢笑,引得蛙鸣也接连起伏,将夜晚拉得更长,长到足以数清头顶的繁星,足以放下一整个童年,足以容纳许多个来自明天的、疲惫的你和我悄然安眠、全然疗愈。
在这样的夜里,时光如凝滞的河,唯有粼粼萤火证明岁月仍在向前。
孩子们的精力在奔跑中暂且耗尽,大人们的话题在笑容中画上句号。世界沉默下来,任由肉体和影子倚坐一处,安宁平和。
晚风在额间缓缓流淌,生命在绿意中慢慢生长。我阖上双眼,感到这是很长、很好的一生。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