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大山深处的健康使者
2006年,23岁的黄贵军从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在校期间他看到有关莫锋的新闻报道,于是积极响应团中央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号召,来到了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的喇叭镇,开始了基层志愿服务工作。
在绥阳县,我见到了扎根这里的黄贵军。“‘贵军’这个名字,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我与贵州这方水土有某种不解之缘。”见面没多久,黄贵军拿自己的名字打趣着。回忆毕业时的选择,他说,那会儿想得很简单,想的就是利用自己人生中一段完整的时间,纯粹地为他人而工作,为他人而付出。
初到贵州的时候,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让黄贵军吃了不少苦头。他还记得吃下第一口凉拌折耳根,也就是那种鱼腥草的味道,当时想怎么会有如此神奇得让人难以接受的食物。更让黄贵军难受的,是自己一腔热情似乎无处施展,最基础的资料整理工作都会感觉无从下手。
工作的事还没厘清头绪,一个星期后黄贵军就送走了同一批来的两名志愿者。望着本要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离开,黄贵军也有过动摇甚至想过放弃。在最觉得无所适从、无法坚持的那些日子,黄贵军靠写日记提醒自己要不忘初心,也在日记本上一笔一画地写下规划。
写完规划的最后一条,黄贵军主动申请去最需要志愿者的乡镇一线。这些年来,喇叭镇远程教育办公室、卫生院和瓦龙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喇叭镇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乡亲们缺乏科技知识,极为贫困。作为医学专业的毕业生,这里的医疗条件让黄贵军无法相信:3万多人的乡镇只有一个缺医少药的卫生院,仅有的几名医生只能医治感冒、发烧、头痛等常见疾病。更为麻烦的是,大多数农村医生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医疗培训。
黄贵军接手的第一项工作是负责喇叭镇的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和他的专业毫不相关,作为门外汉,黄贵军马上到全镇7个行政村进行多次实地调查。在摸清当地基本经济概况的情况下,他结合实际所需,将农村实用技术讲座、法律法规、农村实用卫生知识等刻录成光盘,在各个远程教育村级站点和家庭播放点定期为村民免费播放。
放了半年的光盘后,越来越多的老乡开始有了“身体不舒服应该去医院”的认识。
黄贵军说,这就是效果,再累也值得。
为了改善医院的条件,黄贵军和院长一起多方争取,得到了上级医院的支持,建起了自己的手术室。他曾主动提出到条件艰苦、设备简陋的乡镇卫生院兼职工作。他还经常下村组织村民学习,免费为村民针灸推拿,为村民讲解各种农村实用技术及卫生知识和政策法规。
为了不耽误村民生产,他把所有的宣讲活动都安排在晚上。很多次,他一个人走在漆黑的山路上,跌倒了又爬起……
朴实的村民也把他看成自家人,亲切地喊他兄弟,经常拿出好吃的食物、家酿的土酒招待他。坐在村民家的火炉边,听他们讲述着生活的酸甜苦辣,黄贵军越听越难受。靠山吃山,大山里的乡亲们守着大山,却普遍过着穷困的日子。他心里愈发不是滋味。
山里的贫穷不只是眼前的基础设施差,更重要的是村民们知识的匮乏。
有一次,黄贵军遇到一个腿上敷着草药的小男孩,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被狗咬了。学医的黄贵军一听,吓出一身冷汗来,立马带着孩子赶往疾控中心打疫苗。那时候,黄贵军一个月的志愿者补贴只有600多元,3针狂犬疫苗花去了他大半个月的补贴。
黄贵军走遍了大山,又上网查了几天资料,找同学、朋友多方打听,终于想到了用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办法。
起初,虽然黄贵军跋山涉水、远道而来,这里的村民却并不买账。有人说:“我干了一辈子农活,难道还不如你一个毛头小子,跟你学东西,能管用吗?”
