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累了,王朋强喜欢站在窗前远眺群山,欣赏窗外如画的景色。

  龙凤科技小院成立于2021年,由民盟中央联合中国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共建,位于贵州省毕节市撒拉溪镇龙凤村。小院在半山坡,放眼望去,四周一座座青山逶迤连绵。山谷间经常云雾缭绕,美如仙境。

  眼前景色赏心悦目,但王朋强满心满脑想的是刺梨。王朋强是龙凤小院第二任院长,身材瘦削,瘦长脸庞上一双大眼睛却炯炯有神。他是1997年生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20级研究生,是山东滨州人。关于毕节,关于刺梨,来贵州之前,王朋强闻所未闻,现在却要担负起刺梨高产高效研究的重任。喜欢挑战的他丝毫没有畏难情绪,热情洋溢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刺梨属蔷薇科多年生落叶灌木缫丝花果实,也被称作刺莓果、送春归等,含有多种维生素,具有清热、健胃、解热的作用,是较为稀有的营养珍果。龙凤村的刺梨种植始于2018 年,2020年是刺梨园第一次挂果并收获,产量很低。

  入住小院第三天,在龙凤村刺梨基地,王朋强第一次见到了传说已久的刺梨。3月初,刺梨还没发芽,在春寒料峭中沉睡。王朋强看到很多工人正在修剪枝条,好奇地凑过去。工人们手法娴熟,剪刀飞舞中枝条纷纷掉落。

  王朋强捡起一根粗大的枝条,疑惑地问:“枝条这么大了,剪去不可惜吗?”

  工人挠挠头说不出所以然,只说大家一直都是这么修剪。后来他和导师焦小强在土壤中发现了很多黑色的小颗粒,竟然是栽种刺梨时施用的肥料,一年多仍然没有化开。后来他了解到,当时一棵刺梨竟然用了4斤左右肥料——这里的农民肥料最基本的施用道理都不懂,过度施肥,会导致刺梨有烧苗现象啊!他初步感觉到刺梨修剪和施肥是大问题,应该是目前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王朋强一头扎进了学术文献中,日夜潜心研读。后来,他特意去请教贵州大学研究刺梨的专家樊卫国老师。樊老师非常和蔼,给了一些尝试建议。几个月后,他已经比较熟悉刺梨的管理种植技术了。

  刺梨不允许打农药,对于虫害只能用物理方法进行防治。王朋强在撒拉溪镇林业站站长范俊杰帮助下,向七星关区林业局申请诱虫灯和诱虫板,给刺梨构筑了一套绿色防护体系。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刺梨施肥,王朋强和同学们开始全村取土。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用脚丈量整个龙凤村才知道这个村庄多大,总面积13.2平方公里,7个村民组之间相隔较远,山路也十分崎岖。

  村里共有耕地10500亩,他们大约50亩地进行一次取样,当时带队的是村里老支书罗孝安。他们每天不辞辛苦在山野里奔波,不仅路途遥远,有些地块的土质非常硬,取土十分费力。尽管一刻都不停歇,有时一上午才取土20袋。

  5月,贵州的阳光已经很炙热,一周来,他们顶着毒辣辣的太阳跑遍了全村每一个角角落落。

  虽然辛苦,王朋强心里却高兴,因为这是他们在当地第一份真正实践的工作,但耳朵又开始剧烈疼痛起来。王朋强从小患有中耳炎,来小院之前,两个耳朵全部鼓膜穿孔。途中,飞机气压导致两只耳朵剧疼。后来,耳朵的疼痛一直时断时续。忙于工作,王朋强也没放在心上。这次疼痛加剧,他才去医院查了查,医生建议尽快做手术。当时小院工作很忙,一直拖到11月,他才回济南做了手术。由于拖延太久,后来右耳听力恢复得十分缓慢。

  通过学习,王朋强了解到贵州95%以上的土壤缺硼,而樊卫国老师认为施用硼肥效果比较好,他决定亲自做实验。对此,村委会主任徐谦十分支持,让他在基地随意选择喜欢的地块。王朋强在刺梨核心基地设置了一块3亩左右的试验田,进行5个试验处理。

  6月,满山的刺梨花渐次盛开,粉红色的花朵十分艳丽。虽然从小在农村长大,但是他从来没有背过喷雾器,第一次背上装满水沉甸甸的喷雾器,一会儿就压得肩膀疼痛,但他咬着牙坚持。刺梨枝叶上长满了刺,不小心就会被坚硬的刺扎破手。喷完的那一刻,瞬间感觉浑身轻松,他急忙放下喷雾器,揉揉疼痛的肩膀,两个肩膀都压出了血印。

