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下的春声(散文)
黑龙江大学学生 王耀辉(19岁)
来源:中国青年作家报
(2025年07月29日 01版)
黑龙江的春天,总是会姗姗来迟。
在南方早已枝头吐绿的4月,北国的黑土依旧沉默寡言。冻土层下,冰尚未完全消融,寒意透过风口,从白山黑水之间一路扫荡过田埂,仿佛提醒着这片大地,春天不会轻易抵达这里。
可我知道,春的脚步,其实早已在黑土之下悄然到来。
我生于黑龙江一个不起眼儿的农场,这里没有城市的高楼和霓虹,只有一望无际的黑色大地,在四季轮转中反复被翻耕、播种、收割,再次归于沉寂。
这片土地,被我们叫作“黑土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说的也就是这里。
这“黑”不是贬义,而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颜色。只有真正经历过“刨地皮”的人,才知道这黑是怎么来的——是无数年枯枝烂叶、牲畜粪便、雨雪洗礼后沉淀下来的颜色;是几代人一锄一铲、一粒一粒从土中捞出来的饭,是祖祖辈辈用脊梁换来的底气和骨气。
我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没离开过农场。他的手掌像磨砂纸,布满老茧和裂口。他常说:“这黑土地,是能养人的地。但也不是谁都伺候得起的。”
小时候的春天对我而言,是父亲手中的铁锹,是母亲缝补旧棉裤的夜晚,是院子里那头刚下完崽的母猪在寒风中哼哼唧唧的声音。春耕在我们那儿,不是一场浪漫的“复苏”,而是一场带着生死气息的“战役”,与自然争夺“时间”。
清明一过,农场里的人们便开始挖渠、整地。锄头翻开的那一层黑土,温热而柔软,混杂着去年腐叶的香气和一点点尚未完全融化的冰碴味儿。那味道,是生命刚苏醒的味道,也是我童年记忆中最厚重的味道。
我常常蹲在田埂上看父亲撒种。他弯着腰,一把一把将玉米种子撒进整齐划一的垄沟中,每撒一行,都会用脚尖轻轻拨一层土把种子埋住,再轻踩几下,那动作像在安葬什么——庄重又虔诚。
我问父亲:“爸,这么冷,种子会发芽吗?”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只要是咱们黑土地的种子,它就知道啥时候该醒。”
那一年我8岁,不明白种子为什么懂得季节,也不明白大人们为何总在春天里眉头紧锁。后来我慢慢长大,读书、远行,终于明白,黑土地的春天,是拿命换来的季节。北方尤其是东北,寒流凶猛、地势平坦,收成全靠天。春天如果冷得久了,种子发芽晚;夏天雨一大,就可能涝田;秋天一旦早霜,粮食还没熟透就死了苗。
农民种地,几乎没有侥幸。
我曾在大学的课堂上,向南方来的同学讲述我们的“春耕仪式”。他们惊讶于我们播种前还要“烧地膜”,要在寒风中用炉子将结冰的地块一点点烤开,用柴火熏出排水沟。我也讲起过母亲如何用蜂蜜搅拌豆种,说是这样种出来的豆子“甜头多”。
讲到最后,他们沉默了。
可我知道,沉默的背后,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遥远,是城市与土地之间隔着的千山万水啊。
这几年,农场里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有人去了省会,有人南下打工,留下的,是老一辈人对土地的固执。
黑土地依旧在,可春天似乎来得更加艰难了。
有人说,黑土地正在“老去”。
我曾深夜独自一人转到场部边,抚摸着一块干裂的地垄,心头忽然一酸。那黑土,曾是祖辈留下的金矿,而今却被年复一年的化肥和机械碾压得疲惫不堪。我仿佛听到土地在呻吟,它在轻声问:“你们,还会回来吗?”
春天依旧来临,农人依旧劳作,可这片土地上多了太多无法回避的现实——老龄化、土壤退化、地下水位下降……这些冷冰冰的词汇,像风中的霜,缓慢地改变着黑土地的“命运”。
但我不愿悲观。
因为我记得那些年里,父亲站在田垄上望天的眼神,那是即使吃了3年糠咽菜也不肯撂荒一垄地的倔强;我记得母亲在灶台边一边熬小米粥一边望着窗外新芽微笑的表情,那是对春天最温柔的信仰。
黑土地还在,春声未息……
等我再回去时,田埂边的柳条又抽出细芽了。
在过去,这是一个信号:春耕已经接近尾声,种子已在地里“安家”,农人可以暂时把锄头放下,望着天边那一抹霞光,喘口气,歇一歇了。
可如今的农场,越来越寂静。
小时候,一到春天,整条路都是忙碌的身影:三轮车、牛车、拉化肥的、送种子的、小孩撵鸡撵狗,闹得像集市一样。可现在,一眼望过去,除了车流偶尔穿过,几乎听不到人声。老支书说,这是“人气没了”。
我问父亲:“你觉得黑土地还能撑多久?”