黄贵军不气不恼,一遍遍地讲,挨家挨户地上门。
在他的努力下,村民的观念也逐步发生了转变。2007年,喇叭镇瓦龙村成功试种了200亩韩国辣椒,亩产增加100多斤,亩产增收1000多元。随后,黄贵军又发动村民进行稻田养鱼、建烤烟基地、发展农村沼气池,村民收获了丰厚的“果实”,其他村子都争相模仿。就这样,他带领村民走出贫困窝,踏上致富路。
黄贵军也深刻感受到了淳朴的大娄山人民对自己的厚爱。一天晚上,他出诊回来,搭摩托车回宿舍,不料一头受惊的水牛撞上了摩托车,他重重地摔了出去。第二天醒来时,他已经躺在病床上,周围是政府的领导、同事和附近村寨闻讯前来探望的乡亲们。大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却给黄贵军带来了家里的鸡蛋、腊肉。那一刻,黄贵军感动地落下了眼泪。一个60多岁的老大娘,走了十几里山路,来到病床边,从皱巴巴的袋子里拎出了一只土鸡,流着泪说:“娃娃,你受苦了。我们没有什么好东西,只有这一只鸡,给你补补身体……”
在这里,黄贵军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也收获了自己的幸福。
贵州姑娘宋科琼在一次做义工的过程中认识了黄贵军,作为朋友,宋科琼经常和黄贵军联系。有时候很晚,黄贵军还在忙工作没吃上饭,宋科琼有意或无意的短信就发到了他的手机上。又有一次,当宋科琼碰到黄贵军带着老乡的孩子去遵义打针,她的心弦动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两颗心也越靠越拢。
2008年7月,两年的服务期满,志愿者也一个个离开,本已延期服务一年的黄贵军,和已成为他女朋友的宋科琼商量后作出扎根贵州的决定。
留下来的黄贵军“转战”到遵义绥阳县,来到了绥阳最偏远的黄杨镇金子村。在这里,黄贵军既是村干部,又像赤脚医生。他随身携带针灸包,在村里开会的时候,随时给有病痛的乡亲扎针按摩。这个脚上裹着泥巴的村干部,这个会用小小银针缓解病痛的黄医生,让村民看在眼里敬在心头。
黄贵军把自己的婚礼放在了金子村。当天,很多老百姓走了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来参加黄贵军的婚礼,本来只准备了几桌酒席的简单婚宴,结果从中午一直摆到了深夜。
黄贵军一桌一桌地敬酒,一口一杯地喝。辛辣的酒气,呛得这个幸福的新郎官眼泪直流。
黔北连绵起伏的群山,倾听了那场特别婚宴的欢笑声,那弯弯绕绕的山路,见证着黄贵军和当地村民的情谊,也祝福着这对幸福的新人。
随着工作的调整,黄贵军从金子村调任绥阳县卫计局副局长,后调任绥阳旺草镇纪委书记,再到县纪委工作几年,2020年又回到他的老本行,来到绥阳县中医院工作。
一山一水、一人一情,有人离开,更多的人选择坚守。面对未来更长的岁月,黄贵军说,生锈是一种氧化,燃烧也是一种氧化,让青春是生锈还是燃烧,就看你如何选择。作为一名曾经的志愿者,将会继续在这条长征路上用心奉献,他的“长征”没有终点,选择了就不回头,一往无前地干下去,做好就行。
无论黄贵军在哪个工作岗位,当年他初到贵州时的村里乡亲还会常常和他联系。我在绥阳见到他的当晚,他就接到了黄杨镇金子村村民老梁的电话。老梁家水稻大丰收,想邀请黄贵军去他家里尝尝新米。
2018年8月3日,黄贵军的母校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刘立富一行专程来到绥阳县看望和回访这名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他也曾几次受邀回母校演讲,他的事迹影响了许多学弟学妹。
钱福堂就是其中的一个。2013年,钱福堂毕业后也通过“西部计划”来到遵义,两年的志愿服务到期后,也留在了这里。
师兄当年走过的路,如今他沿着足迹再走一遍。
还有比钱福堂早4年毕业的彭伟,受黄贵军事迹的影响,2009年毕业后踏上志愿服务之路,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
我在江底乡乡卫生院采访彭伟时,这名年轻的支医志愿者经过多年的历练,已经被提拔为乡卫生院院长。
