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非遗,是中国灿烂技能历史的缩影。我国职业院校挖掘和利用地方特色,把具有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营造浓郁的文化育人氛围,探索技能人才培养和非遗传承融合发展模式,培养非遗专门人才和能工巧匠,传承中国技能文明。

  2024年,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向全国职业院校征集技艺传承图片。鉴于此,本报开辟“光影里的中国职教·技艺传承”专版,从征集来的图片中选择部分作品发布,希冀以图片讲故事的方式,与读者分享蓬勃发展中的我国职业教育及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所做的工作。

  创作说明:

  琉璃工艺起源于西周时期,最初是青铜器铸造的意外收获。它用途广泛,可作建筑装饰、工艺美术品等。淄博职业技术大学传承人深入挖掘地方琉璃文化,通过教学、实践等方式,让琉璃工艺在校园传承。

  灯工工艺:

  琉璃灯工工艺是琉璃烧制技艺的一种,属古老手工技艺,以气体燃料和助燃气体为能源,利用喷灯喷射出的高温火焰加热琉璃,使其瞬间软化,艺人通过旋转、叠拉、缠绕等技法,将琉璃塑造成型,整个过程如同“火中雕塑”。

  作者介绍:

  任波,淄博职业技术大学产业教授,中国琉璃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淄博灯工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24年获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其获奖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2025年6月,20余件作品入选国家博物馆展出。他的作品多次在各类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累计培训上万人,学生遍布世界各地,为琉璃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作出重要贡献。

  代表作品:

  《太公封齐》——以西周姜太公分封齐国为题材,是目前最大的琉璃灯工车马人物造型摆件。

  《甲虫》——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世界手工艺理事会(WCC)开展的“2024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评审活动中,荣获“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

  见习编辑:赵小萱

  责任编辑: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