他不答,只是缓缓蹲下身,从土里抠出一把地皮,在手中慢慢揉搓。那动作,就像老中医把脉。他望着掌心,愣了好半天才说:“地是活的,种不好,是咱们亏了它啊。”
黑土地是活的。
这一点,在我离家许久后才真正明白。上了大学后,起初我以为自己“脱胎换骨”了,脱离了“小农村”,直到有一天,舍友带来的外卖让我一口吃出“转基因玉米”的味道。
那一瞬间,我仿佛听到父亲在田间的吆喝:“咱自己种的,不打药,吃着才放心!”
那天晚上,我翻出老家寄来的一袋“自己家”种的红小豆,煮了一锅甜粥。咽下一口,尝出了我许久未曾回味过的踏实感。
这年,我开始频繁回农场。
不是为了什么,而是出于一种说不清的牵引吧——也许是血脉,也许是良心,也许是那一捧黑土地在记忆中沉默而又厚重的质地。
那一刻,我知道,我在慢慢“回来”了。
黑土地的命运,不止于一铲一锄。
通过网络媒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以各种形式回归自己的家乡:有人回村直播,卖家乡的笨榨豆油;有人搞生态种植,在朋友圈发“种地日记”;有人做农业社企,帮助老农“走上品牌化之路”;还有人干脆把老屋翻修,开起了民宿。
有人说这是“浪漫”,我却觉得,这是“回应”。
回应祖辈用生命开垦出的土地,回应我们身体里那些从未熄灭的记忆。
我想起父亲说过的一句话:“你不得不走,可你不能不认。”
土地可以暂时被遗忘,但不能被抛弃。
一个民族,若连土地的质地、种子的形状、春耕的节奏都不再熟悉,那我们与根之间的联系,也许就断了。
我始终记得,黑土地下埋着的不只是种子,更是一代代人的命运与尊严。而那黑土下的春声,是祖辈的呼唤,是未来的希望,是我们不管走多远、飞多高,都该低头聆听的声音。
所以,我愿继续写下“黑土”,继续回头,继续蹲下身,抚摸那一寸寸土地,听它讲述过去,也告诉它——我们还在,我们没忘,我们一定,会回来。
我们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远胜于自己的荣耀和生命。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
黑龙江的春天,总是会姗姗来迟。
在南方早已枝头吐绿的4月,北国的黑土依旧沉默寡言。冻土层下,冰尚未完全消融,寒意透过风口,从白山黑水之间一路扫荡过田埂,仿佛提醒着这片大地,春天不会轻易抵达这里。
可我知道,春的脚步,其实早已在黑土之下悄然到来。
我生于黑龙江一个不起眼儿的农场,这里没有城市的高楼和霓虹,只有一望无际的黑色大地,在四季轮转中反复被翻耕、播种、收割,再次归于沉寂。
这片土地,被我们叫作“黑土地”。“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说的也就是这里。
这“黑”不是贬义,而是我们引以为傲的颜色。只有真正经历过“刨地皮”的人,才知道这黑是怎么来的——是无数年枯枝烂叶、牲畜粪便、雨雪洗礼后沉淀下来的颜色;是几代人一锄一铲、一粒一粒从土中捞出来的饭,是祖祖辈辈用脊梁换来的底气和骨气。
我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没离开过农场。他的手掌像磨砂纸,布满老茧和裂口。他常说:“这黑土地,是能养人的地。但也不是谁都伺候得起的。”
小时候的春天对我而言,是父亲手中的铁锹,是母亲缝补旧棉裤的夜晚,是院子里那头刚下完崽的母猪在寒风中哼哼唧唧的声音。春耕在我们那儿,不是一场浪漫的“复苏”,而是一场带着生死气息的“战役”,与自然争夺“时间”。
清明一过,农场里的人们便开始挖渠、整地。锄头翻开的那一层黑土,温热而柔软,混杂着去年腐叶的香气和一点点尚未完全融化的冰碴味儿。那味道,是生命刚苏醒的味道,也是我童年记忆中最厚重的味道。
我常常蹲在田埂上看父亲撒种。他弯着腰,一把一把将玉米种子撒进整齐划一的垄沟中,每撒一行,都会用脚尖轻轻拨一层土把种子埋住,再轻踩几下,那动作像在安葬什么——庄重又虔诚。
我问父亲:“爸,这么冷,种子会发芽吗?”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只要是咱们黑土地的种子,它就知道啥时候该醒。”
那一年我8岁,不明白种子为什么懂得季节,也不明白大人们为何总在春天里眉头紧锁。后来我慢慢长大,读书、远行,终于明白,黑土地的春天,是拿命换来的季节。北方尤其是东北,寒流凶猛、地势平坦,收成全靠天。春天如果冷得久了,种子发芽晚;夏天雨一大,就可能涝田;秋天一旦早霜,粮食还没熟透就死了苗。
农民种地,几乎没有侥幸。
我曾在大学的课堂上,向南方来的同学讲述我们的“春耕仪式”。他们惊讶于我们播种前还要“烧地膜”,要在寒风中用炉子将结冰的地块一点点烤开,用柴火熏出排水沟。我也讲起过母亲如何用蜂蜜搅拌豆种,说是这样种出来的豆子“甜头多”。
讲到最后,他们沉默了。
可我知道,沉默的背后,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遥远,是城市与土地之间隔着的千山万水啊。
这几年,农场里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有人去了省会,有人南下打工,留下的,是老一辈人对土地的固执。
黑土地依旧在,可春天似乎来得更加艰难了。
有人说,黑土地正在“老去”。
我曾深夜独自一人转到场部边,抚摸着一块干裂的地垄,心头忽然一酸。那黑土,曾是祖辈留下的金矿,而今却被年复一年的化肥和机械碾压得疲惫不堪。我仿佛听到土地在呻吟,它在轻声问:“你们,还会回来吗?”
