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你从故乡来,应该知道的,

  来的时候,窗前的梅花开了吗?就这么淡淡的一问,余韵悠长,一片带着唯美的乡愁浮现在我们心头。

  其实,这本是王维模拟江南乐府民歌所作三首组诗中的第二首。第一首是:“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第二首是:“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三首诗是一个整体,就如同一幅三联组画,虽然分开装裱,却是互为补充,彼此生发,要整体来看才能洞悉画的意蕴,也像一段电影的蒙太奇画面,三个片段,连贯起来就是有情有景的一个故事了。三首诗承袭了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写思妇之情的。第一首,写闺中的少妇思念远方的夫君,天天站在门口,望着江上的船只,盼望哪天有丈夫的书信带来。第二首诗写游子思念家人,直接把问话的内容点缀成诗,询问向故乡来人家里怎么样了。第三首诗,则是思妇对丈夫的回答。梅花开了,春鸟也叫得欢呢,我心中的离愁,就像阶前的春草一样旺盛滋长啊。

  后人往往只拈出第二首,仅从游子思乡这个角度来读这首诗,因为它写得委婉曲折,写得空灵淡远,言有尽而意无穷,就这么单纯地感动着,也挺好的。

  通常,远离家乡的人遇到故乡来人,一定是问问这,问问那,牵挂着家乡的一切。隋唐时的诗人王绩写过一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诗,他就对着家乡来人,不停地问,我的同族子弟怎么样?家里的园子怎样了?连园里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都要问道:“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那后开?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续编》中说:“故乡久别,钓游之地,朋酒之欢,处处皆萦怀抱,而独忆窗外梅花。论襟期固雅逸绝尘,论诗句复清空一气,所谓妙手偶得也。”

  故乡那么多值得问的人和事,王维都不问,只是探问梅花的消息,于是,问者心性中的风雅、清逸就显现出来了。

  王维善于用含蓄曲折、出乎常情的诗笔,把情绪写得婉转深长。小学课本也选入了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我们每到佳节都会想到的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最后两句就很出人意表,用清代张谦宜《茧斋诗谈》中的话说就是:“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王维登高望乡时,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想着兄弟们都在一起,因为少他一人而感到缺憾。

  王维问梅,其实也不是他的独创,比他早近200年的南北朝诗人江总在思念家乡时也曾问过相似的问题。江总在《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诗中写道:“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不管是问梅还是问菊,都是拿家乡的一个美好的物事,来寄寓一缕乡愁罢了。

  我住在北京,隔些天就和在河南老家的母亲通电话,每年的春天里,母亲会说:“院里月季花都开了,可好看了。”秋季里会说,“院里的两棵石榴结了很多,有好多‘对对儿连’‘三对儿连’呢,都熟了,老想着你也不会来,也吃不上。”

  说起家乡,当然有父母兄弟、亲族好友,但聊起来的,无非是一些家常。王维问的梅花,江总问的菊花,王绩问的一花一果、竹木石头,都是含情的。

  哥哥是初中教师,在院子里种了菊花、月季、虞美人等各色的花儿。90多岁的奶奶觉得是浪费土地,就把一些花儿拔掉,补种了两畦棉花。她从旧社会过来,受过穷,挨过饿,有一点土地就要拿来种可以用作衣食的东西。哥哥就和她起了争执。哥哥说:“你不让我种花儿,等你种的花(指棉花)长出来,我也给你拔掉。”奶奶说:“你敢给我拔掉,等你种了花儿,我再给拔了!”花和花儿,谁更重要?是衣食和诗意谁更重要的问题。奶奶和哥哥争论的,其实是关于物质和精神的深刻问题。

  王维和江总说起故乡,没有从物质出发,是精神之问,梅花和菊花是美的,是让人从庸常的生活中,感受到世间美好的事物,问她们,就是问候内心美化升华后的故乡。

  “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画了一幅枝条纷乱错杂缠在一起的梅花,繁密的花朵也布满了编笆一样的枝条。他写道:“吾杭西溪之西,野梅如棘,溪中人往往编而为篱,若屏障然。”金农画家乡杭州的梅花,也是想家了。南宋诗人杜耒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因为梅花,日子变得清雅动人。诗圣杜甫说:“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明代诗人黎邦琰说:“容易他乡成酩酊,灯前犹自问梅花”。在梅花的幽香中思乡,或者想着家乡的梅花喝酒,有诗心的人才会这样。王维问梅花,就是这样的。

  责任编辑:宋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