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少时朗诵《回延安》,宝塔山月落心潭;今朝踏上黄土地,掌心紧贴旧时峦。中学课本跃出的宝塔山,终在寻根路上投入怀抱。暮春时节,我踏上奔赴延安的旅程。晨光洒在前行的路上,每一步都似与历史轻声对话,让魂牵多年的红土地夙愿,在窑洞斑驳的光影里落地生根。

  天空湛蓝,白云缭绕。眼前青山如黛,曲水流觞,一个个村庄和窑洞镶嵌在黄土高原的沟沟壑壑褶皱里。车迎着夕阳缓缓而行,掠过延河,驶临宝塔,走进那片山水,融入人们心中的神圣。我开始与厚重的历史对话,与伟大的灵魂交流,接受初心的洗礼。

  为让宝塔山的轮廓日夜悬于窗棂,我选一家酒店停歇,推窗即与万物的呼吸相拥。隔窗北望,蜿蜒曲折的延河像天际飘出的一条游龙,从层峦叠嶂的山峦间流来。龙脊掠过宝塔山的烽烟,龙鳞浸染杨家岭的星火,在黄土沟壑间奔腾为一道信仰的血脉,最终汇入民族复兴的浩荡长河。

  夕阳西下,如血的残阳染红了宝塔山。“一道道的那个山来哟,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伴随着“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悠扬旋律,我漫步宝塔山下。月光轻柔地洒在宝塔山古老的城墙上,像是在轻抚着岁月的痕迹。聆听延河水在夜色中静静流淌,河畔的垂柳在微风中摇曳,似是在与夜色低语,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延河滔滔,成为多少热血青年的“精神北斗”。无数怀抱救国理想的热血青年,眺望着祖国西北角耀眼的北斗星,穿越封锁线奔赴延安。外国友人在延安看到了陕北高原闪闪的红星,将延安的抗战决心传递给世界。在延河畔的雨后初晴中,毛主席以“纸老虎”这一著名论断,揭穿反动派“看似张牙舞爪,却见水即软、遇风则破”的虚妄本质,瞬间点亮了革命者的心灯,铸就中国革命智慧的永恒瞬间。延河是黄土地裂开的一道血脉。它吞咽过烽烟,淘洗过草鞋,将杨家岭的誓言、枣园的灯光、西北局油画的底色沉淀为火种。望着延河水,我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那蜿蜒的浊浪里沉淀着黄土高原的星火,倒映着宝塔山的脊梁,将窑洞灯火纺成的信仰、木桌上挥毫的豪情,千沟万壑间奔涌不息的赤子之心,化作滚烫的史诗。

  宝塔山是一座激励着全国党政军民坚定信仰、勇往直前,走向辉煌的山。“只有登上了宝塔山,才算是真正到了延安”。第二天朝霞初现,宝塔山峦如黛,延安宝塔静矗于云端之下,仿佛大地向苍穹寄去的一封古老信札。塔身斑驳,砖石风化,每一道纹理皆是历史的低语。塔底辟有南北两座塔门。推开北门,一股凉意裹挟砖尘气息扑面而至,门内阶梯窄而陡峭,盘旋而上,似一条蜷缩的巨龙脊骨。攀爬时,手指划过砖面,顿感千年沉淀,阶梯如同时间的藤蔓,每一级都结着故事的果实。

  登至塔顶,豁然开朗。俯视红尘,延安城廓尽收眼底,高原风光在脚下铺陈如卷。风过耳际,似有范仲淹“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石刻豪语在谷中回荡。那些被风霜剥蚀、战火熏燎的宝塔古砖,每一道裂痕都蜿蜒成岁月的河床,砖缝里沉淀着硝烟与星火。子弹呼啸着凿进砖石,却凿不穿信仰浇筑的城墙。这凹凸的伤痕是大地最深刻的铭文,书写着“纸老虎”被粉碎时的轰鸣,与宝塔山巅永不坠落的星芒。

  “穿过宝塔投下的信仰之锚,我奔向钢铁与鲜血铸成的记忆殿堂”。革命纪念馆的穹顶兀然矗立前方,似一座精神熔炉。那些沉睡的步枪、泛电文与铜像,正以沉默的引力,召唤每一颗朝圣的心。这座矗立在黄土高原怀抱中的历史丰碑,如同一座时光的桥梁,引领着前来寻根者穿越时空隧道,与历史进行一场无声的心灵对话,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

  革命纪念馆广场中央,青铜身躯如山岳峙立。中山装肃穆如战旗,叉腰的臂弯圈揽万里疆场,目极之处的苍穹下,仿佛仍有《论持久战》的墨香在硝烟中弥漫。当正午的烈阳倾泻而下,铜像周身浮起圣洁光晕,基座上镌刻的姓名与誓言,在光芒中熔铸成滚烫的信仰图腾。