  施完肥后,刺梨的叶子更加翠绿,在风中轻轻摇摆,仿佛在和他表示感谢。王朋强内心十分愉悦,一路哼着歌曲,脚步轻盈地回到小院。没承想刚刚还阳光灿烂,一会儿却乌云密布,雨点噼里啪啦落下来。叶面肥喷施后,如果当天下雨,肥料被雨水冲刷掉,就没有效果。哗哗的雨声似乎在一下一下揪着王朋强的心,真是又后悔又痛苦,怎么就没提前看看天气预报?怎么天公这么不作美?

  哎!他长叹一声。没办法,只能改天肩膀再出一次血印了。

  这件事,让王朋强更体会了农民劳作的艰辛,下决心多帮村民做些事情。

  金秋十月,漫山的刺梨成熟了,一个个金黄的果实在枝叶间摇曳。清晨,寒气逼人,王朋强雇了一个工人,早早来到试验田采摘刺梨果。他们用了3个多小时,将样品收完,虽然浑身冻得瑟瑟发抖,心里却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第一年实验十分成功,三亩试验田刺梨产量提高了34.9%,维生素C指标提高了39.7%。他得出了比较满意的结论:施用一定复合肥的基础上,花期再对刺梨进行喷施硼肥处理,对产量及品质都有很好的影响。

  王朋强没有过多品味实验成功的喜悦,马上开始到龙里和六盘水进行调研。调研内容主要是受教育水平、性别、土地亩数等刺梨种植户的基本信息,以及施肥、修剪、农药施用等刺梨的管护知识,然后从所有农户当中挑选出优秀的种植农户,分析他们的管理经验,以便总结出一套本地化的技术规程,提高龙凤村民的种植管理技术。

  经过调研,他总结出影响刺梨高产优质的关键:一是农户的资源禀赋,如土地的细碎化程度、教育水平和种植经验;其二是园艺管理措施,包括修剪、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园艺管理对产量的影响贡献达到了63%,而农户自身资源的影响为37%。其中,施肥管理作为最显著的因素,对刺梨产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王朋强特意做了实验,使用这项技术,刺梨产量比农民管理的产量高30.8%。

  忙碌中不知不觉到了小院总结大会的日子,王朋强来不及回学校,在小院线上进行汇报。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但央视采访、刺梨施肥、接待参观,他一直忙到1月27日才回家。这时距离新年只有3天。他的坚守得到了张福锁院士的夸赞:坚持就是最好的修炼和成长!让一个人也能乐天乐地乐自己,更能众乐乐!多去村里,与老乡同乐!好好磨炼!(2022年1月19日张福锁院士在龙凤小院群里的留言)

  小院期间,王朋强和同学们还一起开创了科技小院田间微课堂,将刺梨、马铃薯种植等专业知识传播出去。微课堂很受欢迎,吸引到上万人次观看,纷纷对小院的技术点赞留言:科技小院好样的,简单易懂,梨农易学!讲得好!做得也好!

  2021年3月8日至2022年10月31日,王朋强圆满完成了小院的驻扎任务。离开之际,他在日记里写道:“驻扎近两年,我感受到了国家和党的伟大,同时也看到了当地农民的艰辛。虽身处21世纪,由于是山区,所以难以享受到农业机械化,人力农业实属辛苦。我很钟爱这里人民乐观快乐的生活态度,即使天塌下来,今夜也要在园中种满莲花。相信若干年后,回忆起这段时光,我内心是骄傲并自豪的,我用自己的所学为当地农民或多或少做了点贡献。特别感谢张老师和科技小院平台,让我有机会来到贵州!从龙凤离开,带着一颗龙凤心,留下一生龙凤情,龙凤早已变成我的第二故乡。”

  他把满怀深情都凝聚在诗里:

  《民之所念,帮扶所向》

  层山云雾雨飘摇,

  幺哥幺妹竞折腰。

  民盟不畏远征难,

  乌蒙磅礴走泥丸。

  心系乌蒙谋发展,

  赤子之心如花面!

  情撒龙凤百姓喜,

  群山环抱谢长绵!

  看今朝,薪火相传,科技助农,授人以渔,龙凤小院再续佳篇!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