春天依旧来临,农人依旧劳作,可这片土地上多了太多无法回避的现实——老龄化、土壤退化、地下水位下降……这些冷冰冰的词汇,像风中的霜,缓慢地改变着黑土地的“命运”。
但我不愿悲观。
因为我记得那些年里,父亲站在田垄上望天的眼神,那是即使吃了3年糠咽菜也不肯撂荒一垄地的倔强;我记得母亲在灶台边一边熬小米粥一边望着窗外新芽微笑的表情,那是对春天最温柔的信仰。
黑土地还在,春声未息……
等我再回去时,田埂边的柳条又抽出细芽了。
在过去,这是一个信号:春耕已经接近尾声,种子已在地里“安家”,农人可以暂时把锄头放下,望着天边那一抹霞光,喘口气,歇一歇了。
可如今的农场,越来越寂静。
小时候,一到春天,整条路都是忙碌的身影:三轮车、牛车、拉化肥的、送种子的、小孩撵鸡撵狗,闹得像集市一样。可现在,一眼望过去,除了车流偶尔穿过,几乎听不到人声。老支书说,这是“人气没了”。
我问父亲:“你觉得黑土地还能撑多久?”
他不答,只是缓缓蹲下身,从土里抠出一把地皮,在手中慢慢揉搓。那动作,就像老中医把脉。他望着掌心,愣了好半天才说:“地是活的,种不好,是咱们亏了它啊。”
黑土地是活的。
这一点,在我离家许久后才真正明白。上了大学后,起初我以为自己“脱胎换骨”了,脱离了“小农村”,直到有一天,舍友带来的外卖让我一口吃出“转基因玉米”的味道。
那一瞬间,我仿佛听到父亲在田间的吆喝:“咱自己种的,不打药,吃着才放心!”
那天晚上,我翻出老家寄来的一袋“自己家”种的红小豆,煮了一锅甜粥。咽下一口,尝出了我许久未曾回味过的踏实感。
这年,我开始频繁回农场。
不是为了什么,而是出于一种说不清的牵引吧——也许是血脉,也许是良心,也许是那一捧黑土地在记忆中沉默而又厚重的质地。
那一刻,我知道,我在慢慢“回来”了。
黑土地的命运,不止于一铲一锄。
通过网络媒体,我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开始以各种形式回归自己的家乡:有人回村直播,卖家乡的笨榨豆油;有人搞生态种植,在朋友圈发“种地日记”;有人做农业社企,帮助老农“走上品牌化之路”;还有人干脆把老屋翻修,开起了民宿。
有人说这是“浪漫”,我却觉得,这是“回应”。
回应祖辈用生命开垦出的土地,回应我们身体里那些从未熄灭的记忆。
我想起父亲说过的一句话:“你不得不走,可你不能不认。”
土地可以暂时被遗忘,但不能被抛弃。
一个民族,若连土地的质地、种子的形状、春耕的节奏都不再熟悉,那我们与根之间的联系,也许就断了。
我始终记得,黑土地下埋着的不只是种子,更是一代代人的命运与尊严。而那黑土下的春声,是祖辈的呼唤,是未来的希望,是我们不管走多远、飞多高,都该低头聆听的声音。
所以,我愿继续写下“黑土”,继续回头,继续蹲下身,抚摸那一寸寸土地,听它讲述过去,也告诉它——我们还在,我们没忘,我们一定,会回来。
我们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远胜于自己的荣耀和生命。
见习编辑:郑欣宜
责任编辑: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