  革命纪念馆的巍峨门廊上,郭沫若以如椽巨笔将“延安革命纪念馆”熔铸成金色丰碑。飞白处似延河奔涌,顿笔处若宝塔矗立,苍劲之力穿透半个世纪风烟,仍在为红色基因镌刻不朽注脚。当我踏入革命纪念馆庄严肃穆的大门,犹如穿越了时光的长河,投入了历史的深邃怀抱。刹那间,珍贵的历史文物,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带着岁月的厚重与沧桑,在眼前徐徐铺展。那些历史照片,像是时光的使者,将往昔的峥嵘岁月定格。照片中,战士们那坚毅果敢的神情,仿佛还带着战场上的硝烟与战火;百姓们质朴而充满希望的目光,诉说着对美好和平的无限憧憬。每一张照片,都是一个关于信仰、奉献与牺牲的故事,静静诉说着革命先辈为了国家和民族未来,如何在黑暗中摸索前行,如何在困境中不屈抗争。那些文物,更是历史的活化石。锈迹斑斑的枪支,陈旧的炮弹,无声见证着当年的枪林弹雨;褪色的旗帜,破旧的军装,仿佛还残留着先辈们的体温与汗水。它们静静地陈列在展柜中,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先辈们经历的苦难辉煌。

  革命纪念馆序厅巨型浮雕中挺立的延安宝塔与磅礴红日,象征黑暗中的希望灯塔。大生产运动的纺车、垦荒农具,体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哲学。那些蜡像复原的革命场景,让我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中国的长城,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参观即将结束时,革命纪念馆巨大的阴影正漫过广场。这阴影不是黑夜的序章,而是沃土深沉的襁褓。它曾哺育星火,此刻正将漫天霞光揉碎,重新浇铸成延河不息的波光。我知道,当我走向霓虹璀璨的街市,衣襟已裹走一粒沉睡的黄土,它会在某个深夜醒来,在我血脉深处长出窑洞的穹顶。

  延安窑洞的星火,在自我革命的熔炉里淬炼,终熔铸为民族复兴的基石。在延安窑洞昏黄的油灯下,补丁衣袍的领袖伏案疾书,墨迹如刃,剖开迷雾。窑洞土壁沁着寒气,毛主席推开窑窗,对党内“三股浊流”掷出雷霆之语;中央党校大礼堂,“实事求是”四字如星火烙进血脉。整风的熔炉里出好钢:南泥湾的锄头垦荒田,亦垦心田。三五九旅的汗水浇出“陕北江南”,更浇铸自力更生的魂骨。文艺座谈的灯火下,《南泥湾》歌声裂空而起,为工农兵而歌的宣言撕碎旧调;六届七中全会的决议终定乾坤,历史的沉疴化作《决议》青史,全党托起同一轮朝阳。那窑洞的灯火,终成燎原的赤焰,烧尽思想残冬,照彻一个崭新中国破晓的天光。

  午后,炽热的烈日倾洒下来。我神色凝重,带着对往昔岁月的敬畏与尊崇,缓缓地踏入杨家岭的地界。每一步落下,都好似踩在厚重的历史书页上。毛主席在杨家岭住的窑洞里陈列着木桌、木椅、笔砚、油灯。在艰苦环境中,毛主席一面紧张处理战争年代的繁杂工作,一面坚持理论研究,通宵达旦在所不惜。我仿佛看到了伟人在严冬之夜挥毫疾书,写下《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纪念白求恩》等光辉著作;仿佛看到那张简易而粗糙的桌子前,伟人正同美国记者斯特朗谈笑风生,与跋山涉水投奔延安的热血青年促膝谈心,鼓励他们用“小米加步枪”定能打败飞机加坦克强敌的信心和斗志。

  1936年春天,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延安,看到这样一幕:毛泽东穿着补丁衣服作报告,朱德“朴素浑如田舍翁”,周恩来在简陋土炕上加班完成纺线任务,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下地种菜……斯诺从中发现了一种非常伟大的力量,称其为“东方魔力”,并断定这是“兴国之光”。

  在抗战的烽火中,延安以坚定信念、为民宗旨、艰苦奋斗铸就延安作风,与西安的官僚腐败、奢靡堕落形成鲜明反差。延安如熠熠灯塔,凝聚民心;西安似颓败朽木,失却民意。最终,延安作风以强大生命力,击败西安作风,引领革命走向胜利。

  在新时代的浩荡浪潮中,我在延安完成了一场灵魂的寻根之旅。当我告别延安这片热土回到武汉时,延安精神却深深镌刻于灵魂深处。它化作一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它成为一股力量,激励我在未来新征程中奋勇拼搏,在时代的海洋中破浪前行,于梦想的彼岸绽放光芒。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