彭伟说,当年大学毕业那段时间,大部分的毕业生绞尽脑汁,想方设法地在繁华的都市寻找一寸落脚之地时,他选择了广阔的西部。他觉得作为在校期间便入了党的青年党员,应该听从时代的召唤、响应国家的号召,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广阔的天地才大有作为。
在学校签订服务协议时,彭伟毫不犹豫,一签就是服务最长的年限——3年。
刚到这里的他也没有经过太多磨合和适应的时间就开始披挂上阵了。凭借着自己在大学实习期间积累的经验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硬是扛起了卫生院交予的重担。因为卫生院缺少医生,所以每一位医生都必须是“全能”的,各种病都要会看,自己只有利用空闲时间拼命学习吸收各方面的医学知识,并对照临床实践,慢慢摸索积累经验。
江底乡卫生院工作条件艰苦,沟通有障碍,这些彭伟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
那时600元的志愿者生活补贴,除了平时的生活开销,想去一趟桂林都要先掂一掂自己的钱包。
刚来江底乡时,彭伟和外界联系的方式就是QQ。在班级群里,彭伟看得最多的,是今天这两名同学聚在一起,明天那两名同学又结伴游玩。看着那些喜笑颜开的照片,再想想身在异乡孤零零的自己,彭伟心里无比孤单寂寞。
仔细想了想,这样下去不行,自己的初衷是什么,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哪里?孤独寂寞中,彭伟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找准自己的方向。下班没事就去打打球,休息的时候就去村寨里走访贫困学子、关心困难患者、义诊病人,并且主动参加全县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经过培训后成为江底乡残疾人康复服务站康复指导员,协助创建了残疾人康复训练室。
独在异乡的孤寂化为了不竭的动力,彭伟走遍全乡,为80多名肢体残疾人免费提供针灸、推拿、肢体训练、日常生活训练、康复健康教育等康复服务工作,为需要转介的残疾人提供免费转介服务,对特殊残疾人提供上门康复训练服务,并为他们建立了残疾人个人健康档案,制定了各类残疾康复手册,为他们发放各类残疾康复宣传资料。
生活就这样一下子充实了起来。
志愿服务的第二年,彭伟主动向乡卫生院提出开设中医科,并通过龙胜团县委的联系得到广州番禺区中医院10万元的设备建设支持和技术支持。中医科建立以后,彭伟为五保、低保以及家庭困难患者提供免费中医针灸治疗。
在平时的休息时间,彭伟会骑着摩托车下村入户为行动不便的患者进行免费中医治疗。泥塘村三岔组有一个30多岁的村小老师赵入彦,因患类风湿四肢严重变形,生活半自理10多年,至今未婚,家中只有一名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每当天气变化时,彭伟都会去给她做针灸、艾灸等治疗,并指导她用药。
泥塘村有一名老年女性患者杨丁花,患风湿性关节炎致右下肢瘫痪,因家门前50多米宽的河流挡道,每次出门都要坐竹筏过河,一到汛期根本过不了河。彭伟知道后,一有空余时间就上门给她做电针治疗。
还有江底村老屋组有名患白血病的小女孩杨曾珍,因为化疗几乎花完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奶奶又患有冠心病需要长年吃药,更是让这个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彭伟主动上门,给她做用药指导和健康指导,并且让她每月定期到卫生院做免费的血象监测,自费给她做定期的静脉用药,给小女孩儿建立的义诊病案,从起初的几张纸变成了现在厚厚的一本。
……
2012年,彭伟的志愿者服务期结束,选择了继续留下。
我没有再问他为什么要留下来。
接触了那么多人,看过了那么多样的青春热血,在这些勇敢扎根异地他乡的志愿者面前,这个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返程途中,灿烂的阳光洒在桑江两岸,本就茂盛的林木显得愈加郁郁葱葱。
(全文完)
责任编辑:宋